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忍波羅蜜▪P18

  ..續本文上一頁求安樂,就必須積聚安樂之因——善業,所以若有令人歡喜修善的功德。

  五、引發悲憫

  【由比我心度余有情,知皆是苦,于諸漂流生死海者,能發悲愍。

  自己對苦有切身的感受和體會之後,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就能知道衆生都是這樣痛苦的,因此能對一切苦惱衆生引發悲憫。

  《大智度論》說:“複次,菩薩思惟國土有二種,有淨,有不淨。菩薩若生不淨國中,受此辛苦饑寒衆惱,自發淨願,我成佛時,國中無此衆苦。此雖不淨,乃是我利。”(菩薩思惟世界有清淨和不清淨兩種。如果菩薩生在不清淨的世界中,感受辛勞、饑寒等衆多苦惱,反將促使菩薩發起清淨的大願:願我將來成佛時,能夠成就清淨國土,國中沒有這些苦難,衆生都能得到安穩快樂。此世界雖然不清淨,但這是能給予我利益的。)

  所以,苦難能令人覺悟,並增長對衆生的悲心和菩提心。

  【以上諸德及此所例諸余功德,自應先知,數數修心,謂此諸苦是所願處。

  對于上述五類功德及以此類推的其它功德,自己應先了知,然後數數修心,即常常觀想這些苦是我所願意接受的。

  “自應先知,數數修心”是指示修行,即:提前就應將上述道理思惟得清楚透徹,然後一次又一次地修心,不斷思惟:若有痛苦降臨,正是如我所願,因爲痛苦都是助我成道的因緣,希望我能多受些苦。倘若事先能常常這樣思惟,一旦痛苦來臨,就能歡喜接受。

  【如雲:“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又雲:“又苦諸功德,謂以厭除慢,悲愍生死者,羞惡而喜善。”

  如《入行論》說:“若無痛苦就沒有出離,所以心啊!你應當堅強安忍!”又說:“應思惟苦的諸多功德,即以苦能讓人引生厭離心、遣除傲慢、悲憫生死衆生、羞恥造惡、歡喜修善。”

  亥二、思惟能忍衆苦難行之功德分二:一、思解脫等諸大勝利 二、思能遮止無量大苦所有勝利

  【第二,思惟能忍衆苦難行之德分二:一、思解脫等諸大勝利;二、思能遮止無量大苦所有勝利。  今初

  金一、思解脫等諸大勝利

  【我昔流轉生死之時,爲求微劣無義欲故,雖知有苦,尚能輕蔑非一大苦,作感當來無量苦因,忍受非一無義大苦;況我今者,爲求引發自他無量利益安樂,尚應故知忍受過前百千俱胝倍數大苦而修善行,況輕于彼。

  在我往昔流轉生死之時,爲了追求微小、下劣、毫無意義的五欲,雖然明知有苦,尚且能忽視不止一類的大苦,爲此造下能感將來無量痛苦的業因,忍受數不勝數的無意義大苦;何況我今天是爲求引發自他衆生無量的利益安樂,即便是超過前者百千俱胝倍數的大苦,我尚且應當忍受而修善行,何況比它輕微的痛苦。

  比照今世,僅就人類來說,可謂人人都沈淪于苦海之中。成年人爲了養家糊口而奔波勞碌,衣食住行樣樣昂貴,工作競爭激烈,若不盡心盡力就會被社會淘汰;又要擔心到了老年沒有醫療保障、養老保障,所以拼命賺錢,沒有幾天輕松的日子。如此辛苦一生,最後也只是赤裸裸地死去,以往的一切什麼也帶不走,到頭來有何意義?爲何不將此勞苦用于行持無上大道?

  【應數思惟,令心堅固。

  應當反複按上述道理思惟,讓心堅固。

  【《入行論》雲:“爲欲曾千返,受燒等地獄,然于自他利,我悉未能辦。現無爾許苦,能成諸大利,爲除衆生苦,于苦惟應喜。”

  《入行論》說:爲了五欲,我曾經上千次感受過燃燒等地獄的大苦,然而對于自他的利益,我都未能成辦。現在不需感受如此強烈的痛苦,卻能成辦種種廣大利益,爲了遣除衆生的痛苦,對于苦我唯一應當歡喜。

  【思惟往昔于自他利俱無所成,尚能忍受爾許難行;今爲引發極大利義,于諸微苦何故不忍?故雖有苦,然有此利,我實善得。如是思惟,令心高起。

  思惟往昔對于自他都沒有成辦任何利益,尚且能夠忍受那麼多的難行;現在爲了引發極大的利義(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爲什麼連小苦都不能忍受呢?

