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問答『 2011年6月8日晚上 』
(一) 問:我是浙江工業大學的,人文學院播音系。作爲一名大學生,現在面臨著很多壓力,有家庭的、社會的。請問,怎樣才能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
答:作爲大學生,有些可能沒有想過自己的前途,天天在學校裏得過且過;而有些會提前想到未來的工作、家庭的責任等,有很大的壓力。在這種壓力面前,自己一定要堅強、要學習、要有心理准備。
這個社會非常複雜,非常不公平。我就遇到過很多大學生,原本在學校裏很純潔,剛工作一兩年時也不錯,但後來慢慢就被環境染汙了……所以,你們以後面臨各種誘惑時,要堅持住自己的原則,對一些事物沒必要過于追求。
濟公和尚在《聖訓歌》中曾說:“一生都是修來的,求什麼?”以前靈隱寺就有這個,不知道現在有沒有了?意思是,我們今生的地位、財産,都是前世修來的,前世不積福的話,今生再強求也沒用。
當然,佛教並不是宿命論,認爲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半點不能改。而是告訴我們,今生的一切與前世有關,有了前世的因,才有今生的果。否則,沒有因的話,再怎麼追求果也徒勞無益。
所以,從我們自身的角度來講,努力雖然很需要,但同時也要給自己留一分余地,萬一所追求的不成功,也不要太傷心、太憂慮了。我本人不管是弘揚佛法,還是做什麼事情,都秉持這個原則:該努力的還是要努力,但不成功也沒辦法,應當一切隨緣。
(二) 問:我是浙大醫學院的。假設某個人爲了自己的利益,傷害了你心愛的人,甚至是殺了他。這種仇恨,現在雖然可通過法律解決,但我心裏的這個坎還是邁不過去,不知道佛教中怎麼對待這種仇恨?
答:當然,作爲一個凡夫人,遇到這種情況時,一開始確實很難對治。但按照佛教的教義,別人害你、對你不公平,這個時候要修安忍,這也是大乘的六度之一。
要知道,沒有害你的怨敵,就沒有因緣修安忍;沒有修安忍的話,就不能圓滿成佛的資糧。所以,從助己成佛的角度而言,怨敵的恩德與佛陀沒有什麼差別。
把害你的人當作善知識,這也是佛教的偉大之處。我們一般人盡管很難做到,但一定不能以牙還牙、進行報複。
問:我以前聽基督教裏有人說:佛教是違背自然的,因爲佛教徒不能娶妻生子。對此,不知道您怎麼解釋呢?
答:佛教沒有要求所有信徒都不結婚。佛陀在《善生經》裏,就講了丈夫愛護妻子、妻子承侍丈夫的很多道理。而且佛陀在世時,在家弟子也是大多數,出家弟子是極少數,佛陀還專門爲在家人講了《優婆塞經》等。
所以,佛教並沒有提倡所有的人都出家。但個別人因緣成熟時,看破了世間的一切,這時候也允許出家。
(叁) 主持人問:我想假公濟私問個問題:我沒有皈依,但一直非常想親近佛教。佛教讓我們放下執著,可每個佛教徒都執著于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執著不是執著嗎?
答:執著和不執著,其實要分二谛——勝義谛、世俗谛。講勝義谛時,一切都是空性,不能有任何執著。就像《般若經》所言,此時包括佛智、涅槃、極樂世界全部是空性。龍猛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中,也以大量推理論證了這一點。但在世俗谛中,極樂世界、地獄、人間、輪回都是無欺存在的,這時候一定要求生極樂。當然,真正通達二谛無別時,所有的執著就都放下了,也不會有這些分別。
月稱論師曾講過一個比喻:就像在夢中,有懸崖的恐怖,也有解脫的方法。當你醒了以後,恐怖也沒有,解脫也沒有。但還沒有醒來時,解除恐怖的方法必不可少。所以,醒覺與夢境不能混爲一談,勝義與世俗二谛也是同樣。
佛陀在經中也告訴我們,最根本是要懂二谛之別。當你已證悟諸法實相時,所有的善惡分別都可以放下。但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之前,善還是能對治惡的,那麼一定要斷惡行善,求生極樂世界。
問:那有沒有一個特別簡單的方法,能讓我很快獲得這種境界呢?
答:這就要看你自己了。如果你信心特別強,前世的善根相當不錯,那應該可以。但若沒有這樣的基礎,就像一個小學生想很快得到博士的學問,這可能不太現實。
因此,除非是有特殊因緣的人,否則有一定的困難。
(四) 問:我是浙江工業大學的學生,學的是廣播電視新聞學。我剛接觸佛教,所了解的就是因果論,還有教導人要心平氣和,去接受以前的一些事物。但我是大學剛畢業的學生,要爲未來的理想去努力、去拼搏、去奮鬥,這又是另外一種感覺。這兩者之間是不是一種矛盾?如果是的話,那應該怎麼去解決?
