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浙江大学演讲▪P3

  ..续本文上一页自他交换: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快乐、幸福、健康、荣华富贵变成白气,从鼻孔呼出,融入一切众生;吸气时,观想众生的痛苦、不幸、烦恼、疾病、魔障变成黑气,从鼻孔吸入自己的身体,融入心间的“我”。

  听到这里,有些人可能就害怕了:“这样修,别人的传染病、痛苦会不会传给我啊?”这个时候,所谓的“我”很明显就跳出来了。一直认为自己修行不错的人,通过这个实验,也可以看看你们的“我”到底断除了没有。

  以前,藏传佛教的有些瑜伽士在修“断法”时,认为自己的“我”已经没有了,于是故意到尸陀林中搞破坏,挖掘一些神山,或在非常严厉的对境前作种种损害。这些过分的行为,引起了护法或非人的极度不悦,致使天空突然出现打雷、下冰雹等异常。见此情景,他们心惊肉跳:“哎呀,这次我肯定完蛋了!”这时候,他们的“我”就原形毕露了。

  那么,这样观修会不会真给自己带来痛苦呢?不会的。这一点,佛陀在诸多经典中再三地讲过,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也提到过。就像世间上的一位老师,天天帮助别人的话,他会不会很痛苦呢?绝对不会,反而他会有种说不出的快乐,社会也会对他非常认可。

  如此修持自他交换,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再三的串习,当“我”的力量逐渐消失时,利他心的境界才会真正现前,这就是大乘佛教最精髓的东西。

  除了这种修法,你还可以用智慧,观察万法的究竟实相。其实这个最简单,比如你学了中观的各种推理后,即可抉择万事万物是无我的、空性的。这种境界不是口头上说说,而要内心中生起牢不可破的定解。若能如此,你会深深感受到佛陀的伟大,追随佛陀的后代大德们,其智慧不是现在很多院士、教授、博导所能相比的。自己会有一种不同的感觉,这是用智慧抉择空性后得到的。

  在慈悲方面,佛陀平等慈爱一切众生,2500多年前就有这样的精神,真的非常稀有。尤其是释迦牟尼佛出生于王族,贵为净饭王的太子,当时在种姓制度森严的印度,不同种姓之间差别很悬殊,但佛陀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太子,就歧视别人,反而还以非常普通的身份,为一些病人、低贱的人服务。

  相比之下,如今21世纪,人类关于平等、关爱、和平的理念,还没有达到佛陀所讲的万分之一。这一点不是我自吹自擂,你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用探索的眼光,去翻开《毗奈耶经》、《长阿含经》,看看那时候的佛教思想成熟到什么程度。现在许多人都认为,古代的思想过于陈旧、落后。在物质上可能确实如此,当时很难与今时今日相提并论;但在思想上,尤其是佛教的慈悲和智慧,却远远把现代人甩在了后面。关于这些问题,你们如果深入领会佛教的奥义,相信一定会赞成我的说法。

  总而言之,佛陀所传讲的妙法,不管是智慧方面还是大悲方面,都可以涤荡我们烦恼的灼热,遣除我们的一切痛苦。《付法藏因缘传》也说:“法为清凉,除烦恼热。”对这样的佛法若能经常听闻、全面了解,就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以闻智慧故,烧诸烦恼树。”依靠佛法的智慧火焰,可以烧尽无边的烦恼密林。

  六、大学生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现在世间上很多人,整天追求名闻利养,被贪嗔痴所缠缚,为了虚幻不实的目标,日日夜夜奔波忙碌。其实一个人今生拥有的名利再多,百年后也会舍弃一切而往赴黄泉。当你离开这个世间时,是不是“人死如灯灭”呢?绝对不是,对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然而,“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很多人对佛陀揭示的解脱道,怎么样都不愿意修,他们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以此错误的人生观,给自己、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

  如今不少人觉得人生只是几十年,玩一玩就可以,这种想法特别低劣,跟畜生没有多大差别。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曾说,人若一心一意寻求今生的利益,从来也不希求解脱,那就跟畜生一模一样了——这不是我讲的,是几百年前的智者说的,他这样说并不是胡言乱语,有智慧的人应仔细思维。

  很多人因为环境、教育的影响,一辈子只追求眼前利益。尤其是一些大学生,上了大学以后,智慧没有越来越大,傲慢却越来越大了。在大学里,各种乱七八糟的知识都学会了,对社会、家庭、个人有利的学问,却忘得一干二净。这样一来,没有良好的人格为基础,他们离开学校后,做很多事情都不顺利,与人相处也格格不入,于是天天抱怨社会不公、单位不好,从来没有一颗感恩的心——这就是不少大学生的现状,相信大家也有目共睹。

  因此,汤因比博士说:“21世纪能挽救人类的,就是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中忘我利他的精神,对当前来讲不可缺少。如果没有它,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伤害父母、老师也无所谓,那这个世间会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现在有些大学生,一毕业就把老师的恩德抛之脑后,完全忘了他们对自己的付出。最近我跟浙江大学的很多教授交谈时,发现有些人名副其实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二三十年来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学生的未来劳心费神,这种付出既神圣又伟大,是世间上最有意义的。可如今很多忘恩负义的大学生,离开学校以后,见到老师连个招呼都不打,从来也没有想一下,自己的知识有多少来自于老师?

