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P8

  ..續本文上一頁獨霸天庭;以貪欲不知羞恥,不知從貪欲中出離,最終貪欲圓滿,導致墮落。

  貪欲的異熟果是墮入叁惡道,墮入地獄,痛苦極爲深重,轉生餓鬼道和旁生道時,也是沒有衣食,即便是抛棄的糞穢也難以得到,如此在惡趣中曆經漫長的痛苦。即使以善業力恢複了人身,仍然貧窮下劣,乞討也是一無所獲,縱然有少許收獲也被人剝奪,沒有自在享受的福分。

  未二、嗔恚分叁:一、何爲嗔恚 二、嗔恚之究竟 叁、以事例教誡學人

  申一、何爲嗔恚

  【嗔恚心中,事、想、煩惱,如粗惡語。

  嗔恚的事、想、煩惱,如同粗惡語。嗔恚的事,是能引生恚惱的有情。

  【等起者,樂打等欲,雲何令其遭殺、遭縛,若由他緣或自任運耗失財産。

  嗔恚的等起,是樂意打罵等的欲,即心想:如何使他遭受殺害、系縛等,或以其它因緣或以他自身自然損失財産。

  【加行者,即于所思而起加行。

  嗔恚的加行,是對所想發起加行。

  申二、嗔恚之究竟分叁:一、真實 二、圓滿之量 叁、非圓滿嗔心

  酉一、真實

  【究竟者,謂于打等,期心決定或已斷決。

  嗔恚的究竟,是對打罵等,心中已經做出決定或者已經斷定。

  酉二、圓滿之量

  【此亦有五,全則圓滿,缺則非圓。

  嗔恚圓滿也有五相,五相具全是圓滿嗔恚,有所缺少是非圓滿嗔恚。

  【謂具五心:

  嗔恚圓滿有五種心:

  【一、有憎惡心,謂于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

  一、有憎惡心:心中隨著與能損害相相應的法而分別。

  比如:某人辱罵我,我心裏隨著他辱罵的表情、話語等一直分別,就是有憎惡心。

  【二、有不堪耐心,謂于不饒益不堪忍故。

  二、有不堪耐心:不能容忍他人對自己做不饒益。

  【叁、有怨恨心,謂于不饒益數數非理思惟隨念故。

  叁、有怨恨心:對不饒益數數非理思惟,隨之而憶念。

  由數數非理思惟憶念,就轉爲怨恨。有爲法的惡心是一步步串習而成的。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何當捶撻,何當殺害?

  四、有謀略心:欲損害他人,就作意:我如何來捶打他?欲作殺害,就作意:我如何來殺害他?乃至欲使他感受種種憂惱,就作意:我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的?

  【五、有覆蔽心,謂于嗔恚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五、有覆蔽心:由于被嗔恚覆蔽的緣故,不覺得羞恥,不知嗔恚的過患及從嗔恚中出離。

  圓滿嗔恚的五相中,第一相很重要,由此能認識造作嗔業的由來。第五相也很重要,能認識自心最後將沈淪到何種狀況。中間叁相是演變的過程。

  第一相憎惡心,論雲:“于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略說是“于相分別”,這就是生嗔的根源。對照《金剛經》:“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可見,由心取對方損害之相而引發嗔恚。因此,《天鼓經》說:從分別薪柴所生的嗔恨之火,最終將焚毀自他一切,導致一切禍患。《入行論》一頌:“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己。”前兩句所說“對方強行做我不欲之事,或強行阻撓我求得所欲”,即是損害之相。如果執著在此相上不舍離,憎惡心就會隨著膨脹。不斷地受用這種不悅意之食,憎惡心會轉成不堪耐心、怨恨心、謀略心、覆蔽心。這些意惡就是從最初一念取相分別而來。

  認得嗔恚順轉的相,反過來就了達如何息嗔。方法是不使對方的損害相留存于心。偶或心著在損害相上,就要立即脫開。

  舉一反叁便了知貪欲生起的原理。即:對可愛、具功德的相,隨法分別,由此使貪欲逐步發展堅固,最後成爲粗猛的占有欲。而遣除貪欲,就應從遮止分別入手。換言之,不使心住著在對境的可愛、悅意相上,一旦覺察到心在取相分別,就立即遣除。《金剛經》所說,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便是此理。如此修行,就能斷除惡趣乃至輪回。或者可以轉換所分別的相,多觀世間無常、苦、空。《念佛直指》中說:要對娑婆世界的聲色境界作地獄想、作苦海想、作火宅想,對種種寶物作苦具想,對飲食衣服作膿血鐵皮想,對眷屬作夜叉、羅刹啖人鬼想。就是把觀淨相轉成觀不淨相,把觀樂相轉成觀苦相,由此能發起厭離心。而對冤家損害相,就應轉換爲前世父母想、未來諸佛想、成就安忍助緣想等等,由此可止息嗔心。

