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主,现在为副,则为生起。】
生起下士意乐之量:以往是真正一心一意地希求现世,所谓“希求后世”只不过是口头说说而已,现在主次交换了位置,变成以希求后世为主,以希求现世为次,就是生起了下士意乐。
道次第这一次第修心法门,应当每修一步,就有一层心上的转变。如果学习之后内心没有转变,那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佛语不具备离过、生德的作用,要么自己学习有偏差。前者不可能成立,因此一定是自己没有如理修习,也就是没有用心如理思惟佛语,数数串习。
以下士道来说,学习之前,是以追求现世为主,学习之后,则变成追求后世为主,这就是生起了下士意乐。如果口里说很高深的法,心里却仍然耽著现世,说明连下士意乐也不具足,后世能否获得善趣都值得怀疑。
下面进一步强调“已产生者须令坚固”:
【然须令坚固,故此生已,仍须励力善为修习。】
然而必须使此下士意乐得以坚固,因此在生起此意乐后,仍须励力善为修习。
意乐坚固和不坚固,也就是以境缘不可夺与可夺的意思。希求后世为主的心不会被其他境缘夺去,就是意乐坚固;反之,会被夺走,就是意乐尚不坚固。初学者的颠倒习气强盛,最初发起善心时,若不能谨慎护持,就会很快被颠倒习气所夺。比如,按照下士道闭关数数思惟之后,心会缘后世而转,但一入红尘,不以正念摄持,就很快又缘着现世法生起耽著。所以在生起下士意乐之后,为了使它得以坚固,还要继续努力数数修习,让意乐达到猛利恒常的程度。金刚持说:“希求现后世换位,已成主求后世义,现世仅为顺便时,下士意乐即生起,为令坚固而精勤。(希求现世与希求后世交换位置,已经变成以希求后世义为主,现世只是顺便希求时,就是生起了下士意乐。为了使其意乐坚固,需要精勤修习。)”
以上“生起意乐之量”,是按霞惹瓦的《道次第中篇》而宣说的。
归纳:
此处所说之量(有法),是意乐必须生起到达之量,因为了达死亡无常之后,必定不会着重耽著现世;了达善恶二趣苦乐之后,必定转为着重希求后世之义;又依靠皈依与业果,必定能成办后世之义。
比喻:到达宝洲的商人,渴望尽快返回故乡,因此不会耽著在宝洲中安居,而是决定会由渴望回家的心努力准备回家的资粮。
壬三、除遣此中邪执分二:一、于圆满之因遣除邪见 二、于决定胜之因遣除邪见
癸一、于圆满之因遣除邪见分二:一、出计 二、遮破
子一、出计
【第三,除遣于此邪分别者,谓有一类以佛经说“悉应背弃生死所有一切圆满”为错误事,作是念云:身、受用等诸圆满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发求此心不应道理。】
第三、除遣有关的邪分别,是说有一类人以佛经所说的“应背弃生死一切圆满”作为误解的依据,而认为:增上生的身、受用等圆满都是生死之事,发心希求彼等不合道理。
“佛经说”,如《广大游戏经》云:“轮回犹如针之尖,何时亦无有安乐。”
“错误事”:引生误解的所依。就像黄昏时眼识不明,缘花绳生起蛇的错觉,花绳是产生错觉的所依,称为“错误事”,依靠“应背弃生死一切圆满”这一说法生起“增上生事属于生死,发心希求不合理”的误解,因此此说法是“错误事”。
子二、遮破分二:一、正说 二、引证
丑一、正说分二:一、以身等仍须辗转渐受而破 二、观待究竟增上生而破
对方的观点有二:一、凡是对生死之事发希求心,都不应理;二、增上生事都是生死。下面就针对这两点逐一破除:
寅一、以身等仍须辗转渐受而破
所破是“凡生死之事都不应发心希求”,能破是“虽然究竟不应希求,暂时仍须希求”。
【然所求中略有二类:谓于现位须应希求,及是究竟所应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圆满,希解脱者于现法中亦须希求,以由展转渐受此身,后边乃得决定胜故。】
所求略分为二,即现位(暂时)须应希求和究竟所应希求。生死中的身、受用、眷属等圆满,求解脱者暂时也须要希求,因为由辗转渐受此身,于最后边才获得决定胜故。
“辗转渐受此身”:一般声闻证果须历三生,独觉证果须经百劫。按显教部分*轮所说,成佛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修积资粮。按金刚乘说,除极利根之外,一般行人须历十六生等。
以上道理是说:既然一生还不能了生死,那就是生死中人,还有生死中事。既然还须在生死中经历多生,那就应当考虑求得圆满的身、受用、眷属等,由此使自己的修道进展快速。不然,如果在生死中甘愿取下劣的身、受用、眷属,不是不合理吗?难道应当不希求善趣的圆满,反而希求恶趣的苦痛吗?所以,这一段是以“身等还须在生死中辗转渐受”来成立暂时希求生死中的身等圆满并非不合理。
