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P9

  ..續本文上一頁蘊恒常不變,內心忍樂;斷見,是見五蘊斷滅,內心忍樂。一切衆生多數墮在斷常二見當中。此外還可以分爲有見、無見兩種,即執有和執無的邪見。

  世間粗分的邪見:有的認爲殺戮野蠻人、年邁的父母、重病人能增長福德;有的認爲蛇、鼠等動物危害人類,因此獵殺它們有功德;有的認爲自己是梵天後裔,世間萬物本是梵天創造的,因此隨意享用他人物資,並沒有罪過;有的認爲用恒河水沐浴能清淨罪障;有的認爲對女性行淫無罪,甚至認爲可以與母親姐妹行淫;有的認爲豬、羊、魚等是天人賜予人類的食物,可以盡情享受。諸如此類,都是粗分的邪見。那麼,本論十黑業道中所說的邪見是指哪種邪見呢?請看下面的論文:

  申二、何爲邪見

  【邪見。事者,謂實有義。

  邪見之事,是真實的存在。

  比如:佛菩薩、阿羅漢、六道輪回、叁世因果、淨土等等。十不善業中的邪見,唯一是指斷見,因爲其定義是對原本存在的善與不善顛倒見爲無有。如《俱舍論》所說:“視善不善不存在,即是所謂之邪見。”

  【意樂分叁:想者,謂于所謗義,作谛實想;煩惱者,謂叁毒隨一;等起者,謂樂誹謗欲。

  邪見的意樂分叁:“想”,是對所誹謗的意義作真實想;“煩惱”,是叁毒中任何一種;“等起”,即樂意誹謗之欲。

  【加行者,即于所思策發加行。此複有四,謂謗因、果、作用、有事。

  邪見的加行:對所思策發誹謗加行。其中又有四種,即:誹謗因、誹謗果、誹謗作用、誹謗有事。

  【誹謗因者,謂雲無有妙、惡行等。

  誹謗因:認爲沒有善行、惡行等,對因真實有善惡業謗爲無有。

  比如想:根本就沒有布施善行,沒有菩薩行,邪淫不是惡行等等。

  【誹謗果者,謂雲無有彼二異熟。

  誹謗果:認爲不存在善行或惡行的異熟果,對善惡業實有苦樂果報謗爲無有。

  比如想:殺雞宰鴨不會墮惡趣,念佛不可能往生淨土等等。

  【誹謗作用分叁:誹謗殖種持種[5]作用者,謂雲無有若父若母;誹謗往來作用者,謂雲無有前世後世;誹謗受生作用者,謂雲無有化生有情。

  誹謗作用有叁種:誹謗殖種、持種作用,即認爲無有父母;誹謗往來作用,即認爲無有前生後世,有情並非從前世來今生,也不會從今生去後世;誹謗受生作用,即認爲不存在中有等化生有情。

  【謗實有事者,謂雲無有阿羅漢等。

  誹謗真實存在之事,即認爲不存在阿羅漢、叁寶、淨土等等。

  申叁、邪見之究竟分叁:一、真實 二、圓滿與不圓滿之差別 叁、斷疑

  酉一、真實

  【究竟者,謂誹謗決定。

  邪見究竟,即誹謗決定。

  “誹謗決定”,即對實有義誹謗爲非有,起了決定的執著。比如:古印度順世外道的足目仙人爲了安立無後世,撰寫否認後世的十萬偈頌,即是邪見究竟。

  酉二、圓滿與不圓滿之差別

  【此亦由于五相圓滿,謂具五心。

  邪見也是由五相圓滿,也就是具足如下五心:

  【一、有愚昧心,謂不如實了所知故。

  一、有愚昧心:不如實了知所知。

  【二、有暴酷心,謂樂作惡故。

  二、有暴酷心(猛利心):樂意作惡。

  【叁、有越流行心,謂于諸法不如正理善觀察故。

  叁、有越流行心:對諸法不如理分別推求。

  “流轉”,可分善流流轉與不善流流轉兩種。“善流流轉”指諸善行,“不善流流轉”指不善行。此處將“不善流流轉”稱爲“越流行心”。由于對諸法不如理觀察,違越于善流轉,故稱越流行心。

  【四、有失壞心,謂謗無布施、愛養、祠祀、妙行等故。

  四、有失壞心:誹謗無布施、無供養、無火供等,誹謗無有妙行等。

  “妙行等”:“等”包括實有因、實有果、實有作用、實有事。比如,誹謗無邪淫等惡業、無聖者果位等。

  【五、有覆蔽心,謂由邪見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故。

  五、有覆蔽心:被邪見覆蔽,不覺羞恥,不知邪見過患及從邪見中出離。

  【此五若缺,則不圓滿。

  以上五心隨缺一種,則不是邪見圓滿。

  酉叁、斷疑

  【雖其邪見複有所余,然惟說此名邪見者,由此能斷一切善根,隨順諸惡隨意所行,是爲一切邪見之中極重者故。

  問:一切顛倒見都稱爲邪見,爲什麼佛陀在業道中只說以上的情況是邪見呢?

