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浙江大学问答

  浙江大学问答『 2011年6月8日晚上 』

  (一) 问:我是浙江工业大学的,人文学院播音系。作为一名大学生,现在面临着很多压力,有家庭的、社会的。请问,怎样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答:作为大学生,有些可能没有想过自己的前途,天天在学校里得过且过;而有些会提前想到未来的工作、家庭的责任等,有很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面前,自己一定要坚强、要学习、要有心理准备。

  这个社会非常复杂,非常不公平。我就遇到过很多大学生,原本在学校里很纯洁,刚工作一两年时也不错,但后来慢慢就被环境染污了……所以,你们以后面临各种诱惑时,要坚持住自己的原则,对一些事物没必要过于追求。

  济公和尚在《圣训歌》中曾说:“一生都是修来的,求什么?”以前灵隐寺就有这个,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了?意思是,我们今生的地位、财产,都是前世修来的,前世不积福的话,今生再强求也没用。

  当然,佛教并不是宿命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半点不能改。而是告诉我们,今生的一切与前世有关,有了前世的因,才有今生的果。否则,没有因的话,再怎么追求果也徒劳无益。

  所以,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讲,努力虽然很需要,但同时也要给自己留一分余地,万一所追求的不成功,也不要太伤心、太忧虑了。我本人不管是弘扬佛法,还是做什么事情,都秉持这个原则:该努力的还是要努力,但不成功也没办法,应当一切随缘。

  (二) 问:我是浙大医学院的。假设某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了你心爱的人,甚至是杀了他。这种仇恨,现在虽然可通过法律解决,但我心里的这个坎还是迈不过去,不知道佛教中怎么对待这种仇恨?

  答:当然,作为一个凡夫人,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开始确实很难对治。但按照佛教的教义,别人害你、对你不公平,这个时候要修安忍,这也是大乘的六度之一。

  要知道,没有害你的怨敌,就没有因缘修安忍;没有修安忍的话,就不能圆满成佛的资粮。所以,从助己成佛的角度而言,怨敌的恩德与佛陀没有什么差别。

  把害你的人当作善知识,这也是佛教的伟大之处。我们一般人尽管很难做到,但一定不能以牙还牙、进行报复。

  问:我以前听基督教里有人说:佛教是违背自然的,因为佛教徒不能娶妻生子。对此,不知道您怎么解释呢?

  答:佛教没有要求所有信徒都不结婚。佛陀在《善生经》里,就讲了丈夫爱护妻子、妻子承侍丈夫的很多道理。而且佛陀在世时,在家弟子也是大多数,出家弟子是极少数,佛陀还专门为在家人讲了《优婆塞经》等。

  所以,佛教并没有提倡所有的人都出家。但个别人因缘成熟时,看破了世间的一切,这时候也允许出家。

  (三) 主持人问:我想假公济私问个问题:我没有皈依,但一直非常想亲近佛教。佛教让我们放下执著,可每个佛教徒都执著于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执著不是执著吗?

  答:执著和不执著,其实要分二谛——胜义谛、世俗谛。讲胜义谛时,一切都是空性,不能有任何执著。就像《般若经》所言,此时包括佛智、涅槃、极乐世界全部是空性。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也以大量推理论证了这一点。但在世俗谛中,极乐世界、地狱、人间、轮回都是无欺存在的,这时候一定要求生极乐。当然,真正通达二谛无别时,所有的执著就都放下了,也不会有这些分别。

  月称论师曾讲过一个比喻:就像在梦中,有悬崖的恐怖,也有解脱的方法。当你醒了以后,恐怖也没有,解脱也没有。但还没有醒来时,解除恐怖的方法必不可少。所以,醒觉与梦境不能混为一谈,胜义与世俗二谛也是同样。

  佛陀在经中也告诉我们,最根本是要懂二谛之别。当你已证悟诸法实相时,所有的善恶分别都可以放下。但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善还是能对治恶的,那么一定要断恶行善,求生极乐世界。

  问:那有没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能让我很快获得这种境界呢?

  答:这就要看你自己了。如果你信心特别强,前世的善根相当不错,那应该可以。但若没有这样的基础,就像一个小学生想很快得到博士的学问,这可能不太现实。

  因此,除非是有特殊因缘的人,否则有一定的困难。

  (四) 问:我是浙江工业大学的学生,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我刚接触佛教,所了解的就是因果论,还有教导人要心平气和,去接受以前的一些事物。但我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要为未来的理想去努力、去拼搏、去奋斗,这又是另外一种感觉。这两者之间是不是一种矛盾?如果是的话,那应该怎么去解决?