  酉叁、非圓滿嗔心

  【僅成損害心者,謂作是念:彼于我所,已作正作,諸無義事,故我于彼當作無義。盡其所有幾許思惟,爾許一切皆損害心。

  僅成爲損害心,是指普通嗔心,包括報複心、幸災樂禍心等等。

  報複心,即心想:他對我已做、正做或當做諸無義事,因此我也要對他施行無義。如此,有多少念的思惟,就有多少念是損害心。

  【如是願他現法喪失親屬、資財及善法等,及願後法往惡趣中,亦是損心。

  幸災樂禍心:從現法來說,願他今生親屬喪失、資財損耗、善法失壞等等;從後法來說,願他後世墮入惡趣。這也是損害心。

  唐譯《瑜伽師地論》說得更加詳細。比如,心想:我如何對他捆綁、損害、驅逐、鞭打,或者使他家財耗散,或者奪走他的妻子、兒女、眷屬、朋友、住宅等等。或者心想:如何能使怨家在其他有情處遭受上述種種苦惱之事。或者願他自然發起如是如是的身口意行爲,而喪失資財、朋友、眷屬、名稱、安樂、壽命及諸善法,死後墮入惡趣。

  申叁、以事例教誡學人

  從前,世尊與比丘僧衆到施主家中應供時,有國王種姓和婆羅門種姓的兩個小乞丐,當那個婆羅門種姓的小孩去乞討時,佛陀及眷屬還沒有用齋,所以他什麼也沒得到;國王種姓的小孩是在世尊及眷屬享用齋飯後去乞討的,所以獲得了許多剩余的甘美食品。他們二人下午在途中閑談時,國王種姓的小孩滿懷信心地說:“如果我具有財産、受用的話,那麼我在有生之年一定以衣食、受用等一切資具供養世尊和他的眷屬,並且恭敬承侍他們。”

  婆羅門種姓的小孩子則惡狠狠地說:“假如我擁有權力成爲一國之主,那麼我非要砍掉那個光頭沙門和他眷屬的腦袋不可。”

  之後,國王種姓的小孩來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在一棵大樹的樹蔭下休息。其他樹的蔭影都已遷移了,但是國王種姓的小孩所在的樹蔭卻始終沒有移動。當地的國王去世後無有太子繼承王位,他們便發出公告需要一位具足福德威望之人做國王。人們四處尋找,有人發現一個睡覺的小孩,明明中午已過但他上面的樹蔭仍然原地未動,于是喚醒他,請他繼承了王位。後來他如願以償,履行諾言供養佛陀和他的眷屬。

  那個婆羅門種姓的小孩躺在一交通要道休息,馬車疾馳而來,輾在他的脖子上,他斷頭而亡。(《普賢上師言教》)

  故事中,兩個小孩的命運相差極大,一個被車壓斷頭顱而死,另一個現前享受安樂,最終獲得解脫。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是兩個人的存心不同。對佛和僧衆存心邪惡,就立遭報應;存心賢善,就立現善果。所以,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念住經》雲:“心爲敵中敵,心外無他敵,如燧木自焚,心爲自心毀。”《入行論》雲:“誰製燒鐵地?女衆從何出?佛說彼一切,皆由惡心造。”(就像地獄界的熾燃鐵地、傷人苦具、行刑獄卒,都是由惡心變現的。心取損害相,就變現出同類的受苦境界。了達這一“唯心自現”的至理後,應勵力斷除嗔心。)

  《閱微草堂筆記》中記有一事:

  泉州有個人,一天忽然發現燈下的身影不像自己,再仔細觀察,雖然隨著身體運動,影子也在動,但那影子頭大如鬥,頭發蓬亂,像個羽毛車蓋;而且手和腳都鈎曲,看起來就像鷹爪一樣。他越看越覺得自己像個奇形怪狀的惡鬼。因此失聲大叫,喊妻子出來看,妻子見到的也是一樣。從此以後,每天夜晚都是如此,又想不出原因,弄得他惶惶不可終日。

  鄰居有位私塾先生,聽說此事,就對他說:“妖怪不會無故出現,必定是自己招的。是不是你心中暗藏了惡念,導致羅刹鬼乘機附身現形?”

  這人聽了,心生恐懼。他很佩服老先生的見識,說:“不錯,我和某人有冤仇。我准備將他全家殺盡,叫他斷子絕孫,然後去投靠朱一貴。如今,我的身影起了這種現象,可能是神對我的惡念發出的警告!我暫且止息這個想法,看看你說的靈不靈驗?”

  這天晚上,果然鬼影不見了。

  案例中的主人公心中有想作殺害的謀略心,由此便招來羅刹鬼現形,又因遮止害心而使鬼影隱沒,所以一念之間,立分禍福,相是隨心而變的。

  嗔心的異熟果是墮入叁惡道。假設僥幸獲得人身,也是相貌醜陋、愚昧無知,身心常爲種種痛苦所逼,遭受衆生欺淩,轉生在空曠恐怖、邊鄙野蠻、時有爭論的地方,經常慘遭礌石兵刃等損害而橫死,生生世世唯起害心,沒有生起慈心的機會。

  未叁、邪見分叁:一、略說 二、何爲邪見 叁、邪見之究竟

  申一、略說

  《止觀》雲:“作決定解,名之爲見。”邪見即顛倒見,廣義而言,對不正確的道理作決定解,都是邪見。《大智度論》雲:“見有二種,一者常,二者斷。常見者,見五衆(五蘊)常心忍樂;斷見者,見五衆滅心忍樂。一切衆生多墮此二見中。複有二種見,有見、無見。”邪見分爲常、斷兩類。常見,是見五…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