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佛教的現代意義——浙江大學演講▪P2

  ..續本文上一頁簡單的。你看到一些病人、殘疾人,光是覺得他們很可憐,生起一種悲憫心,這不叫大悲心。真正的大悲心,是要把天下無邊的衆生,平等視如自己的母親。

  試想,假如你的母親年邁體衰、雙目失明、精神失常、疾病纏身,正處于非常危險的懸崖邊,馬上就有掉下去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做?稍有孝心的子女,肯定會什麼都不想,放下一切去救她。同樣,世間上的任何一個衆生,前世都當過我們母親,她們如今沒有智慧的雙目,沒有善知識的引導,無明愚癡、瘋狂顛倒,在輪回的懸崖邊,隨時都有墮入惡趣深淵的危險,如果我不去救,那誰去救呢?倘若看見任何一個衆生,都會想到這一點,這才說明你的大悲心已生起來了。

  所以,我們不要輕易認爲自己有了大悲心,或者完全具足了菩提心,其實這是相當困難的。如果你真的有了大悲心,那就有了成佛的種子。印度的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講過:大悲心對成就佛果來說,初、中、後都特別重要。首先,要有大悲心,才能引發菩提心的種子;中間行菩薩道時,要有大悲水的滋潤,菩提種子才不會枯萎,且日日增長;最後成就佛果時,要由大悲心示現報化身,才能讓衆生獲得真實受用。

  衆生要想成佛,必須要具足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因是大悲心。大家如果對大乘佛教有興趣,不妨在實際行動中修一下大悲心或菩提心。尤其是菩提心,在你心中哪怕生起來一刹那,這種功德也無量無邊,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當然,對一個不學佛的人來講,可能覺得有點玄,但即使你不相信,事實也的確如此。就像跟一個不懂珠寶的農夫講珊瑚、瑪瑙、鑽石,縱然他對此一竅不通,但這些珠寶的價值,也不會因爲他不信而大打折扣。

  若想生起這種菩提心,就要次第去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換、自輕他重。倘若經常串習這些大乘精要,並貫徹于實際行動中,那你的生活態度定有極大改善,無形中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甚至原本是一個無惡不作的人,也會因此而脫胎換骨,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有個人叫冼娜(Zina Rachevsky,1930-1973),她是前俄國太子的女兒,母親是美國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冼娜自幼在非常奢華的環境中成長,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在她的少年時代,已多次因吸毒、藏毒、酗酒、淫亂的男女關系而備受媒體關注。60年代,她還受過嬉皮士文化的影響。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著名的大德——梭巴仁波切及其上師耶喜喇嘛。可能是前世的因緣吧,她馬上對佛教生起信心,並皈依了叁寶,從大乘菩提心開始,系統完整地了解佛教。經過九個月的學習,冼娜慢慢地由狂妄縱欲、處處受人遷就的刁蠻公主,變爲一個開始爲衆生著想的人。

  隨後她受戒出家,在二十五個國家,爲上師建立了上百個佛教中心,引導成千上萬的西方人修行。據說她是格魯派第一位出家的洋人尼師。我以前去西方國家時,看到過很多關于她的介紹。

  四、大乘佛教對現代人類的意義

  所以,現在很多知識分子不接受佛教,只不過是不了解而已。不了解的原因有幾種:一是因爲語言的隔閡,大乘佛教從印度傳入漢地、藏地後,中間由于許許多多的原因,致使漢地很多人並沒有了解它的意義。

  還有一種是,現在不少人認爲的佛教,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佛教。所謂的佛教,說實在的,是一種教育。而在寺院裏燒香、拜佛、做功德,只是佛教的個別行爲,不能完全代表佛教。寺院修得金碧輝煌、富麗堂皇,這也不是佛教,而是佛教的一個建築。就像一所大學,校舍造得再壯觀,也不是大學的核心所在。大學的核心是什麼呢?就是它的教育理念。同樣,我們佛教也是如此,這在藏傳佛教中做得相當好,到目前爲止,有系統、有次第的聞思修傳統,仍是佛教的重中之重。

  如今漢地有不少人,皈依佛門多年,只是見到佛像就拜拜,一直在邊上打轉,這樣的話,你不懂佛教的真正教義,又怎麼稱得上是“佛教徒”呢?所以,漢傳佛教的很多寺院,最關鍵是要有講經說法;漢地許多大學的佛教研究中心,也一定要有佛教課程。

  其實在漢地,不管是佛教曆史、大小乘經論,都有足夠豐富的千經萬論,但遺憾的是,這些現在全部堆在藏經樓裏。有時候我看到漢地的藏經樓,心裏有種說不出的滋味:古往今來,那麼多譯師曆經千辛萬苦,翻譯了如是多的珍貴教典,現在這些卻無人問津,只是供奉在藏經樓中,整日與灰塵爲伍。要知道,這些佛典中有無數的竅訣,足以對治衆生的一切痛苦和煩惱,但你不去學習的話,就像幹渴的人守著水卻不願意喝一樣,這些再殊勝對自己也無濟于事。

