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浙江大学演讲
『 2011年6月8日晚上 』
刘云教授致辞:
浙江大学“成长论坛”第四次讲座现在开始!
浙江大学,是一个缀满了光荣和骄傲的品牌。在这个品牌中,凝聚着百年浙大人、百年求是学子的心血,也凝聚着百年浙大人的胸怀。浙大的校歌说海纳百川,所以,我们“成长论坛”以开放的心态、以宏广的远大理想,举办了一次又一次的人文讲座。
今天,非常有幸请到了索达吉堪布,这位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像太阳一样的法师。现在迎请索达吉堪布入场——
(一片热烈的掌声,场内顿时响起《上师颂》的音乐:
捧一条洁白的哈达,献上我的敬仰;唱一曲嗡嘛呢贝美吽,送上我的赞扬。
无论多好的词语,表达不出我对您的感激,您让我认清了人生,把回家的路途指明。
感恩您啊,上师!您是离我最近的佛祖,是我灵魂的再生父母,您指引我走出轮回苦。
感恩您啊,上师!我愿生生世世追随您,和众生一起走过解脱的海洋。)
下面,有请浙江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家成教授,介绍索达吉堪布——
张家成教授:非常荣幸由我来介绍堪布!索达吉堪布,是喇荣五明佛学院汉僧部的主管堪布。“堪布”这个词,我们汉族人不是很熟悉,我简单地说一下:“堪布”是一种称号,藏传佛教中深通经论的喇嘛,而且担任寺院或佛学院的住持者,都可以称为堪布。一般来说,担任“堪布”需要非常好的学识和德行。
索达吉堪布,在国内外知名度都非常高,他不仅精通显密经论,而且用汉语撰著的书籍就有上百部,文字加起来有上千万之巨。堪布曾随晋美彭措法王远赴欧美、东南亚等多国弘法,如今还通过现代的网络技术,广传大乘精髓,为芸芸众生普降法雨。
在讲经说法之余,堪布2007年发起“启动爱心”的倡议,号召佛教徒不但要保护动物,也应该关爱周围的弱势群体。并以身作则,不遗余力地行持慈善事业,多次出席慈善方面的大型会议。
近些年来,堪布还应邀前往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等高校演讲,与师生们作了深入广泛的交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刘云教授:接下来,让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索达吉堪布仁波切给我们开示——
我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僧人,来自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地雪域高原。很早以前,就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时我觉得很神奇,也很向往。后来,我来过杭州几次。尤其是这次到了浙江大学,看到它偎依在西湖旁边,让人舒心悦意,觉得在这里不管工作还是学习,确实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福气。
不过,当你拥有这样的福报时,应该想到身边、甚至偏远地方没有书读的孩子。这几年来,我去了一些硬件和软件设施相当高档的国家一流大学,跟那里的知识分子、教授、大学生作过方方面面的交流;同时,也去了一些藏地和汉地非常偏僻的学校,那里的校舍破败不堪,教学质量也相当差,让人看了非常难过。
前不久,我就去了一所小学,当时正值藏地挖虫草期间,大多数学生都跑到山上挖虫草了,学校里只剩下七八个小学生,嘻嘻哈哈地在教室里玩。老师也有七八个,都在一个老师的家里打麻将、喝酒。看到这种状况,我觉得特别心痛……所以,在座的同学们,通过对比自他的不同环境,在你们快乐学习的同时,也应对其他的可怜孩子心生悲悯。
一、什么是大乘佛教
今天我们在这里交流的内容,是“智悲不二•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也许有人不知道什么是大乘佛教,那么首先,我就简单解释一下它的概念。
大乘与小乘之间,实际上有很多方面的差别,但最根本的是什么呢?就是大乘提倡无条件地帮助一切众生,而小乘只希求自我解脱。印度著名的佛学家阿底峡论师,曾言:“内道与外道以皈依别,大乘与小乘以发心别。”也就是说,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差别,在于有没有菩提心。有菩提心的就是大乘;没有菩提心的则非大乘。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各位一定要掌握。
记得在七八十年代,不管汉地还是藏地,人们经常口口声声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口号,其实只强调了利益人类。若将此范围扩展至一切众生,变成“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那么,大乘的教义仅此而已。
如今知识界的很多人,对佛教的教义不熟悉,有些怀疑,有些生偏见、邪见,有些甚至大肆毁谤。当然,宗教信仰历来崇尚自由,佛陀在世的时候,也不要求所有人都信佛教,所以,我不会强迫任何人皈依佛门,甚至出家。但在这里,我要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学佛并不是消极避世,佛教也不是一种教条主义,它揭示的完全是真理。
人类发展到现在21世纪,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真理。这样的真理,在佛教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它犹如真金不怕火炼般,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也能经得起任何逻辑的推敲。作为一个佛教徒,我特别希望把这样的佛教教义,跟很多知识分子共同分享。你们作为高等学校的师生,进行文化传播、学术交流,本身也必不可少。所以,今天我们在一起探讨,真的非常有意义!
