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他交換:呼氣時,觀想自己的快樂、幸福、健康、榮華富貴變成白氣,從鼻孔呼出,融入一切衆生;吸氣時,觀想衆生的痛苦、不幸、煩惱、疾病、魔障變成黑氣,從鼻孔吸入自己的身體,融入心間的“我”。
聽到這裏,有些人可能就害怕了:“這樣修,別人的傳染病、痛苦會不會傳給我啊?”這個時候,所謂的“我”很明顯就跳出來了。一直認爲自己修行不錯的人,通過這個實驗,也可以看看你們的“我”到底斷除了沒有。
以前,藏傳佛教的有些瑜伽士在修“斷法”時,認爲自己的“我”已經沒有了,于是故意到屍陀林中搞破壞,挖掘一些神山,或在非常嚴厲的對境前作種種損害。這些過分的行爲,引起了護法或非人的極度不悅,致使天空突然出現打雷、下冰雹等異常。見此情景,他們心驚肉跳:“哎呀,這次我肯定完蛋了!”這時候,他們的“我”就原形畢露了。
那麼,這樣觀修會不會真給自己帶來痛苦呢?不會的。這一點,佛陀在諸多經典中再叁地講過,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也提到過。就像世間上的一位老師,天天幫助別人的話,他會不會很痛苦呢?絕對不會,反而他會有種說不出的快樂,社會也會對他非常認可。
如此修持自他交換,需要一個過程。通過再叁的串習,當“我”的力量逐漸消失時,利他心的境界才會真正現前,這就是大乘佛教最精髓的東西。
除了這種修法,你還可以用智慧,觀察萬法的究竟實相。其實這個最簡單,比如你學了中觀的各種推理後,即可抉擇萬事萬物是無我的、空性的。這種境界不是口頭上說說,而要內心中生起牢不可破的定解。若能如此,你會深深感受到佛陀的偉大,追隨佛陀的後代大德們,其智慧不是現在很多院士、教授、博導所能相比的。自己會有一種不同的感覺,這是用智慧抉擇空性後得到的。
在慈悲方面,佛陀平等慈愛一切衆生,2500多年前就有這樣的精神,真的非常稀有。尤其是釋迦牟尼佛出生于王族,貴爲淨飯王的太子,當時在種姓製度森嚴的印度,不同種姓之間差別很懸殊,但佛陀並沒有因爲自己是太子,就歧視別人,反而還以非常普通的身份,爲一些病人、低賤的人服務。
相比之下,如今21世紀,人類關于平等、關愛、和平的理念,還沒有達到佛陀所講的萬分之一。這一點不是我自吹自擂,你們可以用自己的智慧、用探索的眼光,去翻開《毗奈耶經》、《長阿含經》,看看那時候的佛教思想成熟到什麼程度。現在許多人都認爲,古代的思想過于陳舊、落後。在物質上可能確實如此,當時很難與今時今日相提並論;但在思想上,尤其是佛教的慈悲和智慧,卻遠遠把現代人甩在了後面。關于這些問題,你們如果深入領會佛教的奧義,相信一定會贊成我的說法。
總而言之,佛陀所傳講的妙法,不管是智慧方面還是大悲方面,都可以滌蕩我們煩惱的灼熱,遣除我們的一切痛苦。《付法藏因緣傳》也說:“法爲清涼,除煩惱熱。”對這樣的佛法若能經常聽聞、全面了解,就會如《正法念處經》所言:“以聞智慧故,燒諸煩惱樹。”依靠佛法的智慧火焰,可以燒盡無邊的煩惱密林。
六、大學生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現在世間上很多人,整天追求名聞利養,被貪嗔癡所纏縛,爲了虛幻不實的目標,日日夜夜奔波忙碌。其實一個人今生擁有的名利再多,百年後也會舍棄一切而往赴黃泉。當你離開這個世間時,是不是“人死如燈滅”呢?絕對不是,對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然而,“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很多人對佛陀揭示的解脫道,怎麼樣都不願意修,他們不信因果、不信輪回,以此錯誤的人生觀,給自己、給社會帶來了災難性的破壞。
如今不少人覺得人生只是幾十年,玩一玩就可以,這種想法特別低劣,跟畜生沒有多大差別。薩迦班智達在格言中曾說,人若一心一意尋求今生的利益,從來也不希求解脫,那就跟畜生一模一樣了——這不是我講的,是幾百年前的智者說的,他這樣說並不是胡言亂語,有智慧的人應仔細思維。
很多人因爲環境、教育的影響,一輩子只追求眼前利益。尤其是一些大學生,上了大學以後,智慧沒有越來越大,傲慢卻越來越大了。在大學裏,各種亂七八糟的知識都學會了,對社會、家庭、個人有利的學問,卻忘得一幹二淨。這樣一來,沒有良好的人格爲基礎,他們離開學校後,做很多事情都不順利,與人相處也格格不入,于是天天抱怨社會不公、單位不好,從來沒有一顆感恩的心——這就是不少大學生的現狀,相信大家也有目共睹。
因此,湯因比博士說:“21世紀能挽救人類的,就是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中忘我利他的精神,對當前來講不可缺少。如果沒有它,每個人都爲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甚至傷害父母、老師也無所謂,那這個世間會變成什麼樣?可想而知。
現在有些大學生,一畢業就把老師的恩德抛之腦後,完全忘了他們對自己的付出。最近我跟浙江大學的很多教授交談時,發現有些人名副其實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二叁十年來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爲學生的未來勞心費神,這種付出既神聖又偉大,是世間上最有意義的。可如今很多忘恩負義的大學生,離開學校以後,見到老師連個招呼都不打,從來也沒有想一下,自己的知識有多少來自于老師?
