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忍波羅蜜▪P17

  ..續本文上一頁車禍壓斷了雙腿,肢體殘缺的苦,是根本苦;由此而悲傷絕望,是衍生苦。

  若能安忍,則雖然根本苦不能立即減退,但不至于緣此苦而又引起內心憂慮等苦;如果在此基礎上,還能修持其它苦轉爲道用的方法,痛苦就會變得輕微而能夠忍受。

  【是故引發安受苦忍極爲切要。

  所以,由“不忍必定增加痛苦,安忍則能減輕痛苦”這一道理,引發安受苦忍,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切身、最緊要的事。

  人最關心自己的苦樂,誰都不願受到傷害,而引發安受苦忍則與自己的苦樂密切相關,也是身在苦海中的衆生時時都要運用的方法,因此“極爲切要”。

  總之,對于那些不可避免的苦,我們能做的,只有改變自己的心境。若能以良好的心態安然接受,就能將痛苦控製在最小的範圍內;若能進一步將苦轉爲道用,更可將苦的程度降到最低。但是,平時若未修成安受苦忍,則當痛苦降臨時,心會不由自主地緣痛苦分別執著,結果苦上加苦,令痛苦更加深重,因此必須實修安受苦忍。

  苦有叁類,上面講了前兩類苦生起時,必須安然忍受並利用苦來成就道業,唯有如此,才是對苦最明智的處理方式。至于第叁類修行中的苦,後文將會講述必須安受的理由,所以此處不再贅述。

  對于“必須生起安受苦忍”有所認識之後,接下來則須了解生起安受苦忍的方法。不懂方法或方法不當則無法生起,這是緣起的規律。

  酉二、引發此之方便分二:一、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爲不喜 二、顯示其苦理應忍受

  【第二,引發方便分二:一、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爲不喜;二、顯示其苦理應忍受。

  “引發此之方便”,即引發安受苦忍的方法。一切有情都有善的潛能,只要方法得當,就能開發有情相續中善的潛能,引發善的力量。

  要引發菩薩相續中的安忍,乃至引發無邊的安忍境界,必有其巧妙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便是造就佛菩薩的妙法。

  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法思勝解忍叁種,不論修哪一種,都要運用妙慧觀察思惟遮止其違品,才能修成。(耐怨害忍的違品是嗔恚,安受苦忍的違品是嗔恚和怯弱,法思勝解忍的違品是不解法義而對法沒有樂欲。)

  修耐怨害忍的關鍵,是要按照正理反複思惟,加強如理思惟的力量,轉變原先的想法,如此就能消除不可樂想,從而止息憂惱,即從根止息嗔心而堪能忍受。

  此處修安受苦忍,同樣要先運用道理來思惟。首先,以如理思惟,破除苦生起時一向不歡喜的心態,若能做到這一點,就是釜底抽薪,從根本上遮止嗔恚和怯弱。其次,再從功德方面思惟,苦有哪些助道的作用、忍苦修行有何等意義,一旦思惟到量就會引起歡喜吃苦、忍苦的意樂。以這兩種方法,能真正引發安受苦忍。

  【今初

  戍一、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爲不喜

  以能破、所破來分析。所要破除的是:在痛苦生起時,一貫執持不歡喜的心態;能破的方法是:思惟不歡喜毫無意義。

  面對痛苦時,我們一貫是以不歡喜的心態對待。但是,這樣的心態合理嗎?從利益上觀察:如果堅持不歡喜的態度對我們有益,大可堅持而不必放棄;如果沒有利益而只有損害,那麼有何必要堅持呢?

  【若已生苦有可治者,是則其意無須不喜;若不可治,縱不歡喜,亦無利益,非但無益,且有過患。若太嬌愛,雖于微苦亦極難忍;若不嬌愛,其苦雖大亦能忍故。

  痛苦出現時,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有方法對治,二是無方法對治。若有方法對治,就不必要不歡喜,而應積極主動地對治;若已無法對治,即便不歡喜也沒有任何利益,而且還有損害。什麼損害呢?如果太過嬌氣,忍耐力就會越來越差,最後連小苦都無法承受;相反,若能堅強而不嬌弱,忍耐力就會越來越大,最後連大苦都能忍受。所以,應當對治嬌弱不歡喜的心態。

  比如:屋子著火了,如果可以救火,則應想方設法去滅火,沒有必要不高興;如果屋子已燒成灰燼,不高興又能有什麼作用呢?倒不如坦然面對。

  【如雲:“若有可治者,有何可不喜?若已無可治,不喜有何益?”

  如《入行論》說:如果有方法對治,有什麼理由不高興呢?如果已經無法對治,不高興有何利益呢?