  作为一个人,理应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本人而言,对出世间上师们的法恩无比感恩;对世间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也常念念不忘。每次想到自己如今有点滴智慧、点滴学识,都是他们的汗水、青春、健康换来的,就觉得老师恩深似海。不仅仅心里这样想,实际行动中也尽量地知恩、报恩,我始终都有这个原则。而现在很多大学生,考上大学就忘了老师的心血,这种人即使以后步入社会,恐怕前途也不一定光明。

  所以,大乘佛教的教义,对现代社会来讲非常需要。这不是我夸夸其谈,而是自己确实从中得到了受用。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大乘佛教,这几年我也一直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弘扬《入菩萨行论》等大乘经论。汉地和藏地许多人通过学习,有了极大的改变,前后可以说判若两人。甚至有些人前世因缘成熟,很快能找到自己的归宿。

  就像“三车和尚”窥基大师,据历史记载,当年唐玄奘去印度取经的途中,路过一深山老林,见到一茅屋紫气缭绕,知道里面定有异人。他进去一看,有位老僧在入定,头上、身上都长满了野草。玄奘伸手摸了摸他胸口,尚有微温,便用引磬使他出了定。

  一问之下,才知道老僧在此入定,已千年有余,目的是等释迦牟尼佛来度他。玄奘告诉他:“释迦牟尼佛已涅槃了。”老僧说:“那就等弥勒佛出世吧,我跟他去弘法。”玄奘想了想说:“弥勒佛出世还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恐怕你又会错过时机。这样吧,不如你现在转世投胎,等我从印度取经归来,我们一起弘法利生,如何?”老僧点头说:“这样也好。”当下便按照玄奘的指点,去皇宫投胎做皇太子。结果他投错了地方,投到了当朝大臣尉迟恭的家中。

  十九年后,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不忘前约去找他,劝他出家。此时他已习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坚决不肯。后来皇帝下旨:不出家就赐死!他没办法,只好同意,但提出条件,必须随行三个马车:一车金银财宝,一车美酒,一车美女。玄奘点头默许。

  他勉勉强强来到寺院门口,一声洪亮的钟声传来,蓦然惊醒了他沉睡的记忆。他当即泪流满面,把三车都打发回去了,从此虔心皈依佛门,发奋修行,成为玄奘的座下大弟子,法号窥基,后来终成一代高僧。

  可见,有前世因缘的人,善知识在旁边稍微提点一下,善根马上就会复苏。现在有些人到了寺院,听到佛法或看到佛像,不知不觉就流出眼泪,这也是前世的宿缘成熟。当然,我并不是要求你们所有人都出家,只是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大乘佛教。

  法国有个人叫马蒂厄(Matthieu Ricard,1946-),他出家后与身为哲学家的父亲有过一番对话,后编成了一本书叫《僧侣与哲学家》,又名《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书中就讲了,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怎么样面对世间?学习佛法的种性苏醒之后,又该怎么样面对生活?这些方方面面的道理,大家最好能了解一下。

  结 文

  总之,今天在座各位,应当有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听说浙江大学的校标是“求是鹰”,表现的是一种腾飞的个性。现代著名艺术家、弘一大师的弟子丰子恺,也曾任教于浙江大学。崇尚佛教的苏东坡还当过西湖太守,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这里可谓“地灵人杰”,与佛教自古以来就有殊胜因缘。

  据说浙江大学没有真正的门,从各个地方都可以进来,如此开放才会有发展,这也是人类未来的大势所趋。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学说思想,只要对人类有利益,都值得弘扬、值得提倡;而对身心无益的学问,千万不要去接触,这样才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安定。

  最后,我想留给大家一句话:美丽的杭州西湖,孕育了百年辉煌的浙江大学,以及千年古刹的灵隐寺。这两处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分子与善男信女,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每个人若能都有一颗包容心、利他心,相信会给我们的世界增添一分美好,给西湖带来一分宁静与祥和!

  

《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浙江大学演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