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是不明白,有些是懷疑,有些被邪見所蔽。因此,關于這個問題,大家需要進一步去探索。
(九) 主持人問:我又想再問一個問題: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中,很注重依止上師。但現在傳媒很發達,我們不了解佛教的人,常會聽到對某些出家人的非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來分辨,怎麼才能找到自己的上師?
答:不論現在傳媒是否發達,選擇上師都要事先觀察,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宗喀巴大師在《事師五十頌釋》中也講了,觀察上師要6到12年的時間。
但現在很多人聽說來了個上師,在對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匆匆忙忙去依止,這樣的行爲特別草率。不要說依止出世間的善知識,就算選擇一位世間的老師,也要提前了解他的人格、學問。不然,你在街上隨便碰到個自稱爲老師的人,就馬上跟著他學習,這可能有一點危險性。
要知道,不觀察上師就胡亂依止,這是你自己的過失,畢竟有些上師是善知識,有些卻不一定是,只是冒充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大家應當頭腦清醒、細心觀察。
當然,有些假冒善知識的人招搖撞騙,這是他個人的問題,並不是藏傳佛教的過失。藏傳佛教中一再強調,選擇上師必須好好觀察。可如今很多人卻非常盲目,既然你的依止方法不對,那麼後果就應該自負。
(十) 問:我是浙大醫學院的學生。我有時候修禅定,可以把心暫時安住下來,但碰到外面紛繁複雜的世界,心馬上又散亂了。請問,怎樣才能把心一直保持在恒定的狀態中呢?
答:我們在修禅定時,以前若沒有經過長期串習,心就很容易隨外境散亂。只有修行的時間越來越長、次數越來越多,心的力量足夠強了,這種禅定境界才會比較穩固。所以,藏傳佛教中經常強調,修禅定一定要長時間。
而且,剛開始必須依止寂靜的環境,否則,五光十色的外境一旦出現,凡夫人的心就會被吸引,並隨之而散亂。若能在寂靜的環境中一直修行,時間長了以後,即使你身處人群中、忙于工作時,心仍可保持如如不動。這一點,從很多高僧大德的傳記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問:我們在家居士應該怎樣吃素?這是一個比較實際的問題。
答:漢傳佛教自梁武帝以來,出家人就有特別好的吃素傳統,包括一些在家居士,也有吃素的習慣。而斯裏蘭卡、緬甸等南傳佛教國家,並沒有特別強調吃素。我們藏傳佛教,以前在這方面沒有條件重視,但現在也非常提倡吃素。因爲按照《梵網經》、《楞嚴經》、《涅槃經》等大乘經典的觀點,佛教徒最好是吃素。倘若你實在做不到,在吃肉的過程中,也應該多念一些忏悔咒。
當然,佛教並沒有千篇一律要求所有人都吃素。其實,佛教的思想非常包容,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情況,能做到多少就多少,不強迫你非做到什麼程度,做不到的話,因果就會懲罰你,你會如何不吉祥,沒有這樣的。行持善法應當量力而爲,這一點大家要記住!
(十一) 問:我不是大學生,是個多年的遊子。通過剛才聽課和過去看您的很多書,我覺得您很殊勝,對您具足很大的信心。佛教徒的標准,是以皈依來衡量的,今天的因緣這麼難得,我想在您前面忏悔生生世世的業障,同時想請您給我們皈依。
答:在座的很多學生,可能不知道什麼叫忏悔。忏悔,就是通過一些方法,消除我們無始以來的罪業。尤其你今生中可能殺了不少生,不管你信不信佛,這種業都一定要忏悔。信了佛以後,你會明白爲何要忏悔;即使不信佛,念“嗡班紮爾薩埵吽”忏悔也很簡單。
我們佛學院正在開這個法會,今天下午灌頂,明天正式開始,八天中每個人念四十萬遍“嗡班紮爾薩埵吽”。有些人一聽,可能嚇壞了:“啊,四十萬遍!”不過,我這裏不要求你們念這麼多,念四遍就可以。或者,就算僅僅念一遍,這也有很大的功德。要知道,我們往昔造了許多惡業,如果業力特別深重,今生的事業就會有障礙,做什麼事都不成功。所以,經常念此咒忏悔相當重要!
至于皈依的話,完全是靠自願,你想皈依也可以,不想皈依也沒什麼,因爲皈依不是一種強迫。
想皈依的人要明白,不是皈依我,我不能成爲皈依的對境,而應當皈依佛、法、僧叁寶,這有很大的功德和利益。然後,我給你們念一些皈依偈,你們心裏觀想“我皈依了”,發一個決心就可以。不願意皈依的話,也不用捂耳朵,不要緊的,你聽了不會有害處。
【堪布用藏語給大家皈依……】
可以!我本來也想給你們種個善根,但是不好意思說。(衆笑)
(十二) 問:今天晚上聆聽堪布的教誨,受益匪淺,感謝浙江大學給我們這個機會!我是浙江大學的校友,曾經是九四級的學生,以前是醫生,現在是律師。在叁十幾年的人生過程中,我有一些感悟:衆生是平等的,但也有差異。衆生高高低低的地位,實際上是由前世、包括今生的修行所決定的。這種想法對不對呢?