  所以,不管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現在應該把這些拿出來,好好研究一番。佛教是無欺的真理,不可能被任何分別念所推翻。佛陀從涅槃到現在,已有2555年 了,這麼漫長的時間裏,它是最經得起觀察的一種學說。且不論佛陀親自傳講的諸多經典,就算是佛陀的隨學者,像龍猛菩薩、法稱論師、月稱論師、寂天菩薩、靜命論師,所傳下來的論典,義理也極爲甚深。很多人去研究的話,可能也會霧裏雲裏,很難一窺其堂奧。因此,佛教並不是有些人想得那樣簡單,大家若能對它稍有涉獵,得到的利益會不可言表。

  其實,人類追求的是什麼呢?就是幸福。但這種幸福不能只是眼前的,如果今天幸福、明天痛苦,或者今生幸福、來世痛苦,那就是一種鼠目寸光了。作爲修學大乘佛教的人,不但會考慮自己的長遠幸福,還會將這種幸福的範圍遍及所有衆生。關于此舉的意義,佛教有足夠的理論依據可以成立,並可通過辯論的方式,接受各種質疑。尤其在我們藏傳佛教,寺院裏曆來保留著辯論的傳統,依靠這種方式,會讓你對佛教的道理越辯越明,將自己深層的智慧挖掘出來,從而引生的見解非常純正,不會被任何邪見和懷疑所摧毀。

  當今時代,人們對很多事物的追求,已與初衷背道而馳。孔子在《論語》中提到過一個詞,叫“文質彬彬” ,意思就是說,人類後天的文化,要與先天的本質相協調。文化一旦脫離了道德本質而盲目發展,必會將人類引入歧途。各位應該也有這樣的感覺:自己呆在學校裏這麼多年,但到了社會上,根本不知道怎麼做人,最終離開人間時,心中也是茫然一片,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家應該思考一下。

  佛陀見我們這些沈溺苦海的芸芸衆生,迷茫愚癡、相當可憐,就慈悲地宣說了解脫法要,指明了趨入幸福的正道。誠如《大集經》所雲:“佛度生死海,慈悲故說法。”對于如此深恩厚德,我們實在難以回報。

  在這個世間上,老師和父母的恩德非常大,但真正去觀察的話,老師只教了我們今生的知識,讓我們到社會上怎麼賺錢、怎麼生活、怎麼揚名;而父母教給我們的,則是如何成家立業、如何滅敵護親……就像《入行論》中所說,讓我們永遠脫離痛苦的方法,唯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揭示了,除此之外,世間的智者、婆羅門、國王、大臣、仙人、天人,都不能講得出來。因此,佛陀的恩德超越一切。

  佛陀如今雖然已不住世了,但許多善知識仍在世間,我們若能找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識,得到一些出世間的真理,對一生也會有非常大的幫助。甚至有時候你遇到一兩個人,送你一本佛經,介紹你認識一位大乘善知識,以此讓你找到了人生的究竟目標,命運有了重大的改變,這些人也可以說是你的善知識。他們帶給你的利益,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

  現在很多大學生非常迷茫,知識學了卻用不上;即使用得上,在工作中也不會待人接物,不懂得如何處理人際關系。過去自己在家時,被家人圍著團團轉,當成小公主、小王子一樣,要什麼就有什麼;在學校時,校園環境也很單純,自己活得非常自在、潇灑。可是一到了社會上,以前的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好多事情都不會順著自己了,此時心理脆弱的人,遇到一點挫折就很容易自殺。所以,如今的大學生,特別需要佛法的智慧,斷除我執和自私自利。

  當然,完全斷除的話,對我們凡夫人來說不太現實,但至少也要掌握一些對治煩惱的竅訣。佛教的智慧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我們窮極一生也難以徹達,但最根本的幾個道理,如《叁主要道論》中講的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卻不得不了解。這些就像打開寶藏大門的鑰匙,可讓我們盡情地享用裏面的珍寶。

  學了佛法之後,你會慢慢明白,自我的傲慢、自我的執著,是危害自他的根本因。印度論師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也講過:“自身過患多,他身功德廣,知已當修習,愛他棄我執。”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我們過去處處以自我爲中心,沒想過對社會承擔責任、對父母報答恩德,感恩一切與自己結過善緣和惡緣的人……現在明白了這些以後,就要扭轉自己的心態,常常以利他爲重,如此你爲人處世就會非常得體、取舍有度。縱然個別人暫時不理解,最終也會被你的責任感、你的利他心所打動。

  要知道,世間上最需要的,就是利他心。而這種利他心,正是大乘佛教的究竟精髓。現在學校裏的老師,給學生灌輸專業知識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要用大乘佛教的利他理念,教導他們如何做人。有了這樣的基礎,這些學生將來無論處于什麼環境,都會贏得衆人的尊重,自己的人生也會活得豐富多彩。

  五、通過智悲的修法斷除我執

  關于怎樣斷除我執、生起利他心,在佛教中有許多方法。假如有人覺得自己的利他心足夠了,平時做人也特別慈悲,沒有必要學這些,那不妨以此來衡量一下自己。

  在修心的過程中,首先要修“上師瑜伽”——當然,這個名詞你們也許不懂,但希求真理時不要怕這些,應該勇敢一點。就像第一個敢于吃西紅柿的人,通過大膽嘗試,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有毒。同樣,任何真理都有一些專用名詞,依此可開啓未知領域之門,假如對此一直避而不談,這也不是智者的選擇。

  修完上師瑜伽後,我們開始通過呼吸修…

《大乘佛教的現代意義——浙江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