比如去广州,先要坐车到重庆,再坐船到武汉,然后转车到广州,须辗转多次换乘车船。虽然在到达终点时,不必要希求车、船等的圆满,但从暂时来说,必须希求。如果车船、受用等不圆满,就会障碍进趣、延缓进程;而车船好、旅途受用好、眷属好,就能顺利、快速地到达终点。
其实,从自己的切身处观察一下,就很容易明白。比如,没有床和被子睡不好觉,身体就立即出现障碍,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安定,怎么能安心修道呢?依此类推,身体生了重病,或者饥寒交迫,或者眷属不和,受这些违缘干扰,连自利都成办不了,更何况利他。因此,求解脱者暂时也必须希求生死中的身、受用、眷属等圆满。
以下是案例:
清朝的玉琳国师,前世是出家人,诸根不具,相貌丑陋,而且心性顽愚。有一次,一位女施主设斋供养出家师父,还供养每人一件衣服结缘。当时玉师也在座就餐,当施主发到他面前时,见他六根不全,生起了厌恶之心,便不和他结缘。玉师当下生大惭愧,心情沉痛,恨自己宿世业障深重,感得如此丑陋的色身。他想起《药师经》上说,拜《药师经》可以感得琉璃身,于是发誓一心一意拜《药师经》。他终身顶礼不辍,最后是在蒲团上拜着圆寂的。转世之后的玉琳之身,智慧殊胜,诸根聪利,相貌非常庄严,成为顺治皇帝的国师,人们听到他的名字都心生敬仰。
从这里也看出,如果能成就殊胜的增上生事,来世必定能速疾成就自他二利。
寅二、观待究竟增上生而破
所破是“增上生事都是生死”,能破是“还有不为生死所摄的增上生事”。
【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属圆满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摄,以其身等圆满究竟,即佛色身、圆满佛土、佛眷属故。】
并不是所有的身、受用、眷属圆满等增上生事,都是生死范畴里的事,因为身、受用、眷属这三种圆满在到达究竟时,是佛的色身、刹土、眷属的缘故。既然究竟的增上生事不属于生死,当然不应背弃,而应当作为究竟的所求。
以阿弥陀佛为例,阿弥陀佛的色身圆满,《赞佛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净土圆满,经云:“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眷属圆满,有无量无边的不退转菩萨,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不妨问一下:阿弥陀佛的色身、受用、眷属等是究竟的增上生事,这些属于生死吗?如果不属于生死,应不应舍弃呢?如果应舍弃,今天就不会有阿弥陀佛净土的功德庄严,就不会有阿弥陀佛的无量相好身,就不会有阿弥陀佛的如海菩萨眷属,阿弥陀佛就不算是圆成佛道。
所以,这里有必要调整认识,所谓学佛修道,不是学得身心病态、受用贫乏、一个眷属也没有,变成孤家寡人,痛苦不堪。如果是这样,学佛有何意义?不如不学。佛法是使人离苦得乐的妙法,学佛的目的是使人走向圆满。身、受用、眷属都到达究竟圆满,才是佛道的完成。
丑二、引证
下面引教证明应成办增上生和究竟增上生:
【故《庄严经论》于此密意说云:“增上生谓受用身,圆满眷属勤圆满。”此说由前四度,成办增上生。】
因此,《大乘庄严经论》针对“应求增上生”这一密意说:受用圆满、身圆满、眷属圆满、事业圆满这四者,是殊胜增上生的体性。这是说,由六度中的前四度成办增上生。
《大乘庄严经论》在阐述“由作用决定六度数目”时,说到上述两句,意即六度中前四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的作用,总的是成办增上生,也就是,由布施度成办受用圆满,在流转轮回的多世中,一切资具均得满足;由持戒度成办身圆满,获得殊胜的人天所依身;由安忍度成办眷属圆满;由精进度成办事业圆满。
【又多教典说由此等成色身故。】
又,诸多教典说到,由布施等福资粮成就佛色身,因此佛色身是究竟增上生,是所应求。
如经云:“以十倍所有有情福聚,成就佛一毛孔;以百倍所有毛孔福聚,成就佛一随好;以千倍所有八十随好福聚,成就佛二十九相之一相,除白毫、顶髻、法螺三相;以万倍所有二十九相福聚,成就佛白毫相;以十万倍白毫相福聚,成就佛顶髻相;以万亿倍顶髻相福聚,成就佛法螺相。”
《随念三宝经》云:“诸如来者,是福等流。”
《无垢称经》云:“诸友伴,如来身者,从百福生,从一切善法生,从无量善道生。”
《六十正理论》云:“此善愿众生,集修福智粮,获得从福智,所出二殊胜[61]《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