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P39

  ..續本文上一頁重 (4)由邪執故重

  50、何種情況是輕殺生?

  51、說出《本地分》所說能成就極重業的六相。

  52、解釋《親友書》頌義:

  

無間貪著無對治,從德尊事所起業,

  

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應勤修善行。

  53、解釋“由福田門故力大”的涵義。

  54、解釋下列比喻所對應的涵義:

  (1)譬如,鐵丸小亦沈水,即彼成器雖大上浮。

  (2)如蠅粘涕不能脫離。

  (3)譬如:少水投鹽一掬,則難飲用;或如欠他一文錢,不能還償,漸被逼縛受諸苦惱。

  55、說出愚者造惡業力大的五相。

  56、解釋以下《寶蘊經》經文的涵義:

  叁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于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57、解釋敦巴仁波切的教言涵義:

  較依正法所起罪惡,十種不善,是極少惡。

  58、舉例說明“由事物門故力大”的道理。

  59、如何由意樂門故力大?

  60、學習“具力業門”對于自己的修行有何種利益?如何將這一科的法義轉爲修行?

  61、按照經論說明十黑業的異熟果。

  62、依《十地經》說出十黑業中每種黑業的兩種等流果。

  63、造作等流果和領受等流果有什麼差別?

  64、學習等流果的法義,對于修行有何啓發?法義如何融入修行?

  65、一一說出十黑業所感的增上果。

  66、說出斷離間語的事、意樂、加行、究竟。

  67、說出離貪欲的事、意樂、加行、究竟。

  68、(1)僅僅不作殺生是不是白業呢?爲什麼?

  (2)一般白業和殊勝白業的差別何在?

  69、說出十白業的異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

  70、引業和滿業有什麼差別?說出引滿四句。

  71、解釋頌義:

  

由一引一生,能滿則衆多。

  72、解釋:作業 增長業 不增長業

  73、舉例說明:

  作非增長 增長非作 作而增長 非作非增長

  74、何種業是順定受業?何種業是順不定受業?請具體說明。

  75、說出現法受、順生受、順後受的差別。

  76、說出《本地分》所說現法受的八種情況。

  77、有情相續中有衆多善不善業,以何業的果報首先成熟?

  78、學習“引滿差別”、“定不定受業”、“何果先熟之理”之後,對你的修行有什麼幫助?

  79、爲什麼要成辦具有八種功德的異熟身?

  80、分別說出以下八者的體相、作用和因:

  (1)壽量具足(2)形色具足(3)族姓具足(4)自在具足

  (5)信言具足(6)大勢具足(7)丈夫性具足(8)大力具足

  81、爲什麼修八因時要具足叁緣?

  82、具體解釋叁緣:

  (1)心清淨 (2)加行清淨 (3)田清淨

  83、心清淨、加行清淨、田清淨叁者的關系如何?

  84、解釋頌義:

  

由依止無嗔,施莊嚴妙色,

  

說無嫉妒果,當感妙同分。

  85、以理成立“應于業果數數修習”。

  86、爲什麼“于如來語應修深忍”?

  87、對業果僅僅了知而不思惟會産生何種過患?

  88、爲什麼可以斷定自稱解空而對業果不注重的人是顛倒解空?

  89、解釋頌義:

  

一切諸法如水月,等于幻泡陽焰電,

  

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

  

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

  

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

  90、能截斷惡趣的一法是什麼?

  91、說出智者和愚者的差別。

  92、解釋語錄之義:

  若有觀慧而正觀察,如于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93、遮止惡行的方法是什麼?

  94、解釋頌義:

  

惡業雖現前,非定如刀割,然衆生惡業,于他世現起。

  

由其諸惡業,各受辛異熟,是故諸衆生,于他世了知。

  

如從鐵起鏽,鏽起食其鐵,如是未觀作,自業感惡趣。

  95、敦巴仁波切說:“覺沃瓦心莫寬大,此緣起微細。”這句教言對您的修行有什麼啓示?

