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道德觀

  佛教道德觀

  

  隆蓮法師

  佛教釋“道”有多義:

  1.“道”是“通”義,善惡業道,通生苦樂異熟果,故名爲“道”。善爲道,不善爲非道。此爲世間道。

  2.道謂涅槃路,能往涅槃城故。此爲出世間道。

  3.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至無上佛果,爲無上菩提道。

  “德”亦有多義:依道而行,所獲勝利,名爲德,如涅槃四德、法身叁德等;某種人必具的條件,亦稱爲德,如善知識十德,知事五德。

  佛教所學謂叁無漏學,即戒、定、慧。但常稱戒德,罕聞于定慧稱德,是佛教于道德,一般亦從行爲的價值而衡量。佛教的道德觀,最具體的是戒學。

  一、世間道的道德觀

  要了解佛教的道德觀,必須了解佛教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也就是叁世因果六道輪回的觀點,這是大部份不信佛教的人難于接受的,只是作爲宗教信仰內容的一部份而保留下來。

  佛教所列六道,天、阿修羅、餓鬼、地獄皆是化生,人和畜生亦有化生,乃至西方極樂世界有情亦是化生。化生如夢,各不相知。隨各人行爲的影響(業感)而各受其報。業同者生于同一環境。地球上數十億人,地球乃數十億人共業所感,亦無數動物共業所感。雖同在地球之上,人與畜生又各有不同享受。同在人中,亦苦樂不均,是爲共業中之別業。如謂善必受樂,惡必受苦,現見有人終身行善而終身坎坷,善惡有報,如何解釋呢?佛教說業果通于叁世:今生作業今生受報者,謂之爲“順現受”;今生作業來生受報者,爲“順生受”;今生作業來生不受,多生以後方受報者爲“順後受”。人疑前生作業後生受報,叁世因果六道輪回,其誰見之

  佛教的答複是:“修禅定成就者能見之。”得定則能得通。得宿命通能知過去;得天眼通能見未來。佛及諸大弟子和並世諸外道得禅定者皆能見。本生本事諸經大談宿命,授記諸經大談未來,不但在會諸菩薩聲聞弟子忍許,外道仙人亦忍許,以外道亦有甚深世間禅定神通力故。故佛教叁學次第,再叁說要由定生慧。若無定力,必無通慧。叁世因果,尚難現見,何能徹法源底,親證真如。如未能親見叁世因果,必須深信如來及其諸大弟子所說不虛。不如此者,在佛教中,名爲邪見,不能列于佛教徒之列。

  佛教說叁乘:人天乘、小乘(聲聞、緣覺)、大乘(菩薩、佛)。乘是交通工具,道是道路。都是達到目的地的手段。在這裏,乘和道是同義語。漢傳佛教稱爲叁乘,藏傳佛教《菩提道次第》稱爲叁士道。下士道即人天乘,中士道即聲聞乘,上士道即菩薩乘。叁乘各有深淺不同的道德觀,具體體現于行爲的規範,在下士道爲十善戒,在中士道爲別解脫戒,在上士道爲菩薩戒。

  十善戒:身叁(不殺、不盜、不淫); 口四(不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叁(不貪、不嗔、不癡)。身叁包括行爲,口四包括語言,意叁包括思想。此十善戒,稱爲性戒,不論受不受戒,犯了都是罪惡。雖不曾受戒的人,因爲自己也不願被別人殺,所以自己知道殺人是有罪;自己不願被盜,所以自己知道偷盜是有罪的;自己不願被人欺騙,所以自己知道妄語是有罪的。如此等等,反求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性戒的基礎,在于各人自覺,不待佛或師長製止,有類于儒家的恕道或良知。所以稱爲性戒,不一定是從因果觀點出發。這是佛教的最低道德基礎。不信佛教,沒有受戒的人,造了十不善業,同樣要受惡業的苦果。這是佛教最基本的道德觀。

  二、出世間的道德觀

  佛教的出世間道德觀,發源于出世間人生觀。佛陀及其弟子,通過禅定和通力,現見一切衆生,于叁界中死此生彼,備受諸苦,無有出期。對于一切有情(包括人類在內的六道衆生,下至地獄,上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之最高處),無非是苦。苦固然是苦,樂是無常,樂壞即苦。不苦不樂中,生命仍不斷消逝,不能遏止,名爲行苦。生必有死,死又受生,生死輪回,無有出期。推動衆生入于生死輪回的力量,是與生俱來的我執習氣(于無我中橫計有我)。佛教稱俱生我執爲根本無明,與生俱來,不由他教。如嬰兒墮地,即呱呱而啼,即是執我的表現。由于執我故,于順我境起貪,于逆我境起嗔。由無明貪嗔爲根本,派生出無數支末煩惱。由煩惱的動機,推動衆生的行動和語言。動機稱爲業,行爲稱爲業道。由業力的影響,衆生死後,必須隨業受生。生死輪回,無非是苦。欲脫此苦,必須斷除生死根本——我執。要斷我執,必須要生起“無我慧”。應觀吾人終身形影相依之我,實不可得。

  在經論中或說“四大無我”。四大就是佛教對物質的通稱。四大稱爲地水火風,即堅濕暖動的物質屬性。佛教說人爲四大假合之身,就是說人不過是一堆物質。從堅濕暖動四方面覓人了不可得,故說四大假合之我不可得。這個道理很明白,但說起來容易,實踐卻難,就是因爲都有那牢不可破的“俱生我執”。因爲于順我者起貪,于逆我者起嗔,一切煩惱皆以我執爲根本故。由煩惱故造業,由業故受苦,在受生死苦中又複造業,故生死無窮。欲出生死,必須消滅生死根本的俱生我執。欲斷我執,必須生起真正的無我慧,必須得禅定。爲了得禅定,必須斷除欲界的飲食睡眠等欲。爲欲出離生死,出離五欲,最好出家。