  答:雖然邪見還有其它種類,但此處只宣說這四種(誹謗因、誹謗果、誹謗作用、誹謗有事)名爲邪見,原因是:這四種是極爲嚴重的邪見。其原因又是:依止此邪見能斷絕一切善根,而且此邪見隨順諸惡,執持它便會對諸惡隨意放縱而行。因此,是一切邪見中的極嚴重者。

  午四、攝義分四:一、略說 二、十黑業之根源 叁、能究竟之差別 四、業與業道之差別

  未一、略說

  以上略說了十黑業。其中,身語七種惡業,除邪淫外,自作與教他作都可成爲究竟業道,唯獨邪淫必須自作才能究竟,教他作並不會成立究竟業道,理由是:教他邪淫,自己不會覺受欲樂。殺生等其余六種身口黑業,若自作,在究竟之前死去,不會圓滿業道。

  每一種身口之業,還可以按加行、正行、後行來分析。比如,具殺生意樂,起身逼近所殺對象,拔出屠刀,刺向喉嚨,是殺生的加行;斷命根的當刻,是正行業道;斷命後,開膛、剝皮、賣肉、煮肉等,是殺生的後行。又如心中生起盜念後,爲達到目的,前往作案地點撬門、搜索等,在未生起得心之前,是不與取的加行;心中起念:“財物已經屬于我了”而生起得心的刹那,是不與取的正行;生起得心後,窩藏贓物或出售等,是不與取的後行。

  未二、十黑業之根源

  引生十黑業的根源,同爲叁毒煩惱。比如:殺生,以貪著肉味而殺,是以貪發起;以仇恨冤家而殺,是以嗔發起;認爲殺牛祭祀有功德,壞人可殺、鼠蠅須殺等,是以癡發起。不與取中,爲求財而詐騙,是以貪發起;爲報複仇人而盜他財物,是以嗔發起;以邪論爲依據,認爲掠奪壞人的財物無罪,或者戰爭勝利者可掠奪他國財富,或者自己是梵天子民,可隨意受用世間財物等,由此而不與取,是以癡發起。邪淫中,貪著欲樂而與他妻行淫,是以貪發起;爲報複而強奸怨敵之妻,是以嗔發起;在某些邊鄙地區,人們受邪教影響,認爲與母親、姐妹行淫無過,是以癡發起。

  以語業而言,爲護持親友或貪求名利,口說妄語、離間語等,是以貪發起。爲損害仇敵而說,是以嗔發起。受邪見驅使,將外道典籍執爲真實而讀誦、演說,其中有妄語、绮語、粗惡語、離間語等,是以癡發起。

  問:貪、嗔、邪見本爲意樂,爲什麼說是以叁毒引起呢?

  答:貪、嗔、邪見也是以叁毒爲根本而引生的,如《寶鬘論》所說:“以貪嗔癡叁者所引起的業,即是不善業。”比如:邪見中,爲求名利而趣入邪道,是以貪發起;由依止邪教而執著無業果等,是以癡發起;怨敵相信業果,自己因仇恨而連帶對他所信奉的學說抨擊誹謗,由此依止邪見邪論,趣入不善軌則,是以嗔發起。

  總之,一切黑業都是由叁毒而發起。菩薩出于利他而顯現身語方面的業,並非叁毒所攝,因此不屬黑業。以此爲據,菩薩戒中有對身語七支的開許。比如:師長呵斥弟子,父母爲教訓孩子而示現憤怒,使他舍棄惡行,都不屬罪業。

  十黑業中的身語七業,都是由意樂發起,而在身語上反映爲某種作爲,但就叁種意業而言,並不會在行爲上出現動作、語言等。那麼,意業的意樂和加行又應如何理解呢?比如,起貪欲時,最初心想:這些財物的價值很昂貴,我應當獲取。這是意樂。一再住著、持續這種念頭,這是貪欲業道的加行。如此解釋是否合理,尚需觀察。

  未叁、能究竟之差別

  【其中:殺生、粗語、嗔心,由叁毒起,由嗔究竟;不與而取、邪行、貪欲,由叁毒起,惟貪究竟;妄言、離間及諸绮語,發起究竟,俱由叁毒;邪見由其叁毒發起,惟癡究竟。

  十惡業中:殺生、粗惡語、嗔恚,最初由貪嗔癡引起,最終由嗔心圓滿;不與取、邪淫、貪欲,最初由貪嗔癡引起,最終由貪心圓滿;妄語、離間語、绮語,最初由叁毒引起,最終由叁毒圓滿;邪見由叁毒引起,最終由癡心究竟。《俱舍論》說:“殺生害心與粗語,皆由嗔心而究竟。邪淫貪心不予取,均由貪心而圓滿。邪見由癡而究竟,余者以叁而圓滿。”

  未四、業與業道之差別

  【此等之中,思惟是業而非業道,身、語所有七支是業,亦是業道,思行處故。貪欲等叁,業道非業。

  按照《俱舍論》所說:“思”是業,而不是業道;身語七支——殺生乃至绮語,是業也是業道;貪、嗔、邪見,是業道而不是業。

  造業之道,稱爲業道。之所以稱“等起思”爲業,是因爲以它轉的緣故而轉,以它行的緣故而行,如它的勢力而造作。爲什麼思不屬業道呢?因爲“等起思”不可能托前一刹那的思爲境而轉,前一刹那已滅故;也不可能托同時之思爲境而轉,不可能有同類的兩個心所同時生起故。

  前七…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