  答:不管你为了什么理想而奋斗,心平气和都不可缺少。假如心浮气躁、心不平静,在这种状态下做事,成功率不会很高。

  那怎样才能心平气和呢?佛教中告诉我们,做事之前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心善就可以做,心恶则不要做。什么叫心恶呢?指做事的动机是准备害社会、害别人,此时心肯定不平静。所以,你若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应当朝利他的方向迈进,如此才能心平气和,这二者之间也不矛盾。

  佛教对待生活的态度,其实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完全是一种消极、一种逃避,不追求现世的成功。当然,追求成功也需要前世的福报,不然,今生中再怎么努力,最终也会事与愿违。

  有些人经常抱怨:“我比别人付出得多,但别人已经成功了,为什么我不成功?”这说明你前世没有积福。积了福报的话,做什么都会如愿以偿,很容易成功。这个问题很多人要懂,否则就会怨天尤人,总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

  (五) 问:我是浙江工业大学播音系的。刚才听您讲座的中间,身后有个小女孩在叫,我们很多人都被影响了。我就很想跟她爸爸说一声,把她带出去,但又担心妨碍她爸爸听法。最后小女孩确实出去了,可我一直在这个矛盾中难以自拔。请问大师,我应该怎么想才是对的?

  答: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常常遇到这样的小问题。这时候,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心善,做的事就是善的;心恶,做什么都是恶的。你不管是关心大家,还是关心自己,若能提起这种正知正念,思想上的很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其实,不仅仅是听一堂课,乃至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随时监督自己,观察内心的起心动念。我们藏地有部著名的论典叫《佛子行》,里面就讲了,在一切威仪中,要观察自心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倘若不如法就断除,如法就再接再厉,总之一定要成办利他,这是大乘行者的基本行为。所以,你刚才观察自己、监督自己,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六) 问:我是浙大中文系的研究生。佛教提倡监督自己的内心,与孔孟思想中的“反求诸己”,也就是反省自我,有什么区别呢?

  答:儒家思想中的反省自我,并没有佛教分析得这么深入。

  佛教提倡监督内心,除了断除自利之外,还包括对自我的剖析,胜义中怎样断掉我执,这些在《入中论》、《入行论•智慧品》中讲得很清楚。而孔孟思想,只强调了怎样在世间上做个善人,对仁义、报恩、孝顺等提得比较多,却没有像佛教一样,将万法抉择为空性,最后证悟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

  (七) 问:我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博士生。今天看到新闻上说:一位慈爱的母亲,亲手溺死了抚养13年的两个脑瘫孩子,然后她跳水自杀,结果被救起来了。请问,这是什么因果造成了这个悲剧?

  答: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动物之间,互相残杀都源于前世的业缘。但这其中的甚深因果,连佛陀时代的阿罗汉都没办法完全了知,更何况是我了?

  不过,用推理的话,也可以大致推测一下:这两个孩子的前世,可能杀过这个母亲,以此怨仇,即生中双方结成了母子。否则,虎毒不食子,母亲一般不会伤害自己的孩子。但因缘果报现前时,众生也是身不由己,没有任何控制能力,甚至舍弃自己的性命也无所谓。所以,通过推测,他们前世应该存在互相杀害的因缘。

  问:这个母亲杀害孩子,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她死了,两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将会活活饿死,所以她宁可提前结束孩子的生命,然后自己也选择死亡。那么,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答:虽然她很痛苦,但最好不要杀死孩子。

  这个世间上,一直在不断上演各种悲惨的故事。倘若我们看过一些佛经,尤其是《百业经》、《长阿含经》、《杂阿含经》、《毗奈耶经》,就会明白凡事都有前因后果,也会懂得在漫长的轮回中,众生之间是如何冤冤相报的。所以,大家最好是看一些佛教公案,这样才会了知其中的甚深意义。

  (八) 问:我是浙江工业大学播音系的大学生。前段时间,有件事情对我影响特别大:我的一个好朋友得了红斑狼疮,是免疫系统的不治之症,这一切来得让人措手不及。我想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知道自己的前世、知道自己的因果轮回?

  答:现在国外有很多催眠方法,可以让人追溯自己的前世。当然,催眠中有些可能是假的,但有些也非常真实。这是一个办法。

  还有一个是,佛教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一个人前世造了什么业,看看今生就知道,如果今生非常快乐,一切应有尽有,那说明前世造了善业;至于你后世会变成什么样,凭今生造的业也可以推断,这是佛经中无欺的金刚语。

  对我们一般人来讲,因为有胎障蒙蔽,很难看到自己的前世后世。但通过对佛教的系统学习,就可以相信前世后世的存在。伟大的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用了很长的篇幅分析人有前世后世,通过明清心识不断延续的推理,便可以成立这种观点。

  前段时间,我跟学院的一位法师接触时,他就说:关于前世后世,自己现在有充分的把握,面对世界上任何一位学者的反驳,他都愿意进行辩论。他越看这些论典,越觉得法称论师了不起。而现在人们对前世后世,有…

《浙江大学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