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忍波羅蜜▪P10

  ..續本文上一頁波切撰寫了《淨心法要》,內容就是修習不淨、無常、苦和無我。有此定解後,再加上菩提心和空性見,就可以真正趣入大乘了。)

  諸有有情若生若長,一切無常皆是死法。

  叁界有情不論是生是長,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等一切法,都是刹那生滅、都是死法。

  此處的“死”,應理解爲刹那滅,所以是非“死”不可。叁界的有漏法都是如此無可奈何,怎不讓人悲傷?

  極報怨者,謂斷彼命。是諸有情,命念念斷,智者何緣複欲更斷。

  以牙還牙,叫報怨。報怨的極至,就是斷絕對方的命根,所以說“極報怨者,謂斷彼命”。

  既然有情的生命如油燈般刹那即滅,智者有何理由還要斷絕他的命根?

  如是生死性無常法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應起有染濁心,況當以手塊杖加害,何況一切永斷其命。

  “生死性無常法”:有情的生命從體性上來說,都是生死性、不常住的法。

  對于像這樣生生死死、體性不常住的有情,有智慧的人尚且不應生起損害的染汙惡心,何況用手、石塊或棍棒加害他,更何況做出斷絕有情生命的事。

  見到有情刹那刹那地死亡,怎麼忍心在這樣的死法上再添一刀呢?比如,見到生命垂危的人,你忍心再用刀去砍他嗎?能起“我要讓他痛苦”的念頭嗎?有智慧的人誰會起這樣的惡念呢?

  水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舍常堅想,安住無常不堅固想。依無常想,于諸怨害悉能堪忍。

  按這樣合理地思惟,就能舍棄衆生是常住、堅固的想法,安住在衆生都像燈焰、泡沫般無常、不堅固的想法中。依靠無常想,菩薩無論遭受任何傷害,都能堪忍不起嗔心。

  善于修法的人就像是捉蛇的好手,能善巧調伏自心煩惱。以上是依無常想調伏自己的怨害想。

  木叁、苦想分二:一、修習苦想 二、依想堪忍

  水一、修習苦想

  雲何菩薩于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苦想?

  菩薩對怨害有情如何修習苦想呢?

  謂諸菩薩應如是觀:若諸有情大興盛者,尚爲叁苦常所隨逐,所謂行苦、壞苦、苦苦,況諸有情住衰損者。

  菩薩應這樣觀察:有情當中那些事事如意圓滿之人,尚且時時爲苦苦、壞苦、行苦隨逐,不能解脫叁苦,何況處于衰損中的有情。

  《涅槃經》和《大毗婆沙論》中都有這樣一則比喻:

  過去有一戶人家,生活安閑自在。有一天,主人聽到一陣敲門聲,開門一看,見來者是一位美女。主人問她:“你來有什麼事?”

  她說:“我來送給你無量無邊的財寶,讓你富貴。”

  主人又問:“你叫什麼?”

  她說:“我叫大功德天。”

  主人歡喜地請她進屋,兩人正在交談時,又有人敲門。

  主人開門後,只見一位非常醜陋的女人,便問:“你叫什麼?”

  她說:“我叫黑暗。”

  主人問:“你來有什麼事?”

  她說:“我來是要破壞你的一切富貴圓滿之事。”

  主人說:“我不歡迎你。”

  黑暗女說:“你太愚癡了。”

  主人說:“爲什麼說我愚癡,我不歡迎你,是我有智慧。”

  黑暗女說:“前面來的大功德天是我的姐姐,我們姐妹是不分離的,我姐姐到哪裏,我就到哪裏。你如果歡迎我姐姐,也就要迎接我。”

  主人問大功德天:“那位女人說的是實話嗎?”

  大功德天說:“她的確是我的妹妹,我到哪裏,她就會到哪裏,你如果喜愛我,就非愛她不可。”

  這個比喻是在說明“壞苦”,即一切世間安樂都會壞滅,這個“壞”就是苦。

  例如:股票上漲時,大家紛紛投資股市,這時就像功德天在對大家招手微笑一樣;但是過了不久,隨著股市下跌,人們的心情也隨之下沈,先前興奮愉悅的表情不見了,這表示見到了黑暗女。可見,只想見功德天,不想見黑暗女,是不可能的。

  大功德天後面緊隨的就是黑暗,興盛後面跟著就是衰敗。如果想要生死中的興盛,就注定要接受衰敗,因爲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二者如影隨形,所以世間的歡樂都是苦相。

  如何理解“行苦”呢?即衆生全無自在,一切都是隨業力支配。比如:蛇到了冬天就要冬眠,一睡便是幾個月,這是無可奈何、無法抗拒的。無色界天也是如此,雖然在定中無苦無樂(無苦苦也無壞苦),但終究無法擺脫行苦,而且,又將由行苦回到苦苦、壞苦。

  所以,生死之中即便是最興盛的人——梵天、帝釋天或者總統、富豪,也是被業惑所困,毫無自由,就這樣以業力在生死海中一波又一波地漂泊。衆生都是這樣困于行苦之中的可憐憫者。

  如是觀已,應如是學:我今于此苦常隨逐諸有情所,應勤方便令離衆苦,不應于彼重加其苦。

  如前修好苦觀之後,便應如是思惟:我現在對于這叁苦常常隨逐的可憐衆生,應當努力施設種種方便,讓他遠離衆苦,不應在他已有的痛苦之上,再給他增加痛苦。

  《菩薩地》說:“又自他身所有諸行,一切皆用性苦爲體,彼無知故,于我身中性苦體上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于彼性苦體上重加其苦。”

  我自己生命體的所有諸行,他人生命體的所有諸行,也就是自己和他人的色受想行識,這一切都是以苦爲它的體性。怨敵愚癡無知,才會在我這樣以苦爲體性的生命體上,再給我增加痛苦(我本來已夠苦了,他還要給我添加痛苦,這是他的無知),我現在既然學了佛法,知道一切有漏法都是苦的,怎麼能在他苦性的生命體上,再給他添加一層痛苦呢?

