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P12

  ..續本文上一頁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于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

  “無量舍”又分二種:一是修習有情沒有貪嗔等煩惱相;二是對每一位有情,遠離貪嗔,讓心平等安住。此處是指後者。

  譬如:把某人觀成沒有貪嗔,是前一種;某人雖有煩惱,但自己對他沒有貪嗔之心,是後一種。如儀軌所說:“于諸有情遠離貪嗔,住平等舍。”

  未叁、修的次第

  【修此漸次爲易生故,先以中庸無利無害爲所緣事,次除貪瞋令心平等。

  爲了使平等心容易産生,觀修的次第首先應以無利無害的一般人爲所緣境,然後遣除貪嗔,讓心平等。譬如,緣陌生人反觀自心,讓心沒有貪也沒有嗔,平等安住。如果內心有絲毫貪著或厭惡,都是心不平等,必須遣除,直到遠離愛憎爲止。

  對待無利無害的一般人,內心貪嗔相對微弱,容易使心平等,所以先緣中庸的對境修平等心。

  【若能于此心平等已,次緣親友修平等心。

  如果對中庸者,心能遠離貪嗔達到平等,接著就緣親友修平等心。

  【若于親友心未平等,或由貪瞋分別黨類,或貪輕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于怨敵修平等心。

  若對親友心不平等,或者由于貪嗔而分別自方與他方,或者由于貪執的輕重而使心不平等,則須一直修到內心平等爲止,然後再對怨敵修平等心。

  觀察在對待親人時,自己內心是否能像對待一般人一樣平等。比如,對待自己的子女,要做到像對待別人的子女一樣。依此類推,對待原先貪執的親人、朋友、學生等,都要逐漸修到沒有貪嗔,內心平等。

  【此若未平,專見違逆而起瞋恚;若此亦平,次當遍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如果對待怨敵時,心沒有平等,就會專門見違逆相而起嗔恚。若對怨敵內心也能平等,接下來就普遍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所以,修舍心的次第是:先對一般人修,再對親人修,再對怨敵修,最後對所有人修。

  有人說:對自己的母親本來就有歡喜心,不必先修平等心再修悅意慈,多此一舉。

  答:對母親俱生的歡喜心,實際只是貪心而已。平等心修好之後,再生起悅意慈,這時才是不夾雜貪煩惱的清淨慈心。先修平等心,目的是爲了消除偏執一方的貪嗔。我們的心不平等,好比山峰高低不齊,現在要讓內心平等、無有高下。

  修持平等舍心,最後應達到仙人請客般的心態。傳說仙人宴請賓客時,不分貴賤、高下、賢劣,一律都請上座,平等地熱情款待。同樣,對普天下的有情,若能不論階層、職業、相貌、種族,不論親怨,都以平等慈悲心對待,這就是舍無量心。

  《八大人覺經》說:“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未四、以修何者遮止貪嗔

  【若爾,于彼由修何事能斷貪瞋?謂修二事。

  那麼,修習哪些法門能斷除對有情貪嗔不平等的心態呢?具體是修兩種事。

  【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于一類執爲親近而興饒益,于他一類計爲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

  對有情方面,應當思惟:因爲一切有情都同等希求安樂、不願受苦,所以將有情分成兩類,對一類執爲親近而作饒益,對另一類計爲疏遠而傷害或不作饒益,這非常不合理。

  譬如:冬天街上有十人缺少衣食,他們平等希求得到溫暖,若認爲其中五人是自己的親友,而趕緊給他們送棉衣、送熱湯,讓他們住在溫暖的房間裏,認爲另外五人是陌生人,即使他們踡縮街頭,身體凍得發紫,也不去關心照顧,這是很不應理的。或者很多人中毒時,自己只爲關系親密的人解毒,而舍棄另一類人,這是違反道德仁義的。

  所以,想到普天下的衆生都平等希求離苦得樂,自己應當平等給予衆生安樂,拔除他們的痛苦。

  【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于生死中,未經百返爲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于誰應貪,于誰當瞋?此是《修次中篇》所說。

  對自己方面,應當思惟:無始以來在生死當中,沒有一位有情不曾百次做過我的親屬,既然都是親人,對誰應貪對誰應嗔呢?這是《修次中篇》中所說的。

  比如,可以思惟:一切有情都曾無數次做過自己的母親,曾經爲了養育自己而耗盡心血。雖然母親們由于轉世而改變了形相,但她們曾是自己的母親,曾給予過的慈愛,永遠不應因轉世而抹殺,就像今世的母親雖然年邁衰老,但我們始終不能舍棄執她爲母親的心。既然都是前世的母親,爲什麼要對其中一部分貪執,而對另一部分嗔怒呢?如此心不平等,沒有任何道理。

  或者思惟:一切有情都曾無數次做過自己的子女,雖然他們漂泊在輪回中,自己也已忘卻他們前世的音容笑貌,但他們都曾是自己百般慈愛過的骨肉,爲什麼要厚此薄彼呢?所以,應平等關愛天下一切有情。

  【又于親屬起貪愛時,如《月上童女請問經》雲:“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爲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

  對親屬生起貪愛時,就像《月上童女請問經》所說:我往昔曾殺害你,我往昔也曾被你殺害,所有人彼此互爲怨敵,彼此殺害,你們怎麼還會生貪心呢?