作爲一個人,理應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我本人而言,對出世間上師們的法恩無比感恩;對世間的小學老師、中學老師,也常念念不忘。每次想到自己如今有點滴智慧、點滴學識,都是他們的汗水、青春、健康換來的,就覺得老師恩深似海。不僅僅心裏這樣想,實際行動中也盡量地知恩、報恩,我始終都有這個原則。而現在很多大學生,考上大學就忘了老師的心血,這種人即使以後步入社會,恐怕前途也不一定光明。
所以,大乘佛教的教義,對現代社會來講非常需要。這不是我誇誇其談,而是自己確實從中得到了受用。爲了讓更多人了解大乘佛教,這幾年我也一直依靠現代科技手段,弘揚《入菩薩行論》等大乘經論。漢地和藏地許多人通過學習,有了極大的改變,前後可以說判若兩人。甚至有些人前世因緣成熟,很快能找到自己的歸宿。
就像“叁車和尚”窺基大師,據曆史記載,當年唐玄奘去印度取經的途中,路過一深山老林,見到一茅屋紫氣缭繞,知道裏面定有異人。他進去一看,有位老僧在入定,頭上、身上都長滿了野草。玄奘伸手摸了摸他胸口,尚有微溫,便用引磬使他出了定。
一問之下,才知道老僧在此入定,已千年有余,目的是等釋迦牟尼佛來度他。玄奘告訴他:“釋迦牟尼佛已涅槃了。”老僧說:“那就等彌勒佛出世吧,我跟他去弘法。”玄奘想了想說:“彌勒佛出世還須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恐怕你又會錯過時機。這樣吧,不如你現在轉世投胎,等我從印度取經歸來,我們一起弘法利生,如何?”老僧點頭說:“這樣也好。”當下便按照玄奘的指點,去皇宮投胎做皇太子。結果他投錯了地方,投到了當朝大臣尉遲恭的家中。
十九年後,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不忘前約去找他,勸他出家。此時他已習慣了紙醉金迷的生活,堅決不肯。後來皇帝下旨:不出家就賜死!他沒辦法,只好同意,但提出條件,必須隨行叁個馬車:一車金銀財寶,一車美酒,一車美女。玄奘點頭默許。
他勉勉強強來到寺院門口,一聲洪亮的鍾聲傳來,蓦然驚醒了他沈睡的記憶。他當即淚流滿面,把叁車都打發回去了,從此虔心皈依佛門,發奮修行,成爲玄奘的座下大弟子,法號窺基,後來終成一代高僧。
可見,有前世因緣的人,善知識在旁邊稍微提點一下,善根馬上就會複蘇。現在有些人到了寺院,聽到佛法或看到佛像,不知不覺就流出眼淚,這也是前世的宿緣成熟。當然,我並不是要求你們所有人都出家,只是希望大家能正確認識大乘佛教。
法國有個人叫馬蒂厄(Matthieu Ricard,1946-),他出家後與身爲哲學家的父親有過一番對話,後編成了一本書叫《僧侶與哲學家》,又名《和尚與哲學家——佛教與西方思想的對話》。書中就講了,作爲知識分子,應該怎麼樣面對世間?學習佛法的種性蘇醒之後,又該怎麼樣面對生活?這些方方面面的道理,大家最好能了解一下。
結 文
總之,今天在座各位,應當有廣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聽說浙江大學的校標是“求是鷹”,表現的是一種騰飛的個性。現代著名藝術家、弘一大師的弟子豐子恺,也曾任教于浙江大學。崇尚佛教的蘇東坡還當過西湖太守,與杭州結下了不解之緣。所以,這裏可謂“地靈人傑”,與佛教自古以來就有殊勝因緣。
據說浙江大學沒有真正的門,從各個地方都可以進來,如此開放才會有發展,這也是人類未來的大勢所趨。其實,不管什麼樣的學說思想,只要對人類有利益,都值得弘揚、值得提倡;而對身心無益的學問,千萬不要去接觸,這樣才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安定。
最後,我想留給大家一句話:美麗的杭州西湖,孕育了百年輝煌的浙江大學,以及千年古刹的靈隱寺。這兩處有來自五湖四海的知識分子與善男信女,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每個人若能都有一顆包容心、利他心,相信會給我們的世界增添一分美好,給西湖帶來一分甯靜與祥和!
《大乘佛教的現代意義——浙江大學演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