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養父母。若不供養,得大重罪。”
《華嚴經》中,地神常說:我擔負大地上的一切物質與須彌山王,不認爲沈重,也無厭煩,但我對叁種人恒時厭倦,不想任持。叁種人中,一種是念棄恩親,不孝父母。
【若能報恩,即是智者稱贊之處。】
如果能報答母恩,即是智者所稱贊的地方。
佛在《雜寶藏經》中說:我不但現在稱贊慈愛孝敬,我在無量劫中也常常贊歎。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說:“供養父母、和尚、尊師,及世間中曾致饒益賴其恩者,應念倍增報恩供養(應憶念加倍報恩供養)。何以故?以知恩者,雖在生死,不壞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斷滅,作諸惡業。故諸如來稱贊知恩,毀背恩者。”
【如《龍王鼓音頌》雲:“大海及須彌,地等非我擔,若不知報恩,即是我重擔。若人心不掉,報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壞,智者極贊此。”】
如《龍王鼓音頌》所說:大海水藏、須彌山王、大地等,並非我的重擔,若不知報恩是我的重擔。若有人心不散亂,知恩報恩,令恩德不失壞,智者對此無比贊歎。
下至別人施給自己一杯茶,我們也要報恩。不知報恩的人不如一只狗,因爲給狗喂食,它也會搖尾乞憐。
【總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複無引導,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險崖而行。】
總之,自己的母親沒有安住正念,狂亂、盲目又無人引導,她正一步一跌地走向可怖的險崖。
既無正念、心識狂亂,又無眼目不識正道,又無明眼人引導,前方又是險崖,這是何等可怕的境地!
【其母若不祈望其子,複望于誰?若子不應從其險怖救度其母,又應誰救?故應從此而救度之。】
此時,母親若不祈望自己的孩子,又能希望誰來幫助她呢?如果孩子不應從險難怖畏中救度母親,又該由誰來救度呢?所以,孩子應當從險難中救度母親。
【如是若見爲母衆生,由煩惱魔擾亂其心,自心無主而成狂亂,又離慧眼觀增上生、決定勝道,又無真實善友引導,一一刹那造作惡行,如步蹎蹶。】
如是,若見諸母有情被煩惱魔擾亂內心,心識無法自主而成瘋狂,而且遠離慧眼,不見增上生與決定勝的聖道。又沒有真實善友的引導,每個刹那都在造作身口意的惡行,就像一步一跌一樣。
【總于生死,別于惡趣,奔馳懸險。】
母親總的是趣向生死,特別是趣向惡趣,正奔馳在懸崖險道上。
【母當望子,子應濟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報其恩。】
母親希望孩子救護她,孩子也應救濟母親。如是思惟後,從生死中拔濟諸母,以報母恩。
【《集學論》雲:“煩惱狂癡盲,于多懸險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恒憂事,衆生苦皆同。”】
《集學論》說:由于煩惱而狂亂、愚癡的盲人,在充滿危險的懸崖道上,一步一跌地行走。
自他恒時處在憂苦之中,都是輪回中無有眼目、精神狂亂、即將墮入惡趣長劫受苦之人。所以,自他衆生同在苦難中,同是受苦之人。
【此說如是觀已,不應于他尋求過失,見一功德應覺希有。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集學論》中這五句的本意,是教人不要尋求衆生的過失,因爲自他同處在悲慘境地中,理應同病相憐,若見衆生有少許功德,也要覺得稀有。
《集學論》前叁句所說的情形,也符合衆生苦惱的道理。換言之,爲了表達“佛子應報母恩”這一意義,宗大師借用《集學論》中的叁句比喻,描述諸母有情悲慘危險的處境,說明佛子救度母親義不容辭。
未四、攝念恩、報恩之義
念恩應從現世母親修起,首先憶念母親今生的恩德,再憶念母親在生生世世中曾給予自己的恩德。修好之後,再依次緣其他親人、中庸者、怨敵及一切衆生修持,即使修到熱淚盈眶,也要持續修持。
今世母親的恩德有世間恩德與佛法恩德兩方面。念世間恩,即憶念母親賜予身體、命根、衣食受用,教我們走路、說話、穿衣等等。尤其要憶念賜予我們命根的恩德。
試想:我們在中陰時,沒有四大的身體依靠,猶如遊魂,刹那不停地到處飄蕩,若沒有母親的腹中可以安住,如何能脫離這種恐懼?入胎之後,若不依靠母親體內的養料,我們怎麼能從沒有身形的羯羅藍轉變成有四肢、六根的身體呢?
我們最初呱呱墜地時,沒有任何生存能力,若母親忽視我們一天,根本不可能存活下來。若沒有母親的生育,不會有今生的一切。
所以,應憶念自己的生命是母親用心血養育而成。連栽花、種菜都要付出勞作才會有收獲,何況從名色孕育成六根健全的人,這期間母親要付出多少愛心,克服多少難以想像的困難?
