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僧伽蓝:内道寺院。
[13] 调弄轻笑:“调弄”是轻侮、侵犯,“轻笑”是轻视而讥笑。
[14] 现作语言:随意乱说。
[15] 不近道理:说不真实或不合理的语言。
[16] 尊重:上师。
[17] 似尊:与上师具有同等或相似功德的境。
[18] 佛法僧物:现今佛陀不在世,所以供养佛像、佛塔之物,便属于“佛物”。法宝主要指教法,供养法宝的印经款等,属于“法物”。
[19] 僧伽:按大小乘共同观点,下至四位未破根本戒的凡夫僧,即是僧伽;按大乘不共观点,一位真正入道的大乘菩萨才是僧伽。
[20] 这一颂汉译《大方等大集经》为:“宁吞大赤热铁丸,而使口中光焰出,所有众僧饮食具,不应于外私自用。”
[21] 大丳:串物烧烤的铁签状器具。
[22] 胜解菩萨:真正自他平等的境界,只有登地以后才现前,而在地前能对法界本性及自他平等产生胜解,这时就名为胜解菩萨。
[23] 因相:根据之义。
[24] 依于正法所起罪恶:并非指谤法罪等,而是指依于出家身所起的罪恶。
[25] 一切智心:为利一切有情而誓欲成就一切种智的心,即菩提心。
[26] “恒”是长久,“促”是短暂。
[27] 胜子、施主:都是指菩萨。因为菩萨将身心奉献给众生,所以是一切有情的施主。
[28] 领受等流果:也译作同行等流果、感受等流果。
[29]“多”字要统贯到下面三句。
[30]“多”字统贯到“诸恶贼等”。
[31] 蚰蜒:体似蜈蚣而小,生活于阴湿处。
[32] 百足:节肢动物,体圆长。由二十个环节构成,背面有黄黑相间的环纹。栖息在阴湿的地方,触之则蜷曲如环,并放出臭味。
[33]《释》:阿阇黎佛子撰写的《阿毗达磨杂集论释》。
[34] 顾:顾恋。
[35] 颐削口垂:下巴尖、口下垂。
[36] 恩造:慈恩培养。
[37] 酷暴意乐:生起邪见欢喜造作诸恶。
[38] 屏处:隐蔽的场所。
[39] 自他二利:“自利”指摄善法加行,“利他”指饶益有情加行。
[40] 见唐译《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卷。
[41]“理应思惟此”的“此”,是指第二句“如何定脱此”。
[42]这一点很要紧,意思是说,对业果之理获得决定的方便,唯一是依止佛语而生信。
[43] 胜者:佛陀异名。
[44] 圣理二量:“圣教量”及“理量”。前者是佛陀的训示,后者是根据理性所推出的结论,所以学佛的人皆应以此二量作为判断是非之准绳。
[45] 八名: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育者、数取趣者、意生者、儒童。
[46] 负尸:比喻相违。藏地风俗,背尸体时,尸体脸部应背向背尸者,不能面对着背尸者的后脑。
[47] 极顶:顶峰。
[48]“觉沃瓦”是尊称。
[49] 堕罪:主要指佛制罪。
[50] 四法:也译为破恶力、对治力、恢复力、依止力。
[51] 正法障:谤法、舍法的业障。
[52] 《毗奈耶广释》印度亲友论师所造。
[53] 契经:经藏。
[54] 毗奈耶:律藏。
[55]“自性”应统贯前文,是指成为盲聋、喑哑等的自性。
[56]“指鬘”以下都是人名。
[57] 故知转:明知故犯。比如,明知烟有毒,还是去吸烟。
[58] 沙门分:成就沙门功德的缘分。
[59] 以下总结参考了兰仁巴大师所著《承教依次修心法》。
[60] 四种厌世的修法: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等修法。
[61] 二殊胜:法身殊胜与色身殊胜。
[62] 度诸有海:获得小乘解脱。
[63] 趣妙种智:成办大乘解脱。
[64] 求寂:沙弥。
[65]“等”字包括菩萨学处、三昧耶学处等上上学处。
[66] 近住:八关斋戒。
[67] 近事:居士。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5)》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