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怨親爲因,所引生的貪嗔分黨心理。
午叁、攝義
圓滿菩提心的體相,應當具足希求利他之心和希求菩提之心兩種德相。修菩提心時,按七因果教授,先修希求利他之心,再修希求菩提之心。
修利他心,發心親自荷擔救度一切有情的重擔。先要修好兩個基礎,一是修平等舍心,二是把有情修成悅意相。在此基礎之上,再修習慈、悲、增上意樂。
爲什麼要安立如是次第呢?一般來說,不斷思惟自身諸苦後,再轉緣衆生思惟,即可體會他苦,而引起願他離苦之心。但是,要讓此心猛利、堅固、恒常,則須修成悅意慈,即見一切衆生皆如自之獨子般的可愛相。
在生起悅意相之前,先須修好平等舍心。理由是:我們的心始終纏縛于貪嗔之中,親友痛苦便于心不忍,怨敵有苦就幸災樂禍,非親非怨的衆生受苦,則置之不理、漠不關心;如果不能去除這種偏執,則會障礙大慈大悲。所以,首先應修整不平等的心地。
所謂平等舍,要舍去的是對有情的貪嗔。反省自己,無始以來是否一直在串習貪嗔呢?通常,我們對所愛的人,都會有強烈的貪執,即使只是短暫的分離,內心也難以平靜,思念不已。然而,對于怨敵,卻連一分鍾也無法與之相處,一見他就嗔心大發。就像這樣,我們一直困在貪嗔之中,完全不似大乘行人。所以,認爲自己對有情有慈悲心,是否只是貪心呢?聲稱發了菩提心,是否遇到衆生只發貪嗔心呢?這些都要仔細辨別。
因此,在沒有灌溉悅意慈水、播下悲心種子之前,首先要修理平整不平的心地。對待任何衆生,首先要修成不貪不嗔的平等心。
如何才能修成平等心呢?這必須通過思惟道理,遣除心中的偏執。可由以下幾方面思惟:
一、思惟怨親不定,對治貪嗔
通常,我們會對某一類人特別好,因爲他是我的親友,或者他利益過我。對另一類人心懷嗔恨,因爲他是我的敵人或者他曾經損害過我。又對一類人態度一般,覺得無關痛癢,因爲他不曾利益或損害過我。這就是我們行爲的邏輯,誰利益我、承事恭敬我,他就是親友;誰損害我,他就是敵人;誰無利無害,就只是一般人。這是分黨,隨之而來的是貪嗔執著。
現在,可以觀想一位自己最喜愛、一刻也不願分離的親人,然後反問自己:他是固定不變的親人嗎?
顯然不是!因爲在漫長的輪回中,他和自己的關系不斷轉變,曾無數次成爲親友,也曾無數次做過怨敵和中庸衆生,未來也將隨因緣如此轉變。何來一成不變的親人呢?
所以,“親人一定”只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單從短暫的片斷不易看出這點,但如果把時間無限拉長,在無始無終的生死中,便可發現一位有情和我們的關系都在不斷變換,其中並沒有任何不變的關系。
自己今天最執著的兒女、愛人等,曾經是無數次舉著刀劍、無情屠殺自己的人,有何必要以暫時一時一地的因緣,就把他執爲最親愛、永恒的親人?況且,以後他還會轉成自己的仇敵,或者毫無關系的陌生人。如果因爲他利益過你,就一定要執爲親友,百般愛護,那爲何不以他前世傷害過你,而執爲仇敵呢?
想想眼前這位“親人”如何像惡魔一樣,目露凶光、一臉凶殘,想想他如何心懷鬼胎、施展陰謀算計你,或者以惡毒的語言嘲笑、攻擊你,如此便能遮止貪執。其實,親怨都是心的假立,若多往怨敵方面思惟,“親”的假相就會消失。可見一切只是分別心的妄執而已,此外,並沒有什麼真實性可言。
假如無法容忍害過你的人,就把他觀在心前,翻出他久遠之前的檔案,一旦認識真相,便可破除眼前一時一處的偏執。即思惟:這傷害我的人是生生世世固定不變的怨敵嗎?事實上,除了做怨敵之外,他還無數次做過親人和中庸衆生。比如,曾做過無數世的母親,用心血養育自己,對自己的恩德極其深廣。對這樣施恩無限的人,怎麼能以暫時的一點小事,就把他認定爲敵人,非要摧毀才罷休呢?怎麼能以眼前一點損害,就徹底翻臉,完全不顧生生世世的恩情呢?
