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5)▪P38

  ..续本文上一页Up>。”

  《入中论》云:“如是施等三种法,善逝多为在家说,彼等亦即福资粮,复是诸佛色身因。”布施、持戒、安忍三度是福德资粮,静虑、般若二度是智慧资粮,精进度是二资粮的共因。福德资粮成为佛百福庄严微妙色身之因。

  【是故修种智者,经极长时,修诸极多、诸极殊胜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极殊胜身等胜生。

  由于增上生事是暂时修道所依,究竟增上生是他利圆满所依,因此修一切种智者,经历极长时间,修习极多、极为殊胜的施、戒、忍等,也是为希求其果——最殊胜的身、受用、眷属等殊胜之生。

  “经极长时”,指时间之长;“修诸极多”,指数量之多;“诸极殊胜”,指质量之胜;“戒施忍等”,指行门种类;“最极殊胜身等胜生”,指修的目的,即为获得最极殊胜的身等果报。

  如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他在发起成就最殊胜色身、刹土、眷属等的四十八愿之后,以大愿摄持,经历无量无数劫修积功德。经中说:“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诸如此类,法藏比丘累劫中勤修了无量殊胜善根。正是由于修积无量殊胜善根的缘故,法藏比丘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开发,多世之中,或做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做王家贵族,或做转轮王,或做六欲天主乃至大梵天王,尊重供养诸佛从未间断。而且,从他的身体和口中常放无量妙香,香气普熏无量世界。不论受生何处,都色相端严,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手中常出无尽珍宝庄严之具,利乐有情,由此因缘,使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总之,法藏比丘因地积累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在五道十地的历程中,得到圆满的增上生,而广利众生,最后边际究竟增上生,成为西方极乐世界普度法界一切众生的大导师。

  癸二、于决定胜之因遣除邪见

  【成办究竟决定胜者,谓如《入行论》云:“由依人身舟,度脱大苦海。”是须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诸有海[62],趣妙种智[63],此复须经多生,故能办此身胜因尸罗,是道之根本。

  又,此“身”不但能成办增上生,而且是成办究竟决定胜的所依,如《入行论》所说:依于人身筏,能度生死大苦海,意即须依止人所代表的善趣身而度越三有之海,趣证一切种智。而且,这需要历经多生才能圆成,因此能成办善趣身的殊胜因——尸罗,是道之根本(无戒则不得人身,不得人身便不能由多生修行出生死、成佛道,因此戒是根本。)。

  《般若经》云:“我若不护净戒波罗蜜多,当生诸恶趣,尚不能得下贱人身,何由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能得一切智智乎?”《戒经序》云:“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亦不至菩提。”(人毁双足,则寸步难行,人毁净戒,则不得人天身,亦不至菩提果地。)《入中论》云:“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人天善趣、声缘、菩萨等一切增上生及决定胜的必需之因,即是戒律。)

  总之,善趣身是成办决定胜的所依,而尸罗又是成就妙身的胜因,因此为得妙身应护净戒。

  若善趣身而不圆满一切德相,仅能成就一少分德,虽修诸道,进程微少,故定须一最圆满者。此中护求寂[64]等未圆学处,犹非满足,故须励力护苾刍等[65]圆满学处。

  问:欲成办小乘解脱及一切种智解脱,单凭一般的善趣身是否足够呢?

  答:不足够。如果所获的善趣身不圆具一切德相,而仅能成就少分功德,那么依于此仅具少分功德之身修行诸道,进步微小、进程缓慢,因此一定要具有最圆满之身。此中仅护持沙弥等不圆满学处尚不满足,因此须励力守护比丘等圆满学处。

  【有作是说:护持尸罗,若是为办诸善趣者,则近住[66]等亦能获得,何须艰难、义利微少诸苾刍等。

  有人说:如果护持尸罗是为了成办善趣之身,那么以八关斋戒等也能获得,何必受持行之艰难、义利微少的比丘等上上学处?

  【又余众云:若别解脱所有要义,是为获得阿罗汉故,然苾刍者未满二十,则不堪受,近事[67]之身亦有能得阿罗汉者,应赞其身。难行少义,苾刍何为?

  又有人说:如果别解脱所有的要义是为了获得阿罗汉果,那么比丘戒未满二十岁则不能受,而以居士身也能获得阿罗汉果,因此应赞居士身才对。比丘戒繁多难受、所获利益也不过如此,受比丘戒有何必要?