  《大智度論》中也講到,菩薩修悲時要觀察:“一切衆生常有衆苦。處胎迫隘,受諸苦痛;生時迫迮,骨肉如破;冷風觸身,甚于劍戟。是故佛言一切苦中,生苦最重。如是老病死苦種種困厄,雲何行人複加其苦?是爲瘡中複加刀破。”(一切衆生時時苦惱:住胎時,在備受逼迫的狹窄環境裏,受盡了苦痛;出胎時,從母親狹窄的産道中擠壓出來,骨肉像被割破一樣;出胎後,冷風觸身之苦尤勝利劍割身。就像生苦這般,還須一一領受老、病、死苦等。衆生既已如此痛苦,爲何還要給他們增添苦痛呢?這就像在傷口上再割一刀。誓願救度衆生的菩薩,能這般對待衆生嗎?)

  水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斷滅樂想,生起苦想。依此苦想,于諸怨害悉能堪忍。

  按這樣合理地思惟,就能消除樂想,生起苦想。以苦想爲基礎,對于種種怨害便都有能力安忍了。

  金二、依本論合說

  【謂當至心作是思惟:一切有情無始生死,無未爲我作父母等親屬友善,又是無常命速分離,常爲叁苦之所苦惱,爲煩惱魔之所狂魅,滅壞自己現後利義,我當哀愍,何可瞋恚及報怨害?

  理應悲憫衆生,即應至心思惟:一切有情從無始生死以來,沒有不曾作過自己父母等親屬友人的,一切有情又是無常、生命迅速分離的體性,時時被叁苦逼惱、被煩惱魔迷惑狂亂,毀壞自己今生和後世的義利。因此,我應當哀憫他們,怎麼可以嗔恚、報複呢?

  《大智度論》說:“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本,從悲而出。瞋爲滅悲之毒,特不相宜。若壞悲本,何名菩薩?菩薩從何而出?以是之故,應修忍辱。”(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根本,從大悲出生。嗔是滅壞大悲的劇毒,菩薩嗔恨可憐的衆生,尤其不適宜。如果毀壞了大悲的根本,怎麼能稱爲菩薩呢?菩薩又能從何出生呢?因此,大乘人應當修習忍辱。)

  戍二、破除不忍障利等叁、作毀等叁分二:一、破除不忍障譽等叁 二、破除不忍作毀等叁

  亥一、破除不忍障譽等叁分叁:一、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 二、思惟有過失之理 叁、故于破此應當歡喜

  【破除不忍障利等叁、作毀等叁分二:一、破除不忍障譽等叁;二、破除不忍作毀等叁。

  【初中分叁:一、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二、思惟有過失之理;叁、故于破此應當歡喜。

  “譽等叁”,即譽、稱、利敬。得到背後的表揚、稱贊,是“譽”。得到當面的贊歎,是“稱”。利養與恭敬,是利敬。

  此處所要消除的,是當別人障礙自己獲得譽、稱、利敬時,那種無法忍受的心態。能破除不忍障譽等的方法,即是如理思惟,具體是按以下叁步修習。

  這叁步以前兩步爲因,第叁步是果,即:思惟贊譽等不但毫無功德,還有許多過失,如同毒藥;如此思惟的結果將會轉變觀念,覺得別人破壞自己的譽、稱、利敬,實際是值得歡喜的事。

  總的須按正確的道理思惟,以轉變自己固有的思想,即:將原先的有利益想(指對贊譽等的看法)轉成無利益想,將原先的有過失想(指認爲失去贊譽是一種損失的想法)轉成有利益想,觀念一旦轉變,安忍自然就會生起。

  此處,若能觀察到贊譽等對自己毫無利益,而且接受贊譽等會有很多壞處,又見到別人障礙自己得到名聞利養實際對自己有大益,那麼就能對他人障礙自己獲得贊譽等生起歡喜心。原先自己難以忍受而大發嗔心的事,通過如理觀察之後,就變成了唯一讓自己歡喜的事,因此很容易就能安忍。

  【今初

  金一、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

  【若他贊我稱我稱譽,全無現法延壽無病等,及無後世獲福德等二種利益[19]。故彼失壞若不喜者,則無屋用沙屋[20]傾塌,愚童涕哭,與我今者等無有異,應自呵責而不貪著。

  從功德方面思惟:稱譽對我們有無利益呢?如果毫無利益,失去它又有什麼可憂傷呢?

  如果他人背後贊歎、當面稱揚我的稱譽,完全沒有現世長壽延年、無病無障等以及後世獲得福德等——現法和後世二種利益,那麼失去它,又有什麼可憂傷呢?所以,若因失去稱譽而…

《安忍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