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進趣。】
貪欲的加行,是對所欲求的事物真實發起進趣。
比如,生起追求心後,一再往所欲方面希求獲得,就是貪欲的加行。
申二、貪欲之究竟分叁:一、真實 二、圓滿之量 叁、非圓滿貪欲
酉一、真實
【究竟者,說于彼事,定期屬己,謂念其財等願成我有。】
貪欲的究竟,是對彼事決定企圖占爲己有,也就是心想:願此財物等歸我所有。
酉二、圓滿之量
【此中貪心圓滿,須具五相:】
貪心圓滿之量,必須具足以下五相:
【一、有耽著心,謂于自財所。】
一、有耽著心:貪求財物成爲己有。
【二、有貪婪心,謂樂積財物。】
二、有貪婪心:希求財物輾轉增長。
【叁、有饕餮心,謂于屬他資財等事,計爲華好深生愛味。】
叁、有饕餮心:對他人所有的資財等事,心中分別此是殊勝美好而深深生起愛戀。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凡彼所有何當屬我。】
四、有謀略心:即內心圖謀:此等財物如何歸屬于我。
【五、有覆蔽心,謂由貪欲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五、有覆蔽心:被貪欲覆蔽,自己不覺羞恥,不了知貪欲過患及從貪欲中出離。
在生起前四心時,心中若能認識貪欲的過患,就能止息貪欲發展,而從貪欲中出離。可見,知過患是因,出離是果。
酉叁、非圓滿貪欲
【若此五心,隨缺一種,貪欲心相即非圓滿。】
以上有耽著心等五心,缺少其一,貪欲的心相便不圓滿。
【《瑜伽師地論》中,于十不善俱說加行。】
有人懷疑:貪欲只有意樂,爲什麼還說加行?答:這是依據《瑜伽師地論》而宣說的,該論中對十不善業都說了加行。
以下舉例宣說不圓滿貪欲的種種情況:
【又非圓滿貪欲之理者,謂作是念:雲何當能令其家主,成我仆使,如我所欲?】
非圓滿貪欲之理,即心想:怎樣才能使此家主成爲我的仆人,稱合我的心願?
唐譯《瑜伽師地論》中說,緣家主心想:我如何才能與家主一樣,隨意使喚奴仆,使他聽從我,爲我做事。如是希求他人侍奉自己,是對供侍生起貪欲。
【又于其妻子等及飲食等諸資身具,亦如是思。】
或者心想:他的妻子、兒女、仆人等,或者他的飲食等資身之具,怎樣才能歸屬我呢?這是對攝受等生起貪欲。
【又作是念:雲何當能令他知我少欲遠離、勇猛精進、具足多聞、成施性等?】
或者心想:怎樣才能讓他知道我少欲遠離、勇猛精進、具足多聞、樂于布施等呢?“等”字包括“安住正念,寂定聰慧,諸漏永盡,守持戒律”等。如是希求他人贊揚、稱頌,是對名譽生起貪欲。
【又作是念:雲何當能令諸國王及諸商主、四衆弟子,供事于我,得衣食等?】
或者心想:怎樣才能使這些國王、商主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衆弟子供養承事我,獲得衣食等財物?比如遇上一位富翁,心想:如何才能使他每月都供養我。如是希求供養,是對供養生起貪欲。
【又作是念,起如是欲,雲何令我當生天上,天妙五欲以爲遊戲,當生猛利[3]、遍入世界,乃至願生他化自在。】
或者心想:如何能使我生到天界,在天界中以五種妙欲盡情遊戲。如何能使我生在自在天、遍入天中,乃至使我生到他化自在天。如是希求升天及享受天界妙欲,是對天界妙欲及殊勝之生生起貪欲。
【又于父母、妻子、仆等、同梵行者[4]所有資具,發欲得者,亦是貪欲。】
或者心想:如何能讓我獲得父母、妻子、子女、仆人、朋友、宰官、親戚、兄弟、同梵行者等所擁有的資産,如是對資具發起欲得之心,是對資産生起貪欲。
申叁、以理與事例教誡學人
學習上述貪欲的業相、貪欲圓滿之相,及不圓滿貪欲諸相時,如果不能做到反觀自心,而只是在字面上記憶談論,那就與修行無關。上面說過,佛菩薩的聖言都是指示我們修行的教授,如果聞思的是此事,而修行的卻是彼事,那就成了聞思與修行脫節,即使聽聞也得不到受用。正確的方法是:聽受言教後,當即反觀自心、修正自心。如此學一分法,就有一分離過增德的效用。比如:這一段說貪欲之相,實際是指示當人內心貪欲的相狀。所以應當隨法反觀自身在哪方面有貪欲,是貪名譽?還是貪利養?或者貪恭敬?貪異性?貪升天?這些要一一檢查,如果貪欲很大,則是墮惡趣的前相,應當及時修法遣除,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學習貪心圓滿五相,要從中體會到:業本源于心念,一念微細間不知防範,就會發展成大禍患。因此要學會觀照微細一念,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比如,對小車、洋房等外物有耽著心,如果不及時對治,習氣就會增長,逐漸發展成有貪婪心、有饕餮心、有謀略心、有覆蔽心,習以成性之後,便淪爲不知羞恥、不知出離的狀態,形成貪結,嚴重障礙出離。因此,一念心雖小,關系卻極大,不及時對治會發展成巨大過患。修行人應在自己起心動念處詳加勘察,到底對何人、何物、何法耽著,察見有耽著之心,就立即自責或持咒念佛來轉念,不令其相續。
