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的現代意義——浙江大學演講
『 2011年6月8日晚上 』
劉雲教授致辭:
浙江大學“成長論壇”第四次講座現在開始!
浙江大學,是一個綴滿了光榮和驕傲的品牌。在這個品牌中,凝聚著百年浙大人、百年求是學子的心血,也凝聚著百年浙大人的胸懷。浙大的校歌說海納百川,所以,我們“成長論壇”以開放的心態、以宏廣的遠大理想,舉辦了一次又一次的人文講座。
今天,非常有幸請到了索達吉堪布,這位在我們每個人心中像太陽一樣的法師。現在迎請索達吉堪布入場——
(一片熱烈的掌聲,場內頓時響起《上師頌》的音樂:
捧一條潔白的哈達,獻上我的敬仰;唱一曲嗡嘛呢貝美吽,送上我的贊揚。
無論多好的詞語,表達不出我對您的感激,您讓我認清了人生,把回家的路途指明。
感恩您啊,上師!您是離我最近的佛祖,是我靈魂的再生父母,您指引我走出輪回苦。
感恩您啊,上師!我願生生世世追隨您,和衆生一起走過解脫的海洋。)
下面,有請浙江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家成教授,介紹索達吉堪布——
張家成教授:非常榮幸由我來介紹堪布!索達吉堪布,是喇榮五明佛學院漢僧部的主管堪布。“堪布”這個詞,我們漢族人不是很熟悉,我簡單地說一下:“堪布”是一種稱號,藏傳佛教中深通經論的喇嘛,而且擔任寺院或佛學院的住持者,都可以稱爲堪布。一般來說,擔任“堪布”需要非常好的學識和德行。
索達吉堪布,在國內外知名度都非常高,他不僅精通顯密經論,而且用漢語撰著的書籍就有上百部,文字加起來有上千萬之巨。堪布曾隨晉美彭措法王遠赴歐美、東南亞等多國弘法,如今還通過現代的網絡技術,廣傳大乘精髓,爲芸芸衆生普降法雨。
在講經說法之余,堪布2007年發起“啓動愛心”的倡議,號召佛教徒不但要保護動物,也應該關愛周圍的弱勢群體。並以身作則,不遺余力地行持慈善事業,多次出席慈善方面的大型會議。
近些年來,堪布還應邀前往北大、清華、複旦、南大等高校演講,與師生們作了深入廣泛的交流,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我的介紹就到這裏,謝謝!
劉雲教授:接下來,讓我們以無比崇敬的心情,以熱烈的掌聲歡迎索達吉堪布仁波切給我們開示——
我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僧人,來自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地雪域高原。很早以前,就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當時我覺得很神奇,也很向往。後來,我來過杭州幾次。尤其是這次到了浙江大學,看到它偎依在西湖旁邊,讓人舒心悅意,覺得在這裏不管工作還是學習,確實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福氣。
不過,當你擁有這樣的福報時,應該想到身邊、甚至偏遠地方沒有書讀的孩子。這幾年來,我去了一些硬件和軟件設施相當高檔的國家一流大學,跟那裏的知識分子、教授、大學生作過方方面面的交流;同時,也去了一些藏地和漢地非常偏僻的學校,那裏的校舍破敗不堪,教學質量也相當差,讓人看了非常難過。
前不久,我就去了一所小學,當時正值藏地挖蟲草期間,大多數學生都跑到山上挖蟲草了,學校裏只剩下七八個小學生,嘻嘻哈哈地在教室裏玩。老師也有七八個,都在一個老師的家裏打麻將、喝酒。看到這種狀況,我覺得特別心痛……所以,在座的同學們,通過對比自他的不同環境,在你們快樂學習的同時,也應對其他的可憐孩子心生悲憫。
一、什麼是大乘佛教
今天我們在這裏交流的內容,是“智悲不二•大乘佛教的現代意義”。也許有人不知道什麼是大乘佛教,那麼首先,我就簡單解釋一下它的概念。
大乘與小乘之間,實際上有很多方面的差別,但最根本的是什麼呢?就是大乘提倡無條件地幫助一切衆生,而小乘只希求自我解脫。印度著名的佛學家阿底峽論師,曾言:“內道與外道以皈依別,大乘與小乘以發心別。”也就是說,大乘與小乘的根本差別,在于有沒有菩提心。有菩提心的就是大乘;沒有菩提心的則非大乘。這個最關鍵的問題,各位一定要掌握。
記得在七八十年代,不管漢地還是藏地,人們經常口口聲聲說“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這個口號,其實只強調了利益人類。若將此範圍擴展至一切衆生,變成“全心全意爲衆生服務”,那麼,大乘的教義僅此而已。
如今知識界的很多人,對佛教的教義不熟悉,有些懷疑,有些生偏見、邪見,有些甚至大肆毀謗。當然,宗教信仰曆來崇尚自由,佛陀在世的時候,也不要求所有人都信佛教,所以,我不會強迫任何人皈依佛門,甚至出家。但在這裏,我要很明確地告訴大家:學佛並不是消極避世,佛教也不是一種教條主義,它揭示的完全是真理。
人類發展到現在21世紀,應該追求的是什麼呢?就是真理。這樣的真理,在佛教中展示得淋漓盡致,它猶如真金不怕火煉般,經得起曆史的考驗,也能經得起任何邏輯的推敲。作爲一個佛教徒,我特別希望把這樣的佛教教義,跟很多知識分子共同分享。你們作爲高等學校的師生,進行文化傳播、學術交流,本身也必不可少。所以,今天我們在一起探討,真的非常有意義!