  以下引公案說明:

  往昔,藏王赤松德贊的女兒蓮明公主,十七歲時不幸夭折。藏王便問蓮花生大士:“我女兒蓮明公主看來是個宿業清淨的人,她有幸遇到您們這些如真佛一般的大智者、大譯師,爲什麼這樣短命呢?”

  蓮師解釋說:“蓮明公主不是因爲宿業清淨而轉生爲你的女兒。這是因爲過去我和你以及菩提薩埵曾轉生爲叁個劣種人的兒子,一起修建夏絨卡繡大塔,當時,蓮明公主是只毒黃蜂,它叮入你的血管,無意之中被你捏死。因爲這個命債,它才轉世做你的女兒。”

  法王赤松德贊是真正的文殊菩薩,連他都有由過去怨業轉生而來的子女,何況我們一般的凡夫呢?

  《安士全書》中記載:

  清朝康熙年間,桐城的儒生姚東朗,兒子十歲時得了重病,奄奄一息。

  父母可憐孩子,問他:“你真的沒緣份做我兒子嗎?”

  孩子忽然用北方話說:“我是山東的某某出家人,曾積累了叁十兩金子,師兄見後起貪心,把我推入水中。我當時向觀音菩薩呼救,只見大士說:“你命該如此,這是前世的罪孽。”這樣,我就被淹死了。

  地方上有人將此事上報官府,你當時身爲縣令,收取了師兄賄賂的叁十兩金子後,平息了此事。我因爲沈怨未洗,就投胎做你弟弟,就是你已死的弟弟姚嵩紹。追隨你二十多年,一直沒有討還債務,因此死後又轉爲你兒子。十年以來,你已還清了叁十兩金子。我要走了,只是你家有一根柱杖,我很喜歡,可以燒了送給我。

  我的師兄也因討債而投胎爲你的大女兒,她嫁到溧陽縣潘家,即將生産。我死後就投生爲她的胎兒,索取命債。”

  由此公案可知,六親眷屬無不是前世的怨家,爲了討債才來投生。未說破時,以爲眼前、身邊的人,都是自己的親人;被明眼人點破後,才知前後左右都是怨家債主。所以,有何必要對前世的怨家格外貪執愛惜呢?

  【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

  而且,對前文中士道所說親怨無定過患,一切親怨迅速改變的道理,應當善加思惟,由此能夠同時遣除貪嗔二心。

  以前,印度的嘎達亞那尊者,到一位施主家中化緣時,看到施主懷抱著兒子,津津有味地吃著魚肉,有一只母狗跑過來啃食骨頭,他就用石頭打狗。

  尊者以神通觀察,發現那條魚原是施主父親的轉世,那只母狗是他母親的轉世,前世殺害自己的仇人轉爲兒子來償還宿債。見到這種情形,尊者感歎說:“口食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回之法誠稀有。”

  因此,輪回中的一切都是無常,親不是恒常之親,怨不是恒常之怨。世上沒有固定的親怨,目前的敵人曾是最親密的朋友,目前的親人也是昔日最可恨的仇敵。

  《修行地道經》說:“當發行慈心,念怨如善友,展轉在生死,悉皆爲親族。譬如樹生花,轉成果無異,父母妻子女,宗親亦如是。其行慈心者,等意無憎愛,不問于遠近,乃應爲大慈,等心行大哀。(應發起慈心,念怨敵如善友,在生死中輾轉投生,都曾做過自己的親屬。就像樹木生出了花朵,花朵又轉成了果實,父母、妻子、宗親也是如此,彼此之間的關系一直不斷在變換。行持慈心的人應當心意平等、遠離憎愛,不問疏遠、親近,都要一視同仁。這才是大慈心,才是以平等心行持大哀憫。)”

  所以,怨和親並沒有真實的自性。親友某時會轉成怨敵,怨敵某時也會轉爲親友,一切都不固定,故應普遍對一切有情發起平等心。

  或者思惟:一切叁界有情,都有生老病死等苦惱,本性是苦。所以,我不應損害本性是苦的有情,而應平等饒益。

  或者思惟:一切衆生平等都是四大五蘊假合的幻相,僅僅是地、水、火、風,或色、受、想、行、識,若再進一步分析成微塵和刹那,最後則是如虛空般的大空性,其中誰是親、誰是怨呢?所謂的親怨,只是以分別心所假立的。

  或者思惟:若我不起分別,則萬法本無親怨。別人罵我、打我、嗔我,沒有能罵所罵、能打所打、能嗔所嗔,只有幻化的聲音和色相,所以不必執著對方是敵人;別人贊我愛我,也沒有能贊所贊、能愛所愛,如空谷回音、夢幻泡影,不必執著對方是親友。如此思惟便知,分別親怨多麼無意義。

  未五、雖不遮止怨親之心但遮貪嗔

  【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爲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

  這只是取怨親的差別事來修習,所以不需遣除親怨之心,這是要泯滅由執著…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