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简单的。你看到一些病人、残疾人,光是觉得他们很可怜,生起一种悲悯心,这不叫大悲心。真正的大悲心,是要把天下无边的众生,平等视如自己的母亲。
试想,假如你的母亲年迈体衰、双目失明、精神失常、疾病缠身,正处于非常危险的悬崖边,马上就有掉下去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稍有孝心的子女,肯定会什么都不想,放下一切去救她。同样,世间上的任何一个众生,前世都当过我们母亲,她们如今没有智慧的双目,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无明愚痴、疯狂颠倒,在轮回的悬崖边,随时都有堕入恶趣深渊的危险,如果我不去救,那谁去救呢?倘若看见任何一个众生,都会想到这一点,这才说明你的大悲心已生起来了。
所以,我们不要轻易认为自己有了大悲心,或者完全具足了菩提心,其实这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你真的有了大悲心,那就有了成佛的种子。印度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讲过:大悲心对成就佛果来说,初、中、后都特别重要。首先,要有大悲心,才能引发菩提心的种子;中间行菩萨道时,要有大悲水的滋润,菩提种子才不会枯萎,且日日增长;最后成就佛果时,要由大悲心示现报化身,才能让众生获得真实受用。
众生要想成佛,必须要具足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因是大悲心。大家如果对大乘佛教有兴趣,不妨在实际行动中修一下大悲心或菩提心。尤其是菩提心,在你心中哪怕生起来一刹那,这种功德也无量无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当然,对一个不学佛的人来讲,可能觉得有点玄,但即使你不相信,事实也的确如此。就像跟一个不懂珠宝的农夫讲珊瑚、玛瑙、钻石,纵然他对此一窍不通,但这些珠宝的价值,也不会因为他不信而大打折扣。
若想生起这种菩提心,就要次第去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倘若经常串习这些大乘精要,并贯彻于实际行动中,那你的生活态度定有极大改善,无形中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甚至原本是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也会因此而脱胎换骨,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有个人叫冼娜(Zina Rachevsky,1930-1973),她是前俄国太子的女儿,母亲是美国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冼娜自幼在非常奢华的环境中成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她的少年时代,已多次因吸毒、藏毒、酗酒、淫乱的男女关系而备受媒体关注。60年代,她还受过嬉皮士文化的影响。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著名的大德——梭巴仁波切及其上师耶喜喇嘛。可能是前世的因缘吧,她马上对佛教生起信心,并皈依了三宝,从大乘菩提心开始,系统完整地了解佛教。经过九个月的学习,冼娜慢慢地由狂妄纵欲、处处受人迁就的刁蛮公主,变为一个开始为众生着想的人。
随后她受戒出家,在二十五个国家,为上师建立了上百个佛教中心,引导成千上万的西方人修行。据说她是格鲁派第一位出家的洋人尼师。我以前去西方国家时,看到过很多关于她的介绍。
四、大乘佛教对现代人类的意义
所以,现在很多知识分子不接受佛教,只不过是不了解而已。不了解的原因有几种:一是因为语言的隔阂,大乘佛教从印度传入汉地、藏地后,中间由于许许多多的原因,致使汉地很多人并没有了解它的意义。
还有一种是,现在不少人认为的佛教,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佛教。所谓的佛教,说实在的,是一种教育。而在寺院里烧香、拜佛、做功德,只是佛教的个别行为,不能完全代表佛教。寺院修得金碧辉煌、富丽堂皇,这也不是佛教,而是佛教的一个建筑。就像一所大学,校舍造得再壮观,也不是大学的核心所在。大学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它的教育理念。同样,我们佛教也是如此,这在藏传佛教中做得相当好,到目前为止,有系统、有次第的闻思修传统,仍是佛教的重中之重。
如今汉地有不少人,皈依佛门多年,只是见到佛像就拜拜,一直在边上打转,这样的话,你不懂佛教的真正教义,又怎么称得上是“佛教徒”呢?所以,汉传佛教的很多寺院,最关键是要有讲经说法;汉地许多大学的佛教研究中心,也一定要有佛教课程。
其实在汉地,不管是佛教历史、大小乘经论,都有足够丰富的千经万论,但遗憾的是,这些现在全部堆在藏经楼里。有时候我看到汉地的藏经楼,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古往今来,那么多译师历经千辛万苦,翻译了如是多的珍贵教典,现在这些却无人问津,只是供奉在藏经楼中,整日与灰尘为伍。要知道,这些佛典中有无数的窍诀,足以对治众生的一切痛苦和烦恼,但你不去学习的话,就像干渴的人守着水却不愿意喝一样,这些再殊胜对自己也无济于事。
所以,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现在应该把这些拿出来,好好研究一番。佛教是无欺的真理,不可能被任何分别念所推翻。佛陀从涅槃到现在,已有2555年 了,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它是最经得起观察的一种学说。且不论佛陀亲自传讲的诸多经典,就算是佛陀的随学者,像龙猛菩萨、法称论师、月称论师、寂天菩萨、静命论师,所传下来的论典,义理也极为甚深。很多人去研究的话,可能也会雾里云里,很难一窥其堂奥。因此,佛教并不是有些人想得那样简单,大家若能对它稍有涉猎,得到的利益会不可言表。
