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行還是利他,都要修習安受苦忍,即無論是對現前生活飲食起居的苦、人際關系的苦、老病死的苦、求法修行的苦、利他操勞的苦,都要修習安忍。
酉叁、法思勝解忍的修法
勝解的體性,是于法印持,其作用是以違品不可引轉。
獲得勝解的方法,是數數如理思惟,即依靠聖教和正理不斷思惟。
勝解的狀態:內心對于法義的認可穩固不變。
法思勝解忍是一切修行的核心,一切種類安忍的依處。無論修何種耐怨害忍和安受苦忍,都需要依靠因果勝解忍和空性勝解忍。因此,對修忍而言,引生勝解是關鍵中的關鍵。
安忍度思考題
1、安忍的自性是什麼?違品是什麼?
2、忍波羅蜜多圓滿之量是什麼?如此安立的理由何在?
3、說出安忍的六種勝利。
4、駁斥以下觀點並安立“壞善根”的正確含義。
有人說:所謂壞善根,即摧壞過去善根速疾感果的功能,讓果延後成熟,並非遇緣不自生果,因爲以世間道都不能斷除所斷種子,決定不能斷除煩惱種子故。
5、說出嗔恚的五種現法過患。
6、“無如嗔之惡”的理由何在?
7、如何觀察怨敵有無自在而破除嗔恚?
8、如何觀察自性和客觀而破除嗔恚?
9、如何觀察直接間接由何者作害而破除嗔恚?
10、如何觀察能發動損害之因而破除嗔恚?
11、從哪些方面觀察有境而破除嗔恚?
12、如何觀察所依而破除嗔恚?
13、如何生起親善想、無常想、苦想而修耐怨害忍?
14、如何破除怨敵障礙譽、稱、利敬時無法容忍之心?
15、如何破除怨敵毀謗、說粗語、傳惡名時的不忍之心?
16、如何破除不歡喜怨敵富樂、歡喜怨敵衰損的心態?
17、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修耐怨害忍的原理和方法。
18、爲什麼必須安受衆苦?
19、引發安受苦忍的方便是什麼?
20、如何思惟苦的功德?如何思惟能忍衆苦難行的功德?二者有何差別?
21、解釋忍苦八處:
(1)依止處(2)世法處(3)威儀處(4)攝法處
(5)乞活處(6)勤劬處(7)利有情處(8)現所作處
22、說出法思勝解忍的勝解之境和勝解之理。
23、修安忍時如何具足六種波羅蜜多?
24、第五“此等攝義”中講了哪些要點?
[1] 此科判乃本講記所擬。
[2] 所爲事:所須達到的目的。
[3] 老拙:老笨蛋。
[4] 衲襖:縫有補丁的衣服。
[5] 能忍結使:“結使”即煩惱,“能忍結使”即心能安忍而不起煩惱。
[6] 铠:古代戰士所穿的護身鐵甲,相當于今天的防彈衣。安忍能保護自己的相續,讓心不爲境界所動,從能護的角度而將安忍比喻爲铠甲。
[7] 一切支禮:五體投地。雙手、雙足以及頭部都頂禮對境,即以身體的所有支分敬禮,叫一切支禮。
[8] 具壽:比丘之通稱,因比丘不但具有世間的壽命,而且具有法身的慧命。又作慧命、淨命、長老、尊者、大德等。
[9] 如前所說:如《般若攝頌》中說:如果未獲得授記的菩薩以嗔恚心鬥诤輕毀一位已獲授記的菩薩,則其生起多少刹那的惡心,就要在那麼多劫中重新擐甲,發起精進。
[10] 本科判是本講記所擬。
[11] 我、有情、命者、生者:均爲人我之異名。
[12] 此頌譯師後來譯爲“既許彼苦能永盡,往昔所作惡業果,雲何嗔恚而害他,更引當來苦種子。”
[13] 原文漏譯“二皆致苦因,雙出器與身”這兩句。
[14] 原文中“修利他行攝受一切諸有情者”乃多余,應刪去。
[15] 此科判系本講記所擬。
[16] 鞦:拴在牛馬屁股後的革帶。
[17] 此科判是本講記所擬。
[18] 似尊:類似于尊長的人,雖不是尊長,但與尊長的功德相仿、相似者。
[19] 二種利益:現法利益(現前人生的利益)和後世利益。
[20] 無屋用沙屋:沒有居住、儲藏、辦公等任何房屋作用的沙屋。
[21] 等:包括稱和利敬。
[22] 訾:诋毀、指責。
[23] 伏後者:西藏方言,指屁股輕的人,形容人不穩重而到處亂跑。今天這裏有什麼事可以看到他,明天那裏有什麼法會也能見到他。
[24] 叁界供:佛是叁界有情普應供養的對境,故名叁界應供。
[25] 親友:一切有情都是菩薩的親友。
[26] 原譯文的“是故”應改爲“即此等故”。
[27] 此複:此中還有一層道理在。
[28] 徇利:“徇”是追求、謀求,徇利即追求利益。
[29] 病緣醫藥:因病所需之醫藥。
[30] 什物:日用雜物器具。
[31] 諸障法:指五種蓋障——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
[32] 非時:中夜之外的非睡眠時間。
[33] 脅:身體的兩邊,從腋下一直到肋骨盡處。
[34] 床座草敷葉敷:大床、小座或者以草、樹葉鋪設的座等。
[35] 存濟:維持生活,延續生命。
[36] 唐譯是“盡壽從他求衣服等,于所獲得非法珍財、久所貯積,不受用故。”
[37]《力種性品》:見《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
[38] 違逆:相違、相反。
《安忍波羅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