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P40

  ..續本文上一頁

  

  [12] 僧伽藍:內道寺院。

  

  [13] 調弄輕笑:“調弄”是輕侮、侵犯,“輕笑”是輕視而譏笑。

  

  [14] 現作語言:隨意亂說。

  

  [15] 不近道理:說不真實或不合理的語言。

  

  [16] 尊重:上師。

  

  [17] 似尊:與上師具有同等或相似功德的境。

  

  [18] 佛法僧物:現今佛陀不在世,所以供養佛像、佛塔之物,便屬于“佛物”。法寶主要指教法,供養法寶的印經款等,屬于“法物”。

  

  [19] 僧伽:按大小乘共同觀點,下至四位未破根本戒的凡夫僧,即是僧伽;按大乘不共觀點,一位真正入道的大乘菩薩才是僧伽。

  

  [20] 這一頌漢譯《大方等大集經》爲:“甯吞大赤熱鐵丸,而使口中光焰出,所有衆僧飲食具,不應于外私自用。”

  

  [21] 大丳:串物燒烤的鐵簽狀器具。

  

  [22] 勝解菩薩:真正自他平等的境界,只有登地以後才現前,而在地前能對法界本性及自他平等産生勝解,這時就名爲勝解菩薩。

  

  [23] 因相:根據之義。

  

  [24] 依于正法所起罪惡:並非指謗法罪等,而是指依于出家身所起的罪惡。

  

  [25] 一切智心:爲利一切有情而誓欲成就一切種智的心,即菩提心。

  

  [26] “恒”是長久,“促”是短暫。

  

  [27] 勝子、施主:都是指菩薩。因爲菩薩將身心奉獻給衆生,所以是一切有情的施主。

  

  [28] 領受等流果:也譯作同行等流果、感受等流果。

  

  [29]“多”字要統貫到下面叁句。

  

  [30]“多”字統貫到“諸惡賊等”。

  

  [31] 蚰蜒:體似蜈蚣而小,生活于陰濕處。

  

  [32] 百足:節肢動物,體圓長。由二十個環節構成,背面有黃黑相間的環紋。棲息在陰濕的地方,觸之則蜷曲如環,並放出臭味。

  

  [33]《釋》:阿阇黎佛子撰寫的《阿毗達磨雜集論釋》。

  

  [34] 顧:顧戀。

  

  [35] 頤削口垂:下巴尖、口下垂。

  

  [36] 恩造:慈恩培養。

  

  [37] 酷暴意樂:生起邪見歡喜造作諸惡。

  

  [38] 屏處:隱蔽的場所。

  

  [39] 自他二利:“自利”指攝善法加行,“利他”指饒益有情加行。

  

  [40] 見唐譯《瑜伽師地論》第叁十卷。

  

  [41]“理應思惟此”的“此”,是指第二句“如何定脫此”。

  

  [42]這一點很要緊,意思是說,對業果之理獲得決定的方便,唯一是依止佛語而生信。

  

  [43] 勝者:佛陀異名。

  

  [44] 聖理二量:“聖教量”及“理量”。前者是佛陀的訓示,後者是根據理性所推出的結論,所以學佛的人皆應以此二量作爲判斷是非之准繩。

  

  [45] 八名: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數取趣者、意生者、儒童。

  

  [46] 負屍:比喻相違。藏地風俗,背屍體時,屍體臉部應背向背屍者,不能面對著背屍者的後腦。

  

  [47] 極頂:頂峰。

  

  [48]“覺沃瓦”是尊稱。

  

  [49] 墮罪:主要指佛製罪。

  

  [50] 四法:也譯爲破惡力、對治力、恢複力、依止力。

  

  [51] 正法障:謗法、舍法的業障。

  

  [52] 《毗奈耶廣釋》印度親友論師所造。

  

  [53] 契經:經藏。

  

  [54] 毗奈耶:律藏。

  

  [55]“自性”應統貫前文,是指成爲盲聾、喑啞等的自性。

  

  [56]“指鬘”以下都是人名。

  

  [57] 故知轉:明知故犯。比如,明知煙有毒,還是去吸煙。

  

  [58] 沙門分:成就沙門功德的緣分。

  

  [59] 以下總結參考了蘭仁巴大師所著《承教依次修心法》。

  

  [60] 四種厭世的修法: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等修法。

  

  [61] 二殊勝:法身殊勝與色身殊勝。

  

  [62] 度諸有海:獲得小乘解脫。

  

  [63] 趣妙種智:成辦大乘解脫

  

  [64] 求寂:沙彌。

  

  [65]“等”字包括菩薩學處、叁昧耶學處等上上學處。

  

  [66] 近住:八關齋戒。

  

  [67] 近事:居士。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