  出家五衆,必須修淨梵行。不修梵行,尚不能出欲界,何能出生死。既出家已,即脫離一般社會機構的基本實體(家)。但出家人並不是孤立的。脫離了血緣親屬的小家庭,便進入了釋迦牟尼締造的法親眷屬的大家庭(僧團)。出家人的道德觀,最基本的是僧團的基本要求。佛教說最大的罪爲五無間罪。即弑父、弑母、弑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僧。前四種是極惡大罪,易可了知。破僧的罪爲什麼如此嚴重,就是因爲它破壞了釋迦牟尼爲了實施和傳播他所發現的真理而締造起來的組織(僧團)。

  出家五衆的戒,條相多少不同,主要內容都不外乎製止淫殺盜妄,與在家五戒不同的,只是在家五戒唯斷邪淫。四根本戒,爲成佛基礎。淫障根本智,妄障後得智,殺障大悲,盜障大慈。二智與慈悲爲成佛主要因素,必不可少。故四根本罪非戒不可。實則淫殺盜妄,無論在何國土,均爲社會公德所不許。佛製戒每參照國法而定,佛教的道德觀,總的是以不違背國家法律爲准的,故守法可以說就是佛教的道德觀。

  佛教戒的意義有十條,第一就是“攝取于僧”。要組織深信佛教的出家衆,成爲團體,必須有規章製度,七衆別解脫戒,是不同身份的七種佛教徒各人的守則,而僧團辦事的製度則有幾十種羯磨法。羯磨是僧團的民主會議製度,行籌是投票表決製度,體現了民主集中的精神。如律行持的僧團,就是一種很尊重法治的人民團體。尊重羯磨就是尊重集體和法治精神。出家衆雖稱爲世外人,但尊重法製的精神,卻是必須遵守的。道安法師說,不依國主,則法事不立。雖然好像導致了中國佛教長期與封建政權有一定關聯,但這是當時大勢所趨莫可如何的事。然而沙門不拜王者,畢竟還有一點天下不得而臣、諸侯不得而友的風度。在異族入主的災難中,佛教的深山古寺,還爲部份遺民保留過一些民族氣節。總之,我們從佛教律藏中,可以吸取不少關于民主與法治的精神,這是佛教道德觀的又一方面。

  叁、出世複入世的道德觀

  如果只爲獨善其身而修戒定慧,雖能出離生死,于他人有何益處?雖然釋迦牟尼多方贊許阿羅漢是衆生福田,畢竟他們入了無余涅槃灰身滅智之後,對衆生還有什麼作用?所以佛教傳說有十六大阿羅漢不入涅槃,常住在世,護持佛法,直到彌勒出世。雞足山的迦葉尊者便是其中之一。這是回小向大的阿羅漢。佛在《法華經》中授記好多阿羅漢皆當成佛。因爲僅爲個人灰身滅智而長劫修行,實無多大意義。現在流傳的所謂小乘佛教的經論,如覺音尊者的《清淨道邊》,漢文的《雜阿含經》等經,及《四分》等律,普遍存在大乘佛教的思想。釋迦牟尼現身成佛爲度衆生,而在他生前不傳播大乘佛教,是不近情理的。大乘佛典的逐漸形成,是可以想像的。但說大乘思想是佛涅槃後才形成的,就難以令人接受了。

  佛教的出家行動,辭親割愛,不事王侯,無父無君,比楊墨尤有過之。所以初與中國社會接觸,就與傳統的倫理思想大爲牴牾。甚至如韓退之一類的知識分子,生于玄奘法師之後,仍對佛教視如洪水猛獸,必欲鏟盡滅絕。信佛教的人,只見一偏之理,行一偏之行。不信佛教的人看佛教,也只見其倡一偏之論,行一偏之行。此诤論之所由起,佛教的中道正見之隱晦而不明也。

  佛在比丘受大戒後,即爲說四依法:依糞掃衣常乞食,依樹下住陳棄藥。把食住等生活條件,降到最低水平。又如說,嗔不報嗔,打不報打,罵不報罵,弄不報弄的忍辱法。進一步,提倡贊歎十二頭陀行,更進一步提高到四聖種:隨得食,不得不食;隨得衣,不得不衣;隨處坐,不得不坐;唯精進行道。生活艱苦,爲常人所難堪,究竟爲了什麼呢

  就是要把所有身心精力,全部放在修行斷煩惱出生死一個目的上面。吃這樣的苦,是有所爲的,不是無意義。最初,佛所說中道,是對生活方式而說。“遠離逸樂行邊,遠離自苦行邊”(自苦就是無意義的自找苦吃,稱爲“無義苦”,如外道的投灰食葉之類)。小乘行者盡管可以修種種苦行,但是他們的目的還是狹隘的(只是爲了自己不受生死苦,享涅槃樂。衆生的苦他們是無暇考慮的)。小乘聖人,也要修四無量心,如果作了定性聲聞,與四無量心也是相違的。小乘聖人,也要證無我(即苦谛四相之一),如果仍認爲有“我”可證涅槃,我執仍在,如何出離生死

  一般說小乘見道,只見人無我。中觀宗說小乘也要見法無我。因爲說明人無我與說明法無我的理由,都是“緣生故無自性”,“人”也不過諸法之一,能通達人無我,必能通達法無我。于“人無我”,或說“四大無我”,就是承認人是物質構成的,除了…

《佛教道德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