答:不管你爲了什麼理想而奮鬥,心平氣和都不可缺少。假如心浮氣躁、心不平靜,在這種狀態下做事,成功率不會很高。
那怎樣才能心平氣和呢?佛教中告訴我們,做事之前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心,心善就可以做,心惡則不要做。什麼叫心惡呢?指做事的動機是准備害社會、害別人,此時心肯定不平靜。所以,你若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目標,就應當朝利他的方向邁進,如此才能心平氣和,這二者之間也不矛盾。
佛教對待生活的態度,其實不是有些人所認爲的,完全是一種消極、一種逃避,不追求現世的成功。當然,追求成功也需要前世的福報,不然,今生中再怎麼努力,最終也會事與願違。
有些人經常抱怨:“我比別人付出得多,但別人已經成功了,爲什麼我不成功?”這說明你前世沒有積福。積了福報的話,做什麼都會如願以償,很容易成功。這個問題很多人要懂,否則就會怨天尤人,總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
(五) 問:我是浙江工業大學播音系的。剛才聽您講座的中間,身後有個小女孩在叫,我們很多人都被影響了。我就很想跟她爸爸說一聲,把她帶出去,但又擔心妨礙她爸爸聽法。最後小女孩確實出去了,可我一直在這個矛盾中難以自拔。請問大師,我應該怎麼想才是對的?
答: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會常常遇到這樣的小問題。這時候,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心:心善,做的事就是善的;心惡,做什麼都是惡的。你不管是關心大家,還是關心自己,若能提起這種正知正念,思想上的很多矛盾就會迎刃而解。
其實,不僅僅是聽一堂課,乃至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隨時監督自己,觀察內心的起心動念。我們藏地有部著名的論典叫《佛子行》,裏面就講了,在一切威儀中,要觀察自心處于什麼樣的狀態,倘若不如法就斷除,如法就再接再厲,總之一定要成辦利他,這是大乘行者的基本行爲。所以,你剛才觀察自己、監督自己,是一種很好的習慣。
(六) 問:我是浙大中文系的研究生。佛教提倡監督自己的內心,與孔孟思想中的“反求諸己”,也就是反省自我,有什麼區別呢?
答:儒家思想中的反省自我,並沒有佛教分析得這麼深入。
佛教提倡監督內心,除了斷除自利之外,還包括對自我的剖析,勝義中怎樣斷掉我執,這些在《入中論》、《入行論•智慧品》中講得很清楚。而孔孟思想,只強調了怎樣在世間上做個善人,對仁義、報恩、孝順等提得比較多,卻沒有像佛教一樣,將萬法抉擇爲空性,最後證悟遠離四邊八戲的境界。
(七) 問:我是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博士生。今天看到新聞上說:一位慈愛的母親,親手溺死了撫養13年的兩個腦癱孩子,然後她跳水自殺,結果被救起來了。請問,這是什麼因果造成了這個悲劇?
答:不管是人與人之間,還是人與動物之間,互相殘殺都源于前世的業緣。但這其中的甚深因果,連佛陀時代的阿羅漢都沒辦法完全了知,更何況是我了?
不過,用推理的話,也可以大致推測一下:這兩個孩子的前世,可能殺過這個母親,以此怨仇,即生中雙方結成了母子。否則,虎毒不食子,母親一般不會傷害自己的孩子。但因緣果報現前時,衆生也是身不由己,沒有任何控製能力,甚至舍棄自己的性命也無所謂。所以,通過推測,他們前世應該存在互相殺害的因緣。
問:這個母親殺害孩子,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她死了,兩個孩子就沒人照顧了,將會活活餓死,所以她甯可提前結束孩子的生命,然後自己也選擇死亡。那麼,作爲一個正信的佛教徒,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答:雖然她很痛苦,但最好不要殺死孩子。
這個世間上,一直在不斷上演各種悲慘的故事。倘若我們看過一些佛經,尤其是《百業經》、《長阿含經》、《雜阿含經》、《毗奈耶經》,就會明白凡事都有前因後果,也會懂得在漫長的輪回中,衆生之間是如何冤冤相報的。所以,大家最好是看一些佛教公案,這樣才會了知其中的甚深意義。
(八) 問:我是浙江工業大學播音系的大學生。前段時間,有件事情對我影響特別大:我的一個好朋友得了紅斑狼瘡,是免疫系統的不治之症,這一切來得讓人措手不及。我想知道通過什麼樣的途徑,才能知道自己的前世、知道自己的因果輪回?
答:現在國外有很多催眠方法,可以讓人追溯自己的前世。當然,催眠中有些可能是假的,但有些也非常真實。這是一個辦法。
還有一個是,佛教中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個人前世造了什麼業,看看今生就知道,如果今生非常快樂,一切應有盡有,那說明前世造了善業;至于你後世會變成什麼樣,憑今生造的業也可以推斷,這是佛經中無欺的金剛語。
對我們一般人來講,因爲有胎障蒙蔽,很難看到自己的前世後世。但通過對佛教的系統學習,就可以相信前世後世的存在。偉大的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用了很長的篇幅分析人有前世後世,通過明清心識不斷延續的推理,便可以成立這種觀點。
前段時間,我跟學院的一位法師接觸時,他就說:關于前世後世,自己現在有充分的把握,面對世界上任何一位學者的反駁,他都願意進行辯論。他越看這些論典,越覺得法稱論師了不起。而現在人們對前世後世,有…
《浙江大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