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譬如,向人借錢,事有明證,能否因爲不記得就不還錢呢?同樣,對于曾對自己施過大恩的母親,能否因爲遺忘就不報恩呢?顯然不能!
【如《弟子書》雲:“諸親趣入生死海,現如沈沒大水中,易生不識而棄舍,自脫無愧何過此?”】
就像《弟子書》所說:此時此刻,諸親正趣入生死苦海中,如同淹沒在大水當中,如果以轉世彼此不相識,就舍棄諸親只求自己解脫,哪有比這更無慚愧的事?
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我與衆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互爲父母,彼此有恩,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以理推之,豈無報效?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爲其子乎?今之蠕動蜎飛,安知不曾爲我父乎?每見幼離父母,長而容貌都忘,何況宿世親緣,今則張王難記。(每每見到幼時離別父母之人,長大之後連父母的容貌都不記得,何況是過去生的親緣,現在連他姓張、姓王也遺忘不知。)彼其號呼于地獄之下,宛轉于餓鬼之中,苦痛誰知?饑虛安訴?我雖不見不聞,彼必求拯求濟,非經不能陳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見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薩觀于蝼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
申二、下等人不報恩尚不合理何況佛子
【故若棄舍如是有恩,于下等人且不應理,況與我法豈能隨順?如是思已,取報恩擔。】
所以,若舍棄大恩母親,于下等人而言,尚且不合理,又豈能隨順我所修的大乘宗軌?這樣思惟之後,提起心力,勇取報恩的重擔。
【即前書雲:“嬰兒始産全無能,飲誰慈力授奶酪,依慈多勞此諸母,雖最下等誰樂舍?”】
《弟子書》說:嬰兒剛來到人間時,沒有任何生存能力,是喝了誰以慈力授予的乳汁才得以存活?爲了孩子而懷胎、生産、養育等以偉大的母愛而多勞的母親,即使是最下等的人也不願舍棄,何況上等佛子,又有誰會舍棄母親呢?
【又雲:“由得誰腹而安住?由誰悲慎而取此?此母煩惱苦無依,最下衆生孰樂舍?”】
又說:在中有飄泊無依時,是得到誰的腹部而安住呢?呱呱墜地時,是誰慈悲、小心地把我抱在懷裏呢?如今母親煩惱、痛苦,孤單地漂泊在生死大海中,沒有怙主、沒有依處,即使最下等的衆生,誰願意抛棄母親,只求自己解脫呢?
“悲慎”是說,即使生産面臨死亡,母親仍以慈悲心不讓孩子受傷,處處注意自己的行爲,即使孩子身上沾滿了不淨物,也抱在自己懷裏。
【《無邊功德贊》雲:“有情無明盲,意樂衰損慧,爲父子承事,慈悲饒益我。”】
《無邊功德贊》說:有情的心識猶如盲人般不見光明,智慧衰損。他們昔日做父親或孩子時,曾經承事我、以慈悲心饒益我。
【“棄此獨解脫,非是我之法,故汝發願度,無怙諸衆生。”】
舍棄前世的親人只求獨自解脫,這並非我所修之法,所以,佛陀您發願普度無依無怙的衆生。
《物猶如此》中,記載了幾則旁生孝母的故事。
廣東東莞陳恭尹隱士,養有一只母狗。他隱居山中時,不與人往來,只有這只狗片刻不離地伴隨著他。
每次出門時,母狗總是跑在前面充當前哨,遇到有豺狼、毒蛇、老虎時,就趕緊返回,咬著陳恭尹的衣服往回拖,不讓他向前走。
陳恭尹明白後轉身撤退,狗就隨後幾十步,大聲叫著保護他。
到了夜晚,母狗就在房前屋後巡邏吠叫,通宵達旦都不休息。
幾年之後,母狗生了五只狗崽。等小狗稍大,陳恭尹就把它們送給左右鄰居。
在最初一年多中,母狗每天都到各家去看望狗崽,有食物時,小狗都爭先恐後地讓給母狗吃。等到小狗長大後,母狗就不再去看望,而這些小狗,每天早晨都會一起到陳家看望母狗。
又過了幾年,母狗生病,身上長癞,瘦得皮包骨頭,奄奄一息,小狗們爭著爲母狗舔癞,于是母狗的病就好了。
每年元旦,五只小狗一起跑來搖著尾巴圍繞著母狗,好像是給母狗賀年。
後來母狗死了,五只小狗不停地哀叫。陳恭尹心生哀愍,把狗葬在後山。五只小狗每天早晨都會一起到墳前哀叫,這樣持續了好幾年。
又有一位叫劉時用的人,曾見過一頭孝順的小象:
小象的母親生命垂危,小象取來草料喂養母親,但母親已無法吞咽,小象就用鼻子擦拭母親身體,雙眼淚如泉湧。母象死時,小象哭著縱身向前仆倒。
《聖師錄》記載:
古代,有個名叫鄧艾的人,一次上山打獵,一箭射中了一只母猿。
這時,有一只小猿過來爲母猿拔箭,吮吸傷口的血,而且取來樹葉塞住瘡口,悲哀不已。
鄧艾看了,丟下弓箭,感歎地說:“山中野獸尚且如此哀憐母親,做人可以連猿猴都不如嗎?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打獵!”