  所以,雖然有苦,卻有如此廣大的利益,這實在是給了我很好的機會。這樣思惟,讓心振作起來。

  【又由惡友之所诳惑,尚能趣向無義惡途,忍諸苦行,謂跳叁尖矛及炙五火等;又爲世間微劣事故,能強忍受務農、徇利[28]、戰競等事,非一大苦。如是思已,當于苦行而發無畏。

  而且,由于惡友的欺騙迷惑,自己還能趣入無意義的惡道,忍受跳叁尖矛、五火燒身等諸多苦行;又爲了成辦世間微小、下劣的事業,而能堅強忍受種田、謀利、戰鬥、競爭等各種大苦。這樣思惟之後,應當對苦行發起大無畏之心。

  《大智度論》中,開示菩薩應這樣思惟:“複次,菩薩思惟我于無量劫中常受衆苦,無所利益,未曾爲法;今日爲衆生求佛道,雖受此苦,當得大利。是故外內諸苦,悉當忍受。”(我曾經在無數劫中感受了很多痛苦,但是忍受這些痛苦並沒有讓我得到任何利益,也不曾爲了佛法而受苦;今天我爲了衆生而求佛道,雖然受苦,但是這太有價值了。因此,不論內外何種痛苦,我都要忍受。)

  《瑜伽師地論》說:“雲何菩薩安受衆苦忍?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從昔來,依欲行轉,常求諸欲,故意思擇,爲諸苦因,追求種種苦性諸欲。于追求時,忍受無量猛利大苦,所謂種種徇利、務農、勤王等事。如是追求無義苦時,令我具受種種大苦,皆由無智思擇過失。我今爲求能引安樂最勝善品,尚應思擇忍受百千俱胝大苦,況少小苦而不忍受。如是如理正思惟故,爲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

  金二、思能遮止無量大苦所有勝利

  【思能遮止無量大苦所有勝利者,如有一人是應殺犯,若截手指能免殺罪,發大歡喜。如是若由人間小苦,總能脫離無邊生死,別能永斷那洛迦等惡趣衆苦,極爲善哉。

  思惟能夠遮止無量大苦的勝利:比如,有個囚犯本應被處死刑,現在若以截斷手指就能免除死罪,他必定歡喜無比。同樣,如果以人間的小苦,總的能讓自己脫離無邊生死之苦,特別能永斷地獄等惡趣衆苦,那是很好的!

  【若能善思現前久遠二苦差別,則于難行能生心力,全無所畏。

  若能好好思惟眼前小苦和長久大苦的差距,就能對于難行産生心力,完全沒有畏懼。

  【如雲:“若截殺人手,能脫豈非善?若以人間苦,離獄豈非善?”

  如《入行論》所說:殺人犯若以斬斷手指即能免去砍頭之苦,這不是很好嗎?如果受人間小苦就能脫離地獄大苦,這不是很好嗎?

  亥叁、從微漸修無難之理分二:一、略說 二、廣說

  【從微漸修無所難者。

  從小地方開始修,這樣逐漸練習,就不至于太困難。

  金一、略說

  【如雲:“若習不易成,此事定非有,故修忍小苦,大苦亦能忍。”若被忍甲受苦意樂,雜諸小苦漸次修習,則忍苦力漸能增廣。

  如《入行論》所說:經過串習之後不易成辦的事必定沒有(只要串習,沒有不成功的),所以逐漸串習安忍小苦,最後大苦也能忍受。如果披上安忍的铠甲——受苦意樂,雜一些小苦逐漸修習,那麼忍受衆苦的能力也能逐漸增強。

  金二、廣說分叁:一、從微小處漸次修 二、須以最堅穩之心力方能成就安忍 叁、若心堅強大苦也成助伴

  木一、從微小處漸次修

  【《集學論》亦雲:“此中若修小苦爲先,則于大苦及極大苦而能串習。譬如一切有情由串習力,于諸苦上妄起樂想,如是若于一切苦上,安住樂想而漸串習,則亦能住安樂之想。”

  《集學論》說:此處,如果先修安忍小苦,則逐漸對大苦和極大苦也能串習安忍。比如:一切有情由于串習力,而對各種痛苦虛妄地生起安樂想,同樣,如果對苦安住安樂想並且逐漸串習,也能安住在安樂想當中。

  木二、須以最堅穩之心力方能成就安忍

  【又生此想,複如《猛利請問經》雲:“應當舍離如樹棉心。”《華嚴》亦雲:“童女,汝爲摧伏一切煩惱故,應當發起難行之心。”謂須心力最極堅穩,非心微薄之所能成。

  而且生起此想,又如《猛利請問經》所說:應當舍離像樹棉般微薄之心。《華嚴經》也說:童女!爲了摧伏一切煩惱,應當發起難行之心。這是說安忍必須心力最極堅強穩固,而非心力微小薄弱所能成就。

  木叁、若心堅強大苦也成助伴

  【故若先發堅強志力,則諸大苦亦成助伴。譬如勇士入陣戰時,見自出血,以此反能助其勇志。

  所以,如果首先發起堅強的意志力,那麼即便大苦也能成爲修忍的助伴。比如,勇士入戰場厮殺時,見到自己的身體流血,由此反而能助長他的勇氣和志氣。

  【若先未聞如是之法,雖聞雲我不能行此自輕蔑者,則苦雖微,亦能成彼退道之緣。譬如怯夫,雖見他血亦自驚倒。

  如果事先沒有聽聞這樣的妙法,或者雖然聽聞,卻說“我不能行持這些”而輕蔑自己的人,即使痛苦很微小,也能成爲他退道的因緣。比如,懦夫雖然只是見到別人流血,也會驚恐地倒下。

  【如雲:“有若見自血,反增其堅勇,有雖見他血,亦驚慌悶絕,此由心堅固,怯弱之所致。”

  如《入行論》說:有人見到自己流血,反而增長堅強的勇氣,有人即便見到別人出血,也會驚慌…

《安忍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