大乘佛教的教义,简单来说可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华严经》所讲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现在社会各阶层的人,如果有这样的崇高精神,社会和谐、国家稳定、人类和平则指日可待。相反,假如每个人只想着自己,拼命追求自己的地位、钱财、权势,而从不关心整个社会、不关心其他众生,那么,人类的衰败、乃至灭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二、了解大乘佛教有何必要
我本人而言,多年来一直对佛教潜心研究、认真思考,越观察、越探索,对它的真理越深信不疑。这种信心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今天在这里,我很想跟大家分享,希望你们每个人用智慧进行分析,看佛陀在2500多年前到底说了什么?这些历经风风雨雨,为何没有被任何世间学说所推翻,反而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闪闪发光?
作为一名佛教徒,这样说并不是在“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而是站在非常公正、客观的立场上所得出的结论。我自己曾用了大量时间,翻阅古今中外许多具有价值的书籍,接触过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也与不少教授、老师、知识分子探讨过。在此过程中,我确实深深体会到:佛教的思想、尤其是大乘的利他理念,在当今时代不可缺少。
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开示的真理,即便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也仍然没有落伍、过时,甚至有些境界,人类至今也望尘莫及。像美国的物理学家卡普拉(Frijof Capra,1939-),在《物理学之道》中就感叹说:“虽然人类的知识有了莫大的增强,但是两千年来并没有变得聪明多少。”他还说:“古老的佛教典籍《华严经》中所述,与近代物理学的模型和理论之间,有着最为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这些话中都可以看出,佛教的理念不但科学,而且超前。
要知道,释迦牟尼佛涅槃于公元前543年,他在世时所宣说的和平观、平等观、心灵奥秘,是后来不同时代的人们一直探寻、追求的。这一点,有智慧的人只要翻开大乘经典,翻开人类历史,进行对比就会一目了然。
所以,我很希望高等学校的师生们,有兴趣的话,就算自己不信佛教,也可以从学术文化的层面了解它。在这个过程中,佛教绝对会给你带来前所未有的利益,甚至依靠个别经论、个别法师的教言,可令你的人生从此得以改变。
现在很多学生在校园里,只知道掌握一些知识,到了社会上面对各种压力时,常常束手无策、极其脆弱,我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因此,你们在大学阶段,最好是利用一些空余时间,了解一下这方面的道理。毕竟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毕业后你们就要迈入社会,面临复杂的人际交往了,所以提前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说实在的,如今很多知识分子,确实应该学一学佛教,尤其是大乘的无私理念。佛陀在很多经典中也讲了,人一定要有利他心、大悲心,不然,许多行为建立在维护自我的基础上,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根本得不到什么利益。
《十住毗婆沙论》中就讲过四种人:自利者、利他者、共利者、不共利者。其中的共利者,即以慈悲心去饶益他众,从而间接圆满自利,这才是真正的上等人。不仅佛教中这样赞叹,世间上的以善心助人为乐,或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被人们争相传颂的美德。
可是现在,大多数人身上已经找不到这种“痕迹”了。他们盲目地追寻钱财、地位,满口大谈成功、发展,事业上虽然略有起色,但一直摆脱不了烦恼、痛苦。其实佛教中无常、无我的道理,正是对治这些烦恼的无上妙药。《华严经》中也说:“譬如伽陀药,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灭诸烦恼患。”可见,佛法犹如能解百毒的伽陀药,可以灭除我们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及轮回中生老病死等一切过患。
如果不懂佛法,一个人再有钱、有地位、有才华,到了死亡关头,这一切也派不上用场。且不说别的,看看我们身边的人临终时,有多少荣华富贵可以带走,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然而,许多人真的非常颠倒,用短暂的人生几十年,殚精竭虑地去追求这些,结果越执著越痛苦,越执著越得不到,这又是何苦呢?其实,这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没有都可以,自己应以利他之心度日,这样才会快乐、自在,做什么事情也会很圆满。
三、大乘境界要在心中生起
大慈大悲的佛陀,给我们留下的这些教言,有时候去深入了解,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配以一些简单的大乘修法,自己的心态就会有很快的转变。
大乘境界若想在心中生起,《修心七要》等中有许多殊胜窍诀,但不管是哪一种,都要求我们先有大悲心。也许有人认为:“大悲心很容易,我应该已经具足了。”但实际上,生起大悲心并不是那么…
《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浙江大学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