答:對。世間上的所有衆生,正如你剛才所說,由于前世積累的福報不同,今生的相貌、財富、權力、地位、心態等都會有差別。這一點,佛陀在許多經中也講得很清楚,尤其是學過《百業經》的人,越學越會覺得業力不可思議。
佛陀在了義經典中,雖然講過“衆生皆具如來德相”,從這個層面來講,每個衆生都是平等的。但因爲他們各自造的善惡業不同,即生中也有這樣的差距。
問:佛陀可以完全利他,像堪布您也可以做到這樣;但作爲芸芸衆生則很困難,他們往往會先利己,利己之余再利他。我個人認爲:從社會學來講,人人若都利他,那社會進步的動力可能就沒有了。當然,如果人人都是自利,也是不可想象的一種狀態。不知道這種想法是否正確?
答:社會上人人都利他的話,那就沒人打官司了。開玩笑!
作爲凡夫人,確實利己的成分比較多,但我們也不要求每個人現在都變成菩薩,變成舍己利他者。不過,大家至少應當明白,人類最高的思想境界,就是利他。
現在這個社會上,許多人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完全是以利己爲中心,這樣的社會肯定不會安定,出世間的成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講,佛教中提倡的利他精神,是最崇高、最無上的。
(十叁) 問:我是從事銷售工作的。前不久聽說馬雲跟李連傑辦了一個太極禅文化公司,馬雲說太極可融合釋道儒叁家的思想精髓。成立這個太極禅,人們衆說紛纭:有人覺得挺好,可讓廣大民衆都來參與這個運動;有人覺得馬雲是事業做到了頂峰,現在想在思想界也獨占鳌頭。上師能不能對他們的行爲作一個點評?
答:我在讀書的時候,很喜歡太極拳,還專門弄了一個大沙袋,晚上在老師看不見的地方,跟一群同學拼命練。當時,是太極拳比較流行的時期。後來我了解到太極體現了人天合一,從理論上看,有其甚深的意義。不過在這方面,我也沒有很深的研究。
其實每個宗教都有不同的竅訣,真正去行持的話,不管對社會、對自己的身體都會有利。只不過有些人沒有完全領悟其精髓,而是以分別念進行揣測、編造,這樣的話,有些教義就無法保持原汁原味了。
所以,我覺得若按照真正的理念或動作去推行,這應該很好。但具體怎麼樣,則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分析。
(十四) 問:堪布您好,說實話我就是想皈依,已經猶豫好幾年了,來之前也想過這事,但沒想到今天這麼順利就皈依了。我想詢問一下,以後怎麼跟上師保持聯系?還有,請上師賜個法名行嗎?
答:賜法名的話,一個一個取可能有點困難。其實在灌頂或受大戒時,所有人都可以取一個法名,因此,我就給願意皈依的人,共同取一個法名:圓利。今天我們講的,本來就是大乘佛教,“利”益他人。我本人也覺得,哪怕能讓一個人得到一點點“利”益,自己也願意付出、努力。
至于以後怎麼聯系,我現在開了個微博 ,你們可以去看看。我剛發了一張“龍井茶田”的照片,很多人馬上就猜到我來杭州了。(衆笑)
(十五) 問:今天得到您的開示,非常感激也非常激動!您今天跟我們講了,人要懷慈悲心,要放下我執,要利他。關于利他的問題,我個人慧根比較淺,不知道是應該無時無刻都去利他,還是在利他和利己之間找到一種平衡,盡量地去利他?
因爲我是個普通的凡人,在工作中、生活中,肯定會跟旁邊的人發生利益上的矛盾。而且,假如我要做一筆小生意,如果完全利他,那就不賺錢了,但人都有私心,我賺的錢也不會用很多,可以去幫助需要的人。所以,應該怎樣去真正利他呢?我覺得很困惑。
答:在佛教中,並不排斥爲了自己的生計做一些事情,但在這個過程中,最好能過清淨的生活。
利他的程度,對每個人也沒有特定的要求,大家可根據自己的心態、能力,往利他的方向邁進,盡量放下我執,全心全意地投入。
現在有些老師或法師,日日夜夜一直想著別人,根本沒有自己的空間。他們這種默默無聞的付出,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也不一定能做到。其實無論是出家人、在家人,自我發展、自我提升的價值並不高,就算你再有錢、有地位,也沒有什麼意義。而對社會、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不管自己的能力多大,都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能做多少就多少。
(十六) 問:現在有不少放生活動,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有組織,參與的人特別多,放生的錢財也特別多。我本人也會去放生,但總覺得這麼多錢除了用于放生之外,是不是還可以拿去做公益,就像“慈濟”那樣?因爲大家在這方面做得太少,而放生所用的錢財太多。
答:不能這樣想。放生的話,救的畢竟是衆生的生命。要知道,生命非常珍貴,任何人遇到生命危險時,只要能活著,其他一切都願意付出。同樣,那些被放的衆生,生命也像我們一樣寶貴。如果你對生命有一種平等觀,就會明白放生的意義。
另外,人們用于放生的錢,必須專款專用,不能移作他用。如果想做一些公益慈善,應該另想辦法,但放生的錢不能動。
(十七) 主持人問:我再假公濟私問一個問題:做生意時,我們可能會做些不太好的事,這樣才能賺很多錢。等我賺了錢以後,再去做很多善事,能不能彌補我曾經造的小惡?