  96、爲什麼惡行不能不思放置,需要勵力修習忏悔?

  97、說出能破現行力的體性以及如何修它的因。

  98、說出能對治現行力的六種修法。

  99、說出遮止罪惡力的體性和利益。

  100、爲什麼說沒有誠意防護之心,所作悔罪唯有空言?

  101、爲什麼說思惟黑業過患對引發至心忏悔至關重要?

  102、爲什麼忏悔的效果不能一概決定?

  103、忏悔可以淨罪和已作不失壞是否相違?爲什麼?

  104、如果順定受業以四力忏悔可以被轉爲不定受,那和順不定受業有什麼差別呢?

  105、解釋《八千頌大疏》的文句:

  謂若凡是近對治品,可損減法,彼由成就有力對治,能畢竟盡,如金穢等。

  106、凡夫不具有能破罪業種子的出世間對治,卻能從根本上拔除罪業,對此以理成立。

  107、罪業從根本拔除和尚須領受頭痛等微苦是否自相矛盾呢?

  108、爲什麼須勵力防護嗔等、精勤修習不善還出?

  109、既說“能盡淨有力之業”,又說“唯除先業所有異熟”,兩種說法是否矛盾?

  110、悔除清淨和最初無染的差別何在?

  111、解釋頌義:

  (1)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

  具惡業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

  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妙法軌,

  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

  (2)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

  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

  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

  及能遠離貪嗔癡,此等能得沙門分。

  苾刍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自導出惡趣,如象出淤泥。

  苾刍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

  (3)若希善趣諸解脫,願多修習于正見,

  若人邪見雖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

  112、爲什麼需要多讀宣說業果因緣的教典?

  113、說出下士意樂生起之量。

  114、爲什麼生起意樂之後還要勵力善修?

  115、既要厭離生死圓滿,又要希求生死圓滿,這樣自相矛盾,如何在一個心上修持呢?

  116、爲什麼說屍羅是道之根本?

  117、以理成立修道需要一種最極圓滿之身。

  118、論中對兩種觀點評論說:“此是全未了知聖教扼要”,對此具體解釋。

  


  [1] 見聞覺知:《大毗婆沙論》雲:“眼識所受名見,耳識所受名聞,叁識(鼻識、舌識、身識)所受名覺,意識所受名知。”

  

  [2] 閨阃:指男女之事。

  

  [3] 猛利:自在天有一千名稱,“猛利”是其中之一。

  

  [4] 同梵行者:同修梵行的道友。

  

  [5] 殖種、持種作用:“殖種”是父的作用,“持種”是母的作用。

  

  [6] 世間離欲:《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二說:“雲何名爲由世間道而趣離欲?謂如有一于下欲界,觀爲粗相,于初靜慮離生喜樂,若定若生,觀爲靜相。彼由多住如是觀時,便于欲界而得離欲,亦能證入最初靜慮。(比如:對下地的欲界觀爲粗相,對初禅離生喜樂觀爲靜相,由數數安住此觀,就能于欲界離欲,也能證入初禅。)如是複于初靜慮上,漸次如應,一切下地觀爲粗相,一切上地觀爲靜相。彼由多住如是觀時,便于乃至無所有處而得離欲,亦能證入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名爲由世間道而趣離欲。(同樣,在初禅以上,漸次地對應,將一切下地觀爲粗相,將一切上地觀爲靜相,通過數數安住此觀,便能于下地離欲,證入上地。)”

  

  [7] 法現觀:指四谛十六行相現觀。

  

  [8] 委信:《瑜伽師地論》中譯爲“歸投委信”,即誠意歸投之人或對自己委托信賴的人。

  

  [9] 母母親:“母”指母親;“母親”,即母之親,指與母親有血緣關系的女子,即母親之姐妹、母親之母親等,從母親往上數七代之間成爲親友之女人。

  

  [10] 正學女:也叫“式叉摩那”,即正學六法——不淫、不盜、不殺、不虛诳語、不飲酒、不非時食。

  

  [11] 勤策女:沙彌尼…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