動物尚且能孝養父母,何況人倫佛子,豈能不報母恩!
申叁、以有漏安樂報恩不合理
【若爾如何報其恩耶?生死富樂,母自能得,然彼一切無不欺诳。】
那麼,如何才能報答母恩呢?生死中的富足安樂,母親自己也能得到,但是這一切無不是欺诳。
“欺诳”,即看似安樂而實爲苦性,最終無不欺騙衆生。雖然外現樂相,但並非真實安樂。
輪回中,轉輪王乃至梵天等的富貴圓滿,一旦享受窮盡就會轉成痛苦,這說明生死中的富貴並非真實的安樂,因爲若其本性是安樂,則必定不會轉爲痛苦。
【故我往昔于由煩惱魔力所傷,如于重傷注硝鹽等,于性苦上更令發生種種大苦。】
所以,我就像在母親由往昔煩惱魔力所造成的重傷上,再加一層硝鹽,使母親在自性的痛苦之上,又産生種種大苦。
如果不以佛法引導,只讓母親享受生死中的快樂,則母親在享樂時又增貪愛,由貪愛而取輪回後有,長夜漂流生死,感受種種難忍大苦。
或者理解爲:如果只將母親安置在有漏安樂中,最終仍將退墮,就像把母親安置在懸崖邊暫時休息,最終仍將墜入深淵一樣。所以,這並不是究竟報恩。
《大智度論》說:“則知世間樂,皆從苦因緣生,亦能生苦果,诳人須臾,後苦無量。(世間安樂都是苦因緣業惑的産物,也能引生後後苦果,只是片刻迷惑人們,卻後患無窮。)譬如美食雜毒,食雖香美,毒則害人,世間樂亦如是。(如同雜毒美食吃起來雖然香美,但卻會傷害人,世間享樂也是如此。)”
【慈心饒益,應將彼等安立解脫涅槃之樂而報其恩。】
所以,以慈心饒益母親,應當將母親安立在解脫與涅槃的安樂中來報答母恩。
“解脫”,就果上而言,是截斷結生相續;就因上而言,是斷除煩惱和有漏業。“涅槃”,是消盡一切障礙,圓滿一切功德。
諸母之苦,根本在于生生死死,不能解脫。無始劫來,由煩惱造業,由業感苦,由苦又起煩惱,恒轉生死輪。所以,真正的報恩是幫助母親解脫生死,把她們安置在決定勝中;進一步,一切母親不想要的痛苦,都從根斷除,一切母親希求的安樂,都無余圓滿,最終把母親安置在佛果中,這才是最好的報恩。
【《中觀心論》雲:“又由煩惱魔,傷害已成瘡,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
《中觀心論》說:由于煩惱魔的傷害,衆生已經變成毒瘡,而我就像在毒瘡上又加注灰水,反而加深了病苦。
“毒瘡”是指五取蘊。由煩惱力,造成這純爲苦性、苦源的有漏蘊,如果只讓它享受有漏安樂,而不引入解脫道,則享受的同時便會增上貪執等煩惱,從而感召未來的生老病死。從因上觀察,有情的心識始終貪執叁有圓滿,若不教他發起出離心,只讓他享受五欲,則只會增益串習“常、樂、我、淨”四顛倒相,而成爲苦因。
【“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欲報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如果對其他衆生慈悲、恭敬、報恩饒益,欲報答母恩,則除了將彼等安立于涅槃,又有什麼可做的呢?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說:“若父母無信心者,令住正信;若無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無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處,勸喻策勵,令安住者,方曰報恩!”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說:“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爲供二親。”
申四、呵斥不報恩贊歎報恩
呵斥不報恩的惡劣行爲,以往昔鼓音傳記贊歎報恩。
【不報恩擔,重于大海及須彌擔。】
不報恩的負擔,比大海和須彌山的重擔還沈重。
“不報恩擔”,即由于不報恩,而心中業債沈重。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說:“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父母對孩子有大饒益,以乳汁長養,隨時保護、培育,如此才長成四大的身體。即使千年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父母的大小便拉在背上,而對父母心無怨尤,也不足以報答父母的深恩。)”
《心地觀經·報恩品》說:善男子、善女人,爲了報答母恩,一劫中每日叁時割取自己的身肉供養父母,還不能報答一日之恩。爲什麼呢?因爲一切男女在母親子宮當中,吮吸乳根,飲食母血,出胎之後、幼稚之前,所飲母奶多達一百八十斛。母親得到最好的美食,就先給孩子吃,好衣也是如此。即使孩子愚癡、鄙陋,母親的愛心也沒有差別。
經中所說不報恩的罪過:
《心地觀經》說:世間高莫過崇山,悲母之恩,高過須彌。世間重莫過大地,悲母之恩,重于大地。若有男女背恩不孝,讓父母生起怨念,母親一發惡言,孩子隨即將墮落地獄、餓鬼、畜生道中。
《五分律》說:“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