  比如牙疼,如果只需吃藥就能治好,就應當及時吃藥,這是值得高興的事,有什麼理由不高興?如果牙齒已無藥可治,不高興又有何用?根本不可能解決問題。

  【又雲:“寒熱及風雨,病縛捶打等,我不應太嬌,若嬌苦反增。”

  又說:當遭受寒冷、炎熱、刮風、下雨、生病、被捆縛捶打等時,我不應太嬌弱;如果太嬌弱,痛苦反而會增強。

  受苦時爲何不應嬌弱呢?因爲“若嬌苦反增”。其原因有二:一、越不能堪忍苦,苦就顯得越大;二、若無法堪忍小苦,由于等流作用,導致忍耐力越來越小,以後便會越來越苦。

  《大智度論》說:“複次,菩薩自知宿罪因緣,生此苦處,此我自作,我應自受。如是思惟,是故能忍。”又說:“複次,菩薩思惟世間八法,賢聖所不能免,何況于我?以是故,應當忍。”

  《禅林寶訓》記載了禅宗楊岐祖師的故事。

  楊岐祖師初住楊岐山時,老屋的椽子都腐朽了,僅能遮蔽風雨而已。時值寒冬,雪雹打下來鋪滿了床榻。

  僧衆發心,要爲祖師重修此屋,但楊岐祖師推卻說:我佛曾說,今時正當減劫,山峰谷底尚且變動無常,又怎能事事圓滿如意,自求稱足?你們出家學道,功夫尚未做穩,就已經是四五十歲的人了,哪有閑功夫去修建好屋?

  第二天,上堂說:楊岐住的屋子,牆壁破舊不堪,雪珠撒得滿床都是。楊岐縮著脖子,暗自感歎,憶念苦行僧夜宿樹下的光景。

  相比之下,當今社會物質生活比以往豐富得多,人們對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精致、繁雜,衣食住行樣樣追求舒適,稍有斷水停電的情況便難以適應,就連修行人也變得很嬌氣。例如,有些道場條件艱苦,有些人因爲不能洗澡,吃不上可口的飲食,就放棄修習佛法的機會。

  現代人修行很難入道,部分原因就是吃不了苦,不能像古德那樣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很少有人能夠具備古德那種爲了求法而不惜舍棄世間一切享受的精神。與古人相比,現代人一方面多了享受物質生活的福報,另一方面卻少了修行佛法、體驗法味的福報。

  凡夫通身都是貪嗔癡的煩惱,生活上還要處處講究,一點小苦都忍受不了,沒有破釜沈舟的勇猛心力,究竟要拖延至何時,才能真正解脫煩惱呢?

  戍二、顯示其苦理應忍受分叁:一、思惟苦之功德 二、思惟能忍衆苦難行之功德 叁、從微漸修無難之理

  【第二,顯示其苦理應忍受分叁:一、思惟苦之功德;二、思惟能忍衆苦難行之功德;叁、從微漸修無難之理。

  對于“理應忍受”的“理”字,我們必須銘刻于心。修習耐怨害忍,唯有通過如理思惟才能修成,此處修安受苦忍也不例外。菩薩之所以能現前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境界,就是因爲菩薩能夠如理思惟,這是每個欲成就菩薩行者的必經之道。

  以如理思惟引起勝解之後,以勝解力就能令心自然趣入安忍。唯有在內心引發勝解並且逐漸串習,才能趣入安忍之道;否則,無論在外境上下多少功夫,也不可能引生安忍波羅蜜。《入行論》說:“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確實是一以貫之的修行規律。

  【今初

  亥一、思惟苦之功德

  有人問:苦怎麼會有功德呢?苦若有功德,則無間地獄理應最有功德了,究竟是從什麼角度安立苦的功德呢?

  答:此處“功德”應理解爲良好的作用,即以苦爲緣可以引起各種助道的作用,故將這些助道作用稱爲苦的功德。

  【功德有五

  思惟苦有五種作用:一、驅意解脫;二、除遣傲慢;叁、羞恥作惡;四、歡喜修善;五、引發悲憫。

  一、驅意解脫

  【謂若無苦,則于苦事不希出離,故有驅意解脫功德。

  如果沒有苦,就不會希求從苦事中出離,所以受苦有驅使自己的心希求解脫的功德。

  例如,有些人天天安逸度日,吃喝玩樂樣樣順心,便會認爲人間的日子很好而不願出離。我們常說,天身不如人身更有利于修習佛法,正是因爲天人的生活太過安逸,生命都虛耗在享受中而不知出離。

  《大唐西域記》記載:

  往昔,無著菩薩、世親菩薩、師子覺(無著菩薩的弟子)等叁人發願往生彌勒淨土,他們互相約定,誰先往生見到彌勒菩薩,便回來告知。其後,師子覺最先往生,但他過了叁年都未回來相報。

  後來,世親菩薩也舍壽往生。六個月後,一晚,無著菩薩見一天人(世親菩薩)從虛空中降下,並敬禮無著菩薩。

  無著菩薩說:爲什麼這麼晚才來?

  答:我舍壽之後往生兜率天,于彌勒內院蓮花中誕生,彌勒菩薩贊道:善來廣慧。我才旋繞菩薩一圈,便立刻回來相報。

  無著菩薩問:師子覺現在何處?

  答:我旋繞菩薩時,見師子覺在外衆中,正忙于享受欲樂無暇相顧,怎麼能來相報呢?

  二、除遣傲慢

  【由苦逼迫壞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

  由于痛苦逼迫而摧毀高慢,所以有遣除傲慢的功德。

  叁、羞恥作惡

  【若受猛利大苦受時,則知其苦從不善生,不愛其果,須止其因,故有羞恥作惡功德。

  感受猛利大苦受時,便知道此苦受是從惡業産生的,如果不喜愛苦果,就必須遮止苦因,所以若有讓人恥于作惡的功德。

  四、歡喜修善

  【由苦逼惱希求安樂,若求安樂須修善因,故有歡喜修善功德。

  由于痛苦的逼惱而促使內心希求安樂,如果希…

《安忍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