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最終目標。即便如此,這種修法還是需要,因爲如果不修禅定,就永遠不會産生證悟空性的智慧。只有當我們的心完全平靜下來的時候,智慧才會出現。
5、依智不依識的意義
所有的修行,都是爲了證悟空性、斷除煩惱。證悟空性以後,對現實生活的貪著心會日益遞減,最終達到斷除煩惱的目標。
前面也提到過,夢中的痛苦和幸福感等等,是與現實生活的真實度不相上下的。但夢醒以後,就能知道夢裏的一切都是假的,夢裏經曆過的痛苦、快樂也會當即消失。
當年阿底峽尊者進藏的時候,曾擔心藏地沒有魔術師,講空性的時候無法找到形象貼切的比喻。他身邊的弟子說,沒關系,您可以用夢來說明。夢能給我們帶來很有說服力的啓發。我們要修空性的原因就在于此。
通過夢境就能看出,所有的痛苦都是因執著而來的。而執著的來源,是因爲我們把執著的對境都當成真的。若能接受並證達萬法空性,從骨子裏視一切萬法如夢中所見,對其毫不在乎,才是真正的“放下”。
那種因爲家裏雜務太多而心煩,故而削發出家的做法並不是放下,而只能叫做回避。在無法用智慧去面對煩惱的時候,雖然也可以選擇回避,但這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大多數人在證悟空性以後,還不能控製煩惱。即使打坐的時候感覺非常好,但出座以後還是會有貪嗔癡,甚至證悟境界都有可能消失無蹤而難以尋覓。就像在生起真實無僞的菩提心之後,還會産生自私心一樣。修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隨著修行境界的逐步提升,煩惱才會日益遞減,執著才能逐漸放下。
放下以後,就不再有煩惱;沒有煩惱,也就沒有痛苦。這樣繼續串習,就叫做修行,最後就能成就佛果。
6、依智不依識的具體修行次第
修行可分爲叁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需要思維或念頭。比如修加行的時候要思維人生難得、死亡無常、菩提心、出離心、觀修曼茶羅等等,這些都是念頭;第二個階段不能有思維或念頭,這就是禅定的階段。當內外加行修完以後,需要一定的時間修禅定;第叁個階段是修智慧或空性。修行的過程,就是從加行開始,加行修完以後修禅定,禅定修完以後再修空性。
很多人剛開始修行打坐,就試圖超越前面的階段,直接修禅定。對六祖慧能那樣根機很成熟的人來說,這種做法有用;但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這樣修有兩種結果:一、最理想的,是得到一些世間禅定而無法提升,因爲證悟空性的條件不具備,所以無法進入第叁個階段,很多人也會爲此而退失;二、如果修得不好,就更是一無所成。所以,沒有基礎的修行注定會失敗,不會得到任何跟解脫有關的東西。
依智不依識,是修行後期的做法;在修行前期,則要用念頭對付念頭,要以毒攻毒——通過修出離心、菩提心等方法積累資糧,當資糧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會開悟。我們不要把證悟當成很神秘的東西,盡管是否開悟其他人很難知道,但自己卻很容易衡量——當心靜下來的時候,如果能非常清楚地感覺到心的本性是空性,就可以說是證悟了;如果沒有任何空性體證,就談不上證悟。
只有加行等基礎修法過關以後,才可以走到證悟的境地,才能真正做到依智不依識,在此之前是無能爲力的。修加行最關鍵的,是要在質量上下功夫。在沒有達到標准之前就試圖往下修,是沒有太大作用和意義的。在以前的藏地,一生修十幾二十遍加行的大有人在。加行修得越好,對證悟越有幫助。在證悟以後,就不需要依止念頭了。當然,證悟以後還會有細微的念頭與執著,直到成佛,念頭才會徹底消失。
7、爲什麼要依智不依識
如果根本不依止智慧或沒有智慧,則我們的如來藏不能起任何作用。而八識中的任何一個識,都不是這裏所說的智慧,故而無法依止。如果修行的最後還是依識,修的都是念頭,則哪怕念頭修得再好,也只能對解脫起到輔助性的作用,沒有證悟的修行,其結果必定是失敗。所以,在修行的最後階段就要依智不能依識——要遠離念頭修智慧。
爲什麼不能依止念頭呢?盡管從世俗谛的角度來觀察,也有好的念頭,譬如正知正見等等,但從智慧、從佛的境界來講,所有的念頭都是錯誤的觀點。如果不放下這些錯誤的觀念,就只能得到一些人天福報,而不能得到解脫成就。
每個衆生心裏都有如來藏,只不過被外面的一層厚厚的意識與煩惱的外衣包裹住了。如何去掉這層外衣,展現出內在的如來藏呢?剛開始修行的時候,要先修出離心、菩提心。當出離心和菩提心達到標准後,就修金剛薩埵等剩下的幾個加行修法,之後還有一個修禅定的階段。雖然出離心、菩提心及禅定等都是識而不是智,但在修行初期只有這樣修,才能逐步達到佛的要求,所以修加行非常重要——依靠念頭斷除念頭,當念頭消失後,智慧就有可能顯現出來了。
8、結尾
大乘菩薩的使命,是度化天邊無際的衆生,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大乘行人要有持之以恒的膽識與勇氣的,要有長遠的計劃與目標,在製定計劃以後,就要往目標的方向努力。而不能目光短淺,做出一些短視的行爲和判決,僅僅以眼前的一點利益爲滿足,只要沒有利益,就立即失望甚至放棄,這種人永遠不適合修大乘佛法。
如果認爲,“我今年發了菩提心,明年就應該成佛;我今天發了菩提心,明天所有的自私心都應該無影無蹤,否則我就不發菩提心”。這種人永遠做不出偉大的事情,所以,大乘修行人都要具有遠見。
其實因果也是這樣,雖然因果不爽,但有些果報卻並不一定會現世現報。比如說,在自己生病或遇到不順利的事情時,雖然請人念經或做其他善事,會有不可思議的效果,但果報也許不會很快顯現。如果行善之後幾天沒有看到效果,就認爲念經沒有用或儀軌有問題等等,就是典型的鼠目寸光。
修行是心靈的訓練,人的心是可以訓練的。原來是一個非常自私的人,通過修行的訓練與串習,就完全可以變成沒有自私心,一切都爲衆生著想的人,而這一切要靠自己長期的努力。不努力誰也不會平白無故地變成這樣的人。
雖然密法有即生成佛的實例,我們也都希望自己能即生成佛,但我們這樣的人即生成佛的可能性很小。不過也沒有關系,只要信念堅定,就一定能達到目標,這就是佛教裏講的引發力。心本來就有很大的力量,心理學也這麼認爲。勇氣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勇氣的人只會一事無成,又豈敢妄稱成佛度衆呢?大家要好好想想,自己要成爲什麼樣的人,如果想成爲大乘修行人,就要有長遠的計劃!
《四依法》終
《慧燈之光七 四依法(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