從佛法的恩德來說,我們今生皈依叁寶修學佛法,真正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大義利,都要依靠暇滿人身才能成辦,而這人身寶正是依靠母恩養育才長成的。所以,今天能具有人身而有學法的良機,完全是母親深情養育的恩德。
想一想,有如此健全的眼、耳、鼻、舌、身、意,能夠聞法、思惟、修行,都是母親長養的結果。若沒有母親,自己就連看一頁書、念一聲佛、上一次香的機會也沒有。所以,應當感念母親賜予修法所依的深恩。
進一步思惟,不只在人道,母親前世還在旁生道等中做過我們的母親,不惜身命地養育、照顧我們。
有一本《物猶如此》的古書,收集了許多可歌可泣有關母愛的故事,以下摘取其中叁則。
有個叫桓溫的人,一次前往四川,途經叁峽時,遇到一件奇事。
有個人抓了一只小猴子帶到船上,小猴的母親沿著河岸隨船奔跳,一路啼叫足足跑了一百多裏都不肯離開。最後母猴縱身跳到船上,當時就氣絕身亡。有人剝開母猴的身體,只見肚中腸子寸寸斷裂。
還有個姓彭的人擅長射箭。一次他入山打獵,看到溪水邊有只母猴正在給孩子喂奶,就張弓放箭,射中了母猴。母猴自知無法存活,就用盡力氣抱起孩子,讓它喝完最後一頓奶,然後摘下幾片樹葉,把奶水擠在樹葉上,放在孩子身旁,一邊嗚嗚哀叫,好像在教孩子怎麼喝這份奶水,最後一聲號叫,氣絕而亡。
還有一則雙鯉救子的公案。有個吳江人,家有一口魚塘,到了冬天時,他築起低壩,放掉塘裏的水,想取裏面的魚。
水放到一半時,只見兩條大鯉魚不斷地從低壩跳出跳進。他覺得奇怪,便仔細觀察,發現幾百條新生的小鯉魚聚在一個洞裏出不來,兩條鯉魚跳進跳出,一邊銜著小魚一邊往前遊,爲了救護孩子而不惜生命。
思考這些故事,可以把眼光擴大到前世。今世的母親不論在輪回哪一道中,只要是做母親,爲了養育、保護我們,都曾經不顧惜生命,傾注全部的愛心,和今世一樣,全心全意照顧我們。
轉緣其他親人、中庸、怨敵以及一切衆生,思惟他們曾爲自己母親的恩德。綜合起來觀察,在無盡的過去生中,曾以慈愛養育過自己的母親多得可以充滿虛空。每一生喝過的母奶足以彙成無盡的海洋;每一生讓母親傷心流下的淚水聚成四大洋;每一生母親賜予的身體無量無邊;每一生母親給過的衣食堆滿大地;每一生母親爲我們做過的事,記錄成書,高過須彌山;每一生爲養育我們所造下的罪業,足以讓母親在惡趣中感受無量的苦惱。
總之,不經思惟時,不易感受母親的恩德,而一旦思惟起來,生生世世母親的恩德,盡未來劫也述說不盡。正是那句話:母恩比海深比山高。只要我們還在輪回中,來世的每一位母親仍將以同樣的方式養育我們。
憶念母恩之後,我們應當知恩圖報。若大地衆生個個皆已成佛,則我們不必做什麼;然而,真實的情況是:諸母正處在極悲慘的境地,她們因無明障蔽而被煩惱魔擾亂,內心不能自主,又沒有善知識的引導,瘋狂地在輪回崎岖的山路上一路蹎蹶,沖向惡趣險崖。
眼看母親一步步跑向深淵,作爲孩子能忍心坐視不管嗎?母親此時最希望孩子來救她,子不救母,誰來救母呢?想到這裏,內心應發願:一定要救拔母親出離生死,以回報母親的大恩。也就是發願盡未來際爲諸母開示增上生、決定勝的善道,最後將她們安置于佛果。如此再叁發起報恩的善心。
未五、佛門之孝道
上述知母、念恩、報恩,加上慈、悲、增上意樂,合起來是修佛門的大孝。
以下從本師釋迦牟尼佛說起,談談佛門中的孝道,以此引起每一位佛弟子的重視。
佛世時,有一外道爲了利養,對叁寶心懷嫉妒,而欲毀謗,見阿難尊者托缽乞食,便諷刺說:“你的導師瞿昙實際是個惡人,才降生七天,母親就去世,這不是惡人嗎?而且,私自逃離王宮、越過城牆,讓父王痛苦昏倒在地,用水潑臉,直至七天才蘇醒。可憐的父王舉身大哭,悲傷地說:“國家是屬于你的,我也只有你一個孩子,爲何丟下我獨自入于深山?”你的導師瞿昙不知恩情,不顧一切地走了,所以他是個不孝之人。”
阿難聽了心生慚愧,乞食回來,合掌問佛:“世尊!佛法之中,有沒有孝養父母呢?”
世尊預知事情重大,舒顔微笑,從面門放出五彩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這時諸大菩薩一齊來到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恭敬祈請世尊廣大開演《大方便佛報恩經》。
以下是經中的一段公案。
過去無量劫前,波羅奈國的國王被奸臣羅睺羅謀殺篡位,並且殺害了兩位王太子。國王最小的兒子在邊疆爲王,性格調柔賢善,天神們都恭敬愛護他。他有個七歲的太子叫須阇提,聰明孝順,深得小王喜愛。
當時,天神告訴小王:“奸臣羅睺羅謀反,殺了你的父母兄長,不久會率軍前來殺害你,你趕緊逃走吧!”
國王聞言,反複思惟後,決定逃奔鄰國。當時去鄰國有行程七天和十四天的兩條路。于是國王備了七天的糧食,帶著妻兒倉促出逃。
叁人因出走匆…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