其实,人类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幸福。但这种幸福不能只是眼前的,如果今天幸福、明天痛苦,或者今生幸福、来世痛苦,那就是一种鼠目寸光了。作为修学大乘佛教的人,不但会考虑自己的长远幸福,还会将这种幸福的范围遍及所有众生。关于此举的意义,佛教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可以成立,并可通过辩论的方式,接受各种质疑。尤其在我们藏传佛教,寺院里历来保留着辩论的传统,依靠这种方式,会让你对佛教的道理越辩越明,将自己深层的智慧挖掘出来,从而引生的见解非常纯正,不会被任何邪见和怀疑所摧毁。
当今时代,人们对很多事物的追求,已与初衷背道而驰。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一个词,叫“文质彬彬” ,意思就是说,人类后天的文化,要与先天的本质相协调。文化一旦脱离了道德本质而盲目发展,必会将人类引入歧途。各位应该也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呆在学校里这么多年,但到了社会上,根本不知道怎么做人,最终离开人间时,心中也是茫然一片,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应该思考一下。
佛陀见我们这些沉溺苦海的芸芸众生,迷茫愚痴、相当可怜,就慈悲地宣说了解脱法要,指明了趋入幸福的正道。诚如《大集经》所云:“佛度生死海,慈悲故说法。”对于如此深恩厚德,我们实在难以回报。
在这个世间上,老师和父母的恩德非常大,但真正去观察的话,老师只教了我们今生的知识,让我们到社会上怎么赚钱、怎么生活、怎么扬名;而父母教给我们的,则是如何成家立业、如何灭敌护亲……就像《入行论》中所说,让我们永远脱离痛苦的方法,唯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揭示了,除此之外,世间的智者、婆罗门、国王、大臣、仙人、天人,都不能讲得出来。因此,佛陀的恩德超越一切。
佛陀如今虽然已不住世了,但许多善知识仍在世间,我们若能找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得到一些出世间的真理,对一生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甚至有时候你遇到一两个人,送你一本佛经,介绍你认识一位大乘善知识,以此让你找到了人生的究竟目标,命运有了重大的改变,这些人也可以说是你的善知识。他们带给你的利益,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现在很多大学生非常迷茫,知识学了却用不上;即使用得上,在工作中也不会待人接物,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过去自己在家时,被家人围着团团转,当成小公主、小王子一样,要什么就有什么;在学校时,校园环境也很单纯,自己活得非常自在、潇洒。可是一到了社会上,以前的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好多事情都不会顺着自己了,此时心理脆弱的人,遇到一点挫折就很容易自杀。所以,如今的大学生,特别需要佛法的智慧,断除我执和自私自利。
当然,完全断除的话,对我们凡夫人来说不太现实,但至少也要掌握一些对治烦恼的窍诀。佛教的智慧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我们穷极一生也难以彻达,但最根本的几个道理,如《三主要道论》中讲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却不得不了解。这些就像打开宝藏大门的钥匙,可让我们尽情地享用里面的珍宝。
学了佛法之后,你会慢慢明白,自我的傲慢、自我的执著,是危害自他的根本因。印度论师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讲过:“自身过患多,他身功德广,知已当修习,爱他弃我执。”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过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没想过对社会承担责任、对父母报答恩德,感恩一切与自己结过善缘和恶缘的人……现在明白了这些以后,就要扭转自己的心态,常常以利他为重,如此你为人处世就会非常得体、取舍有度。纵然个别人暂时不理解,最终也会被你的责任感、你的利他心所打动。
要知道,世间上最需要的,就是利他心。而这种利他心,正是大乘佛教的究竟精髓。现在学校里的老师,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要用大乘佛教的利他理念,教导他们如何做人。有了这样的基础,这些学生将来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会赢得众人的尊重,自己的人生也会活得丰富多彩。
五、通过智悲的修法断除我执
关于怎样断除我执、生起利他心,在佛教中有许多方法。假如有人觉得自己的利他心足够了,平时做人也特别慈悲,没有必要学这些,那不妨以此来衡量一下自己。
在修心的过程中,首先要修“上师瑜伽”——当然,这个名词你们也许不懂,但希求真理时不要怕这些,应该勇敢一点。就像第一个敢于吃西红柿的人,通过大胆尝试,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有毒。同样,任何真理都有一些专用名词,依此可开启未知领域之门,假如对此一直避而不谈,这也不是智者的选择。
修完上师瑜伽后,我们开始通过呼吸修…
《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浙江大学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