大乘佛教的教義,簡單來說可歸納爲一句話,就是《華嚴經》所講的:“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現在社會各階層的人,如果有這樣的崇高精神,社會和諧、國家穩定、人類和平則指日可待。相反,假如每個人只想著自己,拼命追求自己的地位、錢財、權勢,而從不關心整個社會、不關心其他衆生,那麼,人類的衰敗、乃至滅亡,也就爲期不遠了。
二、了解大乘佛教有何必要
我本人而言,多年來一直對佛教潛心研究、認真思考,越觀察、越探索,對它的真理越深信不疑。這種信心難以用語言來表達,今天在這裏,我很想跟大家分享,希望你們每個人用智慧進行分析,看佛陀在2500多年前到底說了什麼?這些曆經風風雨雨,爲何沒有被任何世間學說所推翻,反而在人類曆史上一直閃閃發光?
作爲一名佛教徒,這樣說並不是在“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而是站在非常公正、客觀的立場上所得出的結論。我自己曾用了大量時間,翻閱古今中外許多具有價值的書籍,接觸過對人類有貢獻的科學家、文學家,也與不少教授、老師、知識分子探討過。在此過程中,我確實深深體會到:佛教的思想、尤其是大乘的利他理念,在當今時代不可缺少。
佛陀早在兩千多年前開示的真理,即便是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也仍然沒有落伍、過時,甚至有些境界,人類至今也望塵莫及。像美國的物理學家卡普拉(Frijof Capra,1939-),在《物理學之道》中就感歎說:“雖然人類的知識有了莫大的增強,但是兩千年來並沒有變得聰明多少。”他還說:“古老的佛教典籍《華嚴經》中所述,與近代物理學的模型和理論之間,有著最爲驚人的相似之處。”從這些話中都可以看出,佛教的理念不但科學,而且超前。
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涅槃于公元前543年,他在世時所宣說的和平觀、平等觀、心靈奧秘,是後來不同時代的人們一直探尋、追求的。這一點,有智慧的人只要翻開大乘經典,翻開人類曆史,進行對比就會一目了然。
所以,我很希望高等學校的師生們,有興趣的話,就算自己不信佛教,也可以從學術文化的層面了解它。在這個過程中,佛教絕對會給你帶來前所未有的利益,甚至依靠個別經論、個別法師的教言,可令你的人生從此得以改變。
現在很多學生在校園裏,只知道掌握一些知識,到了社會上面對各種壓力時,常常束手無策、極其脆弱,我就遇到過不少這樣的人。因此,你們在大學階段,最好是利用一些空余時間,了解一下這方面的道理。畢竟大學是人生的轉折點,畢業後你們就要邁入社會,面臨複雜的人際交往了,所以提前一定要有心理准備。
說實在的,如今很多知識分子,確實應該學一學佛教,尤其是大乘的無私理念。佛陀在很多經典中也講了,人一定要有利他心、大悲心,不然,許多行爲建立在維護自我的基礎上,最終只能害人害己,根本得不到什麼利益。
《十住毗婆沙論》中就講過四種人:自利者、利他者、共利者、不共利者。其中的共利者,即以慈悲心去饒益他衆,從而間接圓滿自利,這才是真正的上等人。不僅佛教中這樣贊歎,世間上的以善心助人爲樂,或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是被人們爭相傳頌的美德。
可是現在,大多數人身上已經找不到這種“痕迹”了。他們盲目地追尋錢財、地位,滿口大談成功、發展,事業上雖然略有起色,但一直擺脫不了煩惱、痛苦。其實佛教中無常、無我的道理,正是對治這些煩惱的無上妙藥。《華嚴經》中也說:“譬如伽陀藥,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滅諸煩惱患。”可見,佛法猶如能解百毒的伽陀藥,可以滅除我們貪嗔癡等各種煩惱,及輪回中生老病死等一切過患。
如果不懂佛法,一個人再有錢、有地位、有才華,到了死亡關頭,這一切也派不上用場。且不說別的,看看我們身邊的人臨終時,有多少榮華富貴可以帶走,就不難明白這個道理。然而,許多人真的非常顛倒,用短暫的人生幾十年,殚精竭慮地去追求這些,結果越執著越痛苦,越執著越得不到,這又是何苦呢?其實,這些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沒有都可以,自己應以利他之心度日,這樣才會快樂、自在,做什麼事情也會很圓滿。
叁、大乘境界要在心中生起
大慈大悲的佛陀,給我們留下的這些教言,有時候去深入了解,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然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配以一些簡單的大乘修法,自己的心態就會有很快的轉變。
大乘境界若想在心中生起,《修心七要》等中有許多殊勝竅訣,但不管是哪一種,都要求我們先有大悲心。也許有人認爲:“大悲心很容易,我應該已經具足了。”但實際上,生起大悲心並不是那麼…
《大乘佛教的現代意義——浙江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