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5)▪P39

  ..续本文上一页重 (4)由邪执故重

  50、何种情况是轻杀生?

  51、说出《本地分》所说能成就极重业的六相。

  52、解释《亲友书》颂义:

  

无间贪著无对治,从德尊事所起业,

  

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应勤修善行。

  53、解释“由福田门故力大”的涵义。

  54、解释下列比喻所对应的涵义:

  (1)譬如,铁丸小亦沉水,即彼成器虽大上浮。

  (2)如蝇粘涕不能脱离。

  (3)譬如:少水投盐一掬,则难饮用;或如欠他一文钱,不能还偿,渐被逼缚受诸苦恼。

  55、说出愚者造恶业力大的五相。

  56、解释以下《宝蕴经》经文的涵义:

  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57、解释敦巴仁波切的教言涵义:

  较依正法所起罪恶,十种不善,是极少恶。

  58、举例说明“由事物门故力大”的道理。

  59、如何由意乐门故力大?

  60、学习“具力业门”对于自己的修行有何种利益?如何将这一科的法义转为修行?

  61、按照经论说明十黑业的异熟果。

  62、依《十地经》说出十黑业中每种黑业的两种等流果。

  63、造作等流果和领受等流果有什么差别?

  64、学习等流果的法义,对于修行有何启发?法义如何融入修行?

  65、一一说出十黑业所感的增上果。

  66、说出断离间语的事、意乐、加行、究竟。

  67、说出离贪欲的事、意乐、加行、究竟。

  68、(1)仅仅不作杀生是不是白业呢?为什么?

  (2)一般白业和殊胜白业的差别何在?

  69、说出十白业的异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

  70、引业和满业有什么差别?说出引满四句。

  71、解释颂义:

  

由一引一生,能满则众多。

  72、解释:作业 增长业 不增长业

  73、举例说明:

  作非增长 增长非作 作而增长 非作非增长

  74、何种业是顺定受业?何种业是顺不定受业?请具体说明。

  75、说出现法受、顺生受、顺后受的差别。

  76、说出《本地分》所说现法受的八种情况。

  77、有情相续中有众多善不善业,以何业的果报首先成熟?

  78、学习“引满差别”、“定不定受业”、“何果先熟之理”之后,对你的修行有什么帮助?

  79、为什么要成办具有八种功德的异熟身?

  80、分别说出以下八者的体相、作用和因:

  (1)寿量具足(2)形色具足(3)族姓具足(4)自在具足

  (5)信言具足(6)大势具足(7)丈夫性具足(8)大力具足

  81、为什么修八因时要具足三缘?

  82、具体解释三缘:

  (1)心清净 (2)加行清净 (3)田清净

  83、心清净、加行清净、田清净三者的关系如何?

  84、解释颂义:

  

由依止无嗔,施庄严妙色,

  

说无嫉妒果,当感妙同分。

  85、以理成立“应于业果数数修习”。

  86、为什么“于如来语应修深忍”?

  87、对业果仅仅了知而不思惟会产生何种过患?

  88、为什么可以断定自称解空而对业果不注重的人是颠倒解空?

  89、解释颂义:

  

一切诸法如水月,等于幻泡阳焰电,

  

虽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

  

然作诸业终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

  

如此理趣门贤妙,微细难见佛行境。

  90、能截断恶趣的一法是什么?

  91、说出智者和愚者的差别。

  92、解释语录之义:

  若有观慧而正观察,如于险坡放掷线团,与法渐远。

  93、遮止恶行的方法是什么?

  94、解释颂义:

  

恶业虽现前,非定如刀割,然众生恶业,于他世现起。

  

由其诸恶业,各受辛异熟,是故诸众生,于他世了知。

  

如从铁起锈,锈起食其铁,如是未观作,自业感恶趣。

  95、敦巴仁波切说:“觉沃瓦心莫宽大,此缘起微细。”这句教言对您的修行有什么启示?

  96、为什么恶行不能不思放置,需要励力修习忏悔?