思惟:他曾經如何養育、照顧自己;爲了讓自己獲得安樂,如何不惜忍苦耐勞;在自己有困難時,如何想方設法地幫助。如此即知,只以今世短暫的顯現爲理由,就把他認定爲怨敵,完全不合道理。其實,唯一該痛恨的是無明,因爲無明使我們遺忘了這些本是前世恩德深重的父母,若只以現世稍有違逆就不報恩,甚至執爲怨敵,則極其愚癡。
面對不親不怨的人,也思惟:我對他漠不關心合理嗎?他對我無利無害是事實嗎?其實,以暫時的無利無害怎麼能判定一直都是如此呢?既然曾無數次做過親人,怎麼能認定毫無關系呢?有什麼理由不聞不問呢?如此反思也能遣除對中庸者冷漠的心理。
所以,不要以暫時的利益,就安立爲親友而一味貪愛;不要以暫時的損害,就視爲仇敵而報複還擊;不要以暫時的無利無害,就認爲與我無關,可以置之度外。“怨親一定”只是一種錯誤的見解,一無可取。
所謂修平等舍,即思惟:親也是怨也是中庸,破除貪執;怨也是親也是中庸,破除嗔恚;中庸也是親也是怨,破除舍置。
二、總體思惟
比如,兩位施主都在五十年中供養過你一百萬元,其中在第五十年,一人給了十萬,另一人分文未給,但能以這一年的情況就判定前者是親友、後者是陌生人嗎?顯然不能,因爲總體上,他們所給予的幫助是同樣的,不應以一年的情況就對前者親密、對後者不理睬。
同樣,從無始總體上考慮,會發現:現在的親人,對你都曾無數次做過叁種角色——怨敵、親人、中庸衆生,對你有過無數次的利益、損害和無利無害,而現在的怨敵和中庸衆生也是如此。所以,他們平等做過怨敵、親友、中庸衆生,從總體上看,沒有一者對你特別好、一者對你特別壞。如是思惟,對有情就能生起平等心。
叁、思惟親怨貪嗔只是我執分別念可笑的鬧劇
即便再好的人,只要他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可以把他定爲敵人。比如,忍辱仙人爲歌利王的采女慈悲說法,歌利王卻認爲是在調戲自己的女人,妒火中燒,以嗔恚心節節支解仙人的身體。
同樣,即使再壞的人,只要氣味相投,就可以執爲親友。比如,人格下劣的太監,因爲順從皇帝的心意,也被皇帝視爲心腹。
由此要覺悟,貪嗔心其實是從俱生我執引生的。因爲執著五蘊爲我,就分出“我”和“他”,符合我心意的,就叫親友,對他貪執;不合我心意的,都判爲“怨敵”,對他嗔恚。
實際上,若沒有我執,則看所有衆生都是平等的。
以前,佛的腳出血不止,用盡各種藥物都不見效。
迦葉尊者來到佛前,說:若世尊對待羅睺羅與提婆達多沒有一點差別,血應當止住。說完,血當即止住。
通達無我的聖者內心沒有親怨分黨,一旦證得初地,現前法界大平等性,對待一切衆生自然平等。
不要以爲:幹戈相見,才叫怨;形影不離,才叫親。其實,親怨只在一念之間,即:心中現悅意相,就已認定爲親;現不悅意相,就已經認定爲敵。
俱生我執隨時都在分判“親怨”:誰讓你的“自我”滿意,不必一秒鍾,就會把他劃爲親友。誰打擊了“自我”,轉眼間就視爲敵人。對同一人,可以定爲親友、也可以定爲怨敵。即使同一天裏,上午覺得他好,下午就翻臉不認,視爲仇敵。
觀察思惟生活中的經曆和周遭的現象,就會知道,所謂“親”、“怨”只是分別心的戲論。比如:原先合作的夥伴,忽然因爲名利競爭而成爲對手,這是“自我”受到壓抑,而將“友”認定爲“敵”。原先如膠似漆的戀人,一旦抛棄自己,就成了眼中的仇人,這是將“親”認定爲“怨”。原先關系一般的人,某次爲自己說話,“自我”被感動後,馬上視爲兄弟,這是將“中”認定爲“親”。幾年前還視爲仇敵,後來握手言和,站在同一戰線上,這是將“敵”認定爲“友”。
如是思惟即知,所謂親怨、友敵唯一是由我執引生的分別。應遠離這些分別,安住在平等心中,對衆生一視同仁。
四、思惟同行等流果,息滅貪嗔分別
若我們繼續相信分別心,隨其判定親怨,而發起各種親疏不平等的心態與行爲,則永生永世都會被他蒙蔽。
由于這種等流作用,一到人群中,就會習慣于分黨。口中也說:“我喜歡他,願意幫助他。”“他損害我,我要還以顔色。”每當有人對你稍作利益,就判定爲親友;對你稍有違逆,就判定爲敵人。如此串習成性,在任何場合、面對任何有情,都會不自覺地對人貼標簽,一見他們,就産生嗔恨、貪著或者封閉的態度。其實,這只是愚人無意義的分別而已。知道真相之後,當內心取相分別時,就應立即舍去,這叫舍去貪嗔。
黨派分別是非常下劣的心理,對人類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世界上各種沖突,大到宗教或民族沖突、國家戰爭、集團競爭、政治鬥爭、文化侵略,小到單位裏的勾心鬥角,人與人之間的口角,都是人類出于要護持自方、排斥他方而引生的。若能了解黨派心理是何等沒有根據,則一切惡業和痛苦將自動消失。
除了座上思惟之外,下座時也要不斷觀照自心,小心防範自己習慣性的思惟和行爲。每當自己要表現出格外的熱情和貪執時,應將這種心止息下來,安住在清淨的慈悲中;每當對別人抱有成見,而要表現出不友善的態度或者不理不睬時,馬上應製止這一惡習。若能如是調整,就能在傷害別人之前,事先截斷叁門惡業。必須這樣修整惡澀不平的內心。
五、思惟衆生都平等有離苦得樂的願望,應當平等慈悲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反觀自己,連開水燙手之苦都不願受,一絲清涼的快樂都要爭取。同樣,一切衆生也是希求安樂,不願受苦。既然衆生平等都想離苦得樂,那麼爲何自己只給予一類人快樂,而對另一類人製造痛苦呢?接觸任何有情,唯一應…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