答:我以前遇到過很多這樣的人,說是賺完錢以後做善事。但他賺了錢以後,還想繼續賺,善事等以後再做……這樣到了最後,他該做的善事一直不做,錢卻一直在賺。
問:那他賺錢後如果做了善事,是不是就可以彌補在賺錢過程中造的小惡?
答:這要分析他做了什麼樣的善事,造了什麼樣的“小惡”。如果涉及到殺害衆生,這樣的惡業非常嚴重,可能就很難彌補。
問:沒有這麼大,比如經常撒點謊什麼的。因爲做生意肯定有欺瞞,我2塊錢買的東西,賣出去10塊,我肯定不告訴他成本,只說是8塊買的。
答:做生意的過程中,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裏也講了,十不善業中除了邪淫、邪見,其他八種不善業都直接具足了。造了這些的話,假如罪業比較輕,通過忏悔可以清淨。但賺來的錢,還是要作一些功德。
(十八) 問:我是一個皈依弟子,想問一下:如何積累福德資糧,有利于我們的修行?
答:積累福德資糧的話,要修曼茶羅,平時多造善業,回向衆生,發菩提心,時時刻刻都要修行。修行的時候,以利他和無我爲根本。
(十九) 問:謝謝堪布來到浙大給我們作演講!我是浙大的畢業生,畢業九年了,以前是信電系的。我今年叁十幾歲,經常感覺自己一些不好的煩惱習氣,把我塑造成這個樣子。請問,如何快速去除自己的習氣?
答:寂天菩薩告訴我們,若想最快速地救護自他衆生,免除一切痛苦,就要修自他交換。你看看《入菩薩行論》,專門有這麼一句話 。
自他交換,即人們常說的換位思考,就是將自己與別人易地而處,站在別人的位置上考慮問題。如此一來,我們的很多習氣就可以消除,這是最快的一種方法。
問:我家裏沒人信佛,只有我一個。我爸媽都六十幾歲了,請問,怎麼樣快速地讓他們接受佛教?
答:最快速的方法,是慢慢地給他們講。慢慢講、常常講,他們就會很快接受了。(衆笑)
主持人:今天的提問就到此爲止!下面有請劉雲老師給我們講幾句話——
劉雲教授結語:
感恩索達吉堪布!感恩來到我們會場的所有朋友!我們以共同的心願,進行了一次修行;我們以共同的心願,傳播了一次思想的精髓。對于今天堪布的開示,我也想“假公濟私”,談一點我的想法。
也許任何一次儀式,都可以辦得非常熱烈,但這次儀式過去以後,它沈浸在我們心中的東西,卻是不同的。我想今天在這兒聽受堪布開示的每位朋友,內心深處都會因爲各自因緣不同,而留下不同的印象。我非常感恩這個時空,能讓我們聚集在這裏,領略一次智者的開示。
十二萬分地感恩索達吉堪布!今天講座的題目是“智悲不二”,這是大乘佛教最爲聖潔的境界。堪布以他的悲心體諒了我們,讓我們每個無知的人,也能獲得一分加持;堪布以他的智慧,給我們每個人種下了善根,全場的掌聲和會心的笑,都讓大家感受到了堪布的智慧。
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是講因果。今天的這個因,我想是一個善因,願這個善因廣大;今天的這個因,我想是一個智慧的因,願這個因在我們杭城、在我們浙江大學、在我們國家、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傳播。
祈請堪布和我們共同作一次回向吧——
索達吉堪布: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傑嘎納其瓦隆徹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劉雲教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今天堪布的開示,是我們浙江大學思想傳播的濫觞,相信今後會有更多的智者來到這裏。讓我們一起祈禱、共同祈願:這些智者長久住世,廣轉*輪!
今天的講座就到這兒了。熱烈的背後,一定是一次沈澱,讓我們跟著智者的腳步,走向心靈解脫的彼岸。謝謝大家!
《浙江大學問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