  【应当知此是全未知圣教扼要,极大乱言。应以下下律仪为依,受上上者,委重护持圆满学处。

  应知以上是全不了知圣教扼要的极大乱言。应以下下律仪为所依基础,而受学上上律仪,殷重护持圆满学处。

  “未知圣教扼要”,可理解为:前者认为受别解脱戒的目的,只是为成办善趣,因此他并不了解别解脱戒须以出离心摄持的扼要;后者认为受别解脱戒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阿罗汉果,亦不了知大乘以利他心受持别解脱戒实际是为证佛果的这一扼要。以不了达扼要的缘故,纯属极大乱言。

  再观察,以善趣身求证一切种智,须辗转经历多生,而成就此修道所依的根本因,即是净戒。而且,为能速疾成办佛道,所依身必须圆具功德支分,因为若不能获得圆满所依身,就有修道速度不快、修力不强的缺陷;而欲获得圆具一切德相的所依身,又必须在因上持戒圆满。因此,应当受持无余遣除违品、圆具身口意善行一切支分的比丘戒,而并非一般戒。由此便成立,必须以下下居士戒等为所依而受持上上比丘等满分戒。

  或者,从因上观察,在成办增上生善趣的方面,具足比丘戒比不具比丘戒修行更具力量;在成就阿罗汉果、受行菩提心戒等方面,也以具足比丘戒更为有力。《大乘庄严经论》云:“应知出家分,无量功德具,欲比在家分,最胜彼无等。”又以修习金刚乘而言,修密法上等的所依也是比丘身。《金刚橛续》、《时轮金刚》中都说:“三者比丘为最胜,中等即是诸沙弥,彼中在家位最低。”因此,宗大师此句“未达扼要”的涵义甚深。

  对下士道总结:

  实修时,应当依止具足殊胜德相的善知识,同时必须通达一切圣教的扼要;具此基础之后,仍不应满足,因为此时若很快死亡而生恶趣,则痛苦不可思议,因此对能从中救护的怙主三宝应当求受皈依;此后,应如理地取舍业果,并对殊胜增上生之因——护持圆满学处,精勤修习。

  【已说于共下士道次净修心讫。

  共下士道次第修心法要宣说完毕。

  

  

  

深信业果

  31、说出妄语的事、意乐、加行、究竟。

  32、妄语对自己的修行会有何种影响?

  33、为什么不能轻易违背诺言或誓言?

  34、有人说:生存在这个人人都说妄语的世界中,如果还是以诚信的方式待人,自己只会吃亏。请对这种观点发表评论。

  35、妄语业泛滥对整个时代造成了何种影响?

  36、说出离间语的事、意乐、加行、究竟。

  37、为什么不能赞成、支持或者随喜他人离婚?

  38、为什么在师徒、寺院之间挑拨是非罪过非常严重?

  39、说出粗恶语的事、意乐、加行、究竟。

  40、说明贪欲圆满五相:

  (1)有耽著心(2)有贪婪心(3)有饕餮心

  (4)有谋略心(5)有覆蔽心

  41、说明嗔恚圆满五相:

  (1)有憎恶心(2)有不堪耐心(3)有怨恨心

  (4)有谋略心(5)有覆蔽心

  42、说明邪见圆满五相:

  (1)有愚昧心(2)有暴酷心(3)有越流行心

  (4)有失坏心(5)有覆蔽心

  43、闻思三毒圆满五相,对于修行有何帮助?

  44、(1)从所贪供侍、名誉、供养、资产、胜生五方面,描述非圆满贪欲之相。

  (2)就报复心理、幸灾乐祸心理,描述非圆满嗔恚之相。

  45、(1)贪、嗔、邪见本来是意,为什么还有意乐、加行呢?

  (2)举例说明以贪、嗔、痴引发贪欲。

  (3)举例说明以贪、嗔、痴引发嗔恚。

  (4)举例说明以贪、嗔、痴引发邪见。

  46、解释诽谤因、诽谤果、诽谤作用、诽谤有事。

  47、邪见种类很多,为什么在十黑业道中单指四类为邪见呢?

  48、何故思惟是业不是业道,身语七支是业也是业道,贪嗔邪见是业道不是业?

  49、以不与取为例解释:

  (1)由意乐故重 (2)由加行故重

  (3)由无治故…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