  97、说出能破现行力的体性以及如何修它的因。

  98、说出能对治现行力的六种修法。

  99、说出遮止罪恶力的体性和利益。

  100、为什么说没有诚意防护之心,所作悔罪唯有空言?

  101、为什么说思惟黑业过患对引发至心忏悔至关重要?

  102、为什么忏悔的效果不能一概决定?

  103、忏悔可以净罪和已作不失坏是否相违?为什么?

  104、如果顺定受业以四力忏悔可以被转为不定受,那和顺不定受业有什么差别呢?

  105、解释《八千颂大疏》的文句:

  谓若凡是近对治品,可损减法,彼由成就有力对治,能毕竟尽,如金秽等。

  106、凡夫不具有能破罪业种子的出世间对治,却能从根本上拔除罪业,对此以理成立。

  107、罪业从根本拔除和尚须领受头痛等微苦是否自相矛盾呢?

  108、为什么须励力防护嗔等、精勤修习不善还出?

  109、既说“能尽净有力之业”,又说“唯除先业所有异熟”,两种说法是否矛盾?

  110、悔除清净和最初无染的差别何在?

  111、解释颂义:

  (1)若作诸恶未修福,误失正法得非法,

  具恶业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

  若已修福未作恶,行诸善士妙法轨,

  此则终无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

  (2)若人宣多如理语,放逸而不如是行,

  譬如牧人数他畜,彼非能得沙门分。

  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行法随法,

  及能远离贪嗔痴,此等能得沙门分。

  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自导出恶趣,如象出淤泥。

  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能抖一切恶,如风吹树叶。

  (3)若希善趣诸解脱,愿多修习于正见,

  若人邪见虽妙行,一切皆具苦异熟。

  112、为什么需要多读宣说业果因缘的教典?

  113、说出下士意乐生起之量。

  114、为什么生起意乐之后还要励力善修?

  115、既要厌离生死圆满,又要希求生死圆满,这样自相矛盾,如何在一个心上修持呢?

  116、为什么说尸罗是道之根本?

  117、以理成立修道需要一种最极圆满之身。

  118、论中对两种观点评论说:“此是全未了知圣教扼要”,对此具体解释。

  


  [1] 见闻觉知:《大毗婆沙论》云:“眼识所受名见,耳识所受名闻,三识(鼻识、舌识、身识)所受名觉,意识所受名知。”

  

  [2] 闺阃:指男女之事。

  

  [3] 猛利:自在天有一千名称,“猛利”是其中之一。

  

  [4] 同梵行者:同修梵行的道友。

  

  [5] 殖种、持种作用:“殖种”是父的作用,“持种”是母的作用。

  

  [6] 世间离欲:《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二说:“云何名为由世间道而趣离欲?谓如有一于下欲界,观为粗相,于初静虑离生喜乐,若定若生,观为静相。彼由多住如是观时,便于欲界而得离欲,亦能证入最初静虑。(比如:对下地的欲界观为粗相,对初禅离生喜乐观为静相,由数数安住此观,就能于欲界离欲,也能证入初禅。)如是复于初静虑上,渐次如应,一切下地观为粗相,一切上地观为静相。彼由多住如是观时,便于乃至无所有处而得离欲,亦能证入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名为由世间道而趣离欲。(同样,在初禅以上,渐次地对应,将一切下地观为粗相,将一切上地观为静相,通过数数安住此观,便能于下地离欲,证入上地。)”

  

  [7] 法现观:指四谛十六行相现观。

  

  [8] 委信:《瑜伽师地论》中译为“归投委信”,即诚意归投之人或对自己委托信赖的人。

  

  [9] 母母亲:“母”指母亲;“母亲”,即母之亲,指与母亲有血缘关系的女子,即母亲之姐妹、母亲之母亲等,从母亲往上数七代之间成为亲友之女人。

  

  [10] 正学女:也叫“式叉摩那”,即正学六法——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

  

  [11] 勤策女:沙弥尼…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