下面看兩則案例:
佛世時有一位居士,生前虔誠信奉供養叁寶。他臨終時,由于妻子傷心痛哭,使他心生悲哀,在依戀不舍中死去。而他的神識並沒有離開,在妻子的鼻中化生爲一只小蟲。
有個道人見婦人哭得傷心,就以好言勸解。這時婦人的眼淚和鼻涕一塊流出,蟲子也跟著掉落在地。婦人見了,十分羞愧,想用腳踩死蟲子。道人急忙說:“不要踩死,它是你丈夫。”婦人說:“我丈夫奉經持戒,精進修法,無人能比,怎麼會變成蟲子?”道人說:“他臨終的時候,你的哭泣讓他動了情,所以墮落成小蟲。”道人爲小蟲說法,小蟲聽法後忏悔,命終升到天界。
案例中的居士一生勤修,臨終對妻子生起一念愛染,就墮爲小蟲,可見貪欲是解脫的大障,不可不除。而要做到不爲欲塵所轉,必須在生前就鍛煉從欲塵中出離,如果只寄望于臨終有種種順緣輔助,這是不保險的。只有靠平時在境界中治心,長久練習,臨終才有把握。平時接觸色聲等欲塵時,要保持高度警覺。一發現心有染著,就立即依一句咒語或佛號,如利劍般斬斷情思。若不這樣修治,臨終一刻,一念情生,就會前功盡棄。
《釋迦佛廣傳》中記載,釋迦佛因地時曾是一位名叫桑嘎拉的商主。一次,他帶領五百人去海中取寶,誤入了銅洲羅刹女的領地,和羅刹女們結婚,生兒育女。後來,他們發現了羅刹女的真相,就一起騎上一匹具有神力的駿馬王准備逃跑,這時打扮得美麗妖豔的羅刹女們攜帶著兒女趕來對商人們高聲喊道:“懇請你們能把我們當作家屬,我們已經沒有任何家人親戚,只有你們可以作我們的怙主、依投處、無偏親友。這些是你們所有的飲食、妙衣、住處、珍寶、金銀、右旋海螺……,請與我輩女人共享幸福生活。如果你們已經不再需要我們,那也請你們無論如何要把兒女一同帶走。”
商人們聽後,有些開始生出“我的妻子”的念頭,有些想到兒女,有些想起飲食等物,結果這些人全部落馬,衆羅刹女頃刻就把他們全部吃光,只有桑嘎拉一人無思無念,順利返回。
這則案例具有很大的啓發性,其實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就是羅刹世界。物質異常繁榮,色聲欲塵令人眼花缭亂,到處充滿了誘惑,只要有錢,就能受用美食、時裝、首飾、轎車、豪宅、美女、種種奢侈享受。如果身處在這個欲海中的修行人,對這些看似清淨美妙的假相産生了耽著愛染,那就決定個個落馬,成爲羅刹女吞吃的對象。
這些欲塵從本質來說是虛妄不實的,但我們凡夫無始以來就對五欲有強烈的貪執習氣,認爲這是恒常、真實、清淨的,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由此長劫受生在六道中,備受苦惱。欲求解脫的人只有像桑嘎拉那樣于欲塵無著無染,一心出離,才有希望。
《賢愚經》中有一則頂生王的因緣:
頂生王由宿世所造的福業力上升到了忉利天,曆經叁十叁代,與帝釋平起平坐。在第叁十叁代帝釋王朝時,阿修羅王興兵攻上天庭,與帝釋交戰。帝釋打不過,只好退兵回入天城。頂生王出來應戰,他吹貝角,彈弓箭,阿修羅王當即墜落在地。擊敗了阿修羅後,頂生王想:“我的力量無人能比,還與帝釋平起平坐幹什麼?不如把他推翻,獨霸爲快。”他才生此心,當即掉落在天宮的大殿前。在他快死時,天人問他:“如果後世有人問頂生王是如何命終的,應怎樣回答?”他說:“應答:“頂生王是因貪欲而死。””
看過《賢愚經》的人都知道,頂生王曾統領四大部洲四十億年,以他的福德力,七天連續降下珍寶雨,後來他逐步發展到四天王天、忉利天,享盡了榮華富貴,但他仍然不知滿足,欲獨霸天庭,結果墜落而死。我們看到頂生王的貪欲是一級一級發展起來的,本來他享受福報,只是宿世福業成熟所致,不應再有非分企圖。而他享福時,耽著利養,不知滿足,因此由耽著心發展爲貪婪心,想在享受上不斷增長;進而又有饕餮心,對帝釋的權位勢力,心生羨慕;由權力欲膨脹又生起謀略心,想…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