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麼動蕩起伏、一刻不停。經常這樣練習,心會變得非常甯靜。
凡夫行禅定,不能根治相續中的貪心、嗔心、癡心等煩惱,但能暫時壓製粗大、浮躁的分別念,甚至將它摧毀。但摧毀的不是本質、不是習氣,只有出世間禅才能從根本上徹底摧毀心中的煩惱暗習。
印度瑜伽中大多數都是世間禅。這一點,各位一定要清楚。你們在參禅時,一定要觀修心的空性,這是世間禅與出世間禅的分水嶺。
五. 什麼是出世間禅
在佛教中有“凡夫行靜慮”、“義分別靜慮”和“緣真如靜慮”這叁種分類。
如果你安住在諸法無自性的心念中,通過心的空性,斷除心的無念、明、樂的狀態,是第二步境界,叫義分別靜慮。第叁步境界就是遠離一切空和非空、明和不明的執著,這就是緣真如禅定。
在禅修過程當中,有人感受到樂、有人住于無念、有人住于空,這叁種覺受中,空的感覺是比較好的。但這種“空”,只是一無所有、豁然空虛的狀態,並非是對諸法顯現的當下,沒有絲毫實有本性的認識。安住在世間禅中,最高可以達到四禅八定,卻不能從叁界中解脫。
要從世間禅進入真正的出世間禅,僅僅“義分別禅定”的“單空”是不夠的,還要達到緣真如本體的禅定,就是遠離空與不空,認識心的無緣赤裸的本性。這種境界,在禅宗中叫明心見性;在密法中,稱爲認識覺性。
大圓滿密法中講到光的明點,其實,人的心有一種自然的光,這種心的自然智慧的光明,會呈現在心外。在虛空的映襯下,可以在空中看見這種光。密宗的托嘎修法就是觀清淨、透徹的藍天。以頓超的方式見到了然、明然的心地境界。當然,剛開始時什麼也看不到;但慢慢地就可以看見一些佛像。這是爲什麼呢?就是因爲我們的心與佛陀無二無別。
除了利根者以外,叁言兩語是不會明白的。利根者依靠《六祖壇經》、《金剛經》、大圓滿直指心性等任何一法,都能幡然開悟。從此,他的言行舉止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現象自古以來就是存在的,是不可否認的。
但是說實話,你們離這些竅訣還相差很遠。這樣的修法,要在學習佛法十幾年並完成加行後才可以傳。像主持人剛才說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在沒有弄懂它的義理和竅訣前,自己不能盲修瞎練,否則不僅無功而返,還可能出現一些不良症狀。
在藏傳佛教中,禅修分了五個階段:剛開始時心如飛瀑,一刹那都不能安住;而後就像山谷中湍急的流水,流速已經減緩。這時心安住的時間很短;之後就像江河一樣,只有到了岸邊,才發現它川流不息。此時的心已經比較穩固,但還有一些分別念;第四階段猶如大海,遠看風平浪靜,近看還有細微的動搖;最後如須彌山王不爲狂風所動。這時心不管專注何方,都能隨心所欲。
對大學生來講,修世間道教的禅,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的禅或世間一般明、樂、無念的禅都可以,但是,要進入真正的禅,就要修出世間禅。這時,發心是最重要的。
比如聲聞乘希望從叁界輪回中解脫。發心後安住下來,按照四念處,觀修身體、感受,意識和法。貪心嚴重就修白骨觀;嗔恨心嚴重修慈悲觀;《阿含經》中宣說以五種所緣的方式來修。最後證悟人無我,獲得聲聞果位。如果是大乘禅修,目的不是爲了身體健康,消滅煩惱,獲得解脫,而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
在座的人如果要參禅,你的意樂和發心是什麼?是想自己快樂呢?還是讓天邊無際的衆生快樂?如果是後者,先皈依、發心,再參禅。
大乘叁十七道品的一些修法,與聲聞乘一些內容相同。不同的是,前者以法無我攝持,後者以人無我攝持。以空性攝持的禅定,叫止觀雙運。止,是寂止的止;觀,是觀修的觀,是對諸法本體空性的證悟。禅定不僅僅是心安住下來,還有證悟空性的境界,而後在這樣的境界中安住。
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後部分,講的就是止觀。因爲非常深奧,宗大師寫著寫著,心想:“即使寫下去,也不會有人懂的,還是不寫吧。”他擱筆後,文殊菩薩親自現身,對宗大師說:“你還是寫下去吧,肯定會有人懂的。”很多大德在傳法時,看到衆生根基低劣,與深法不相應,所以不願傳深法,只講一些粗淺的法門。
今天,我放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在面前。《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也說,觀修時,要以觀佛像爲主。如果你們有時間,最好看一下《白蓮花論》最後釋迦牟尼佛修法,還有《華嚴經》、《大集經》的公案。
我經常放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在前面,如果心實在靜不下來,就睜開眼看看佛陀,而後,閉上眼睛。此時,佛的影像自然在心前浮現。心在這樣的狀態中安住,不會出現任何違緣。要讓這樣的境界穩固和明顯,就要持續修行。
如果你的心因此安住,當然非常好;如果不能,一直看著佛像,也能在相續中種下善根。不論你信佛與否,這樣觀對你百分之百有利,不會有任何危害。
所以,我想送每個人一尊佛像。(掌聲)這尊像是我特意定做的,裝藏非常珍貴、圓滿。你們要找一兩個上師吹氣可能很困難,但這尊佛像,請所有僧衆開過光,它的加持是更大的。
發心人員不要傷心,也許以後,我能送你們一個。不管到哪裏,我都會攜帶一尊佛像。這尊像小小的,你們出差或到什麼地方時,隨身攜帶會很方便。雖然它不是古董,但一般來講,要做得這麼精美、這麼莊嚴,是很不容易的。希望你們一輩子都能好好珍惜,經常觀想。(掌聲)
今天,就講到這裏。
《世間禅與出世間禅(禅修主題演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