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物質無所謂我,很接近唯物觀點。說五蘊無我,也就是說除物質和精神之外沒有我。而五蘊中精神活動的産生,仍離不開物質的根(眼耳鼻舌身等器官)和境(色聲香味觸等外境)。佛教基本的認識論還是唯物的。人是由四大(或五蘊)等構成,故緣生非實有(非如凡夫所執而言)。四大、五蘊,皆由緣生,亦非實有。于非實有,計爲實有,更于其上起斷常、苦樂、淨不淨等計執,皆是顛倒。如是顛倒不離,必不能出生死。故中觀宗認爲小乘亦須通達法無我,其不同于大乘者,只是缺乏“爲利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而已。大乘佛教的道德觀,是以菩提心爲首導,以無我慧爲方便(如果沒有無我慧,便不能不畏生死,不住涅槃),悲智無盡,利生無盡,方爲稱佛本懷。
大乘人發菩提心有二種方便。第一是彌勒菩薩傳的修法,有七重次第:1.觀一切衆生平等;2.觀一切衆生皆是前身父母,未來諸佛;3.作有恩想;4.作報恩想;5.作願一切衆生得樂想;6.作願一切衆生離苦想;7.爲令衆生究竟離苦得樂,自己必須成佛。
第二是文殊菩薩傳的自他相換的修法,就是把別人當成自己,把自己當成別人,自己固然要成佛,更要緊的是使別人成佛。
自己成佛必須叁無數大劫修難行苦行。菩薩也不怖畏,因爲菩薩有通達性空的法空慧,不見有能怖畏的我和所怖畏的事,所以不畏生死,不住涅槃。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無住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最高的道德觀。
菩薩的理想雖然很遠,菩薩的境界雖然甚深,但菩薩的修行,卻是從現在起步。菩薩修人天十善,是爲了成佛度衆生;修出離生死的解脫道,也是爲了成佛度衆生;修菩薩的六度四攝,更是爲了成佛度衆生。發了菩提心的人,名爲菩薩。菩薩所修一切善法,皆爲菩薩道。欲修菩薩道,應受菩薩戒。菩薩戒的內容,便是大乘道德觀的體現。
漢地流傳的菩薩戒,出于《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品》及《梵網經·菩薩心地品》,稱爲瑜伽戒及梵網戒。菩薩戒內容分爲叁大類:1.攝律儀戒,2.攝善法戒,3.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即七衆各人所受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菩薩戒的基礎,受菩薩戒者必須先受別解脫戒。因爲已經另有別解脫戒的戒本,且七衆別解脫戒各各不同,故瑜伽菩薩戒戒本中,就不再另出別解脫戒條文。同時瑜伽戒中又有可以開性罪的條文,因此導致一部份人誤認爲學大乘的人,就可以放棄別解脫戒,這是絕大的誤解。
瑜伽戒中開性罪是爲大事因緣,權衡輕重不得已而爲之。如經中說殺一惡人而救五百將證阿羅漢的人的事例,這就是以少數與多數、正義與非正義而判斷行爲。同時說這種行爲對惡人也是慈悲,因爲如果惡人殺了五百將證阿羅漢的聖人,他將墮無間地獄。不讓惡人犯極惡大罪,對惡人也是慈悲。盡管如此,如果比丘等出家衆,依菩薩戒開了性罪,從比丘戒角度說,仍然是犯了比丘戒的根本戒,不能算比丘。如西藏佛教史上刺殺惡王朗達瑪的比丘,仍然自認失去了比丘身份。以前有法師給出家人講戒,剛提到不殺戒,就有人問:“敵人殺不殺?死囚殺不殺?”法師遂罷講。實則敵人當殺,執行殺敵任務的是國防軍隊;死囚當殺,執行處決死囚任務的是刑警。他們爲保衛國家實施法治而執行殺人的任務,動機不是他個人對敵人或死囚的嗔等煩惱,所以不算犯罪。比丘既未負擔上述任務,殺人不是分內之事。萬不得已而開性罪,也應如殺朗達瑪的比丘一樣,承認自己失去比丘戒。其他如掌叁寶物而開銀錢戒及蓄其他資具戒,爲護世間譏嫌而開掘地紡織等戒,皆可准菩薩戒而行,故瑜伽菩薩戒本是比較切合實際的。
梵網戒是漢傳佛教比丘、比丘尼必受的叁壇大戒之一,非受不可。在家菩薩求受的也多。梵網戒四根本戒列爲重罪,更無開緣。在家菩薩受者,亦須修淨梵行。不許食肉,亦有專條。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在家出家均無不食肉戒。他們有人誤解漢傳佛教:比丘不食肉,譏爲提婆達多弟子。漢傳佛教信徒亦對他們有時誤解。多數漢族信徒認爲比丘就一定不食肉,食肉就不像比丘。同時又認爲密宗就必須食肉,食肉才是密宗。其實《梵網經》就是密宗。密宗修觀音法的人也不食肉。近來有些藏族大德也不食肉。但在多數漢族信徒心目中,仍然以不結婚不食肉爲出家人起碼道德。實際上在比丘戒中,只不許無病乞魚肉食。但在梵網戒中律有明文,同時在《涅槃》、《楞嚴》等大乘經中,佛曾大加批判。對于菩薩來說,食肉與“一切衆生皆是前生父母未來諸佛”的觀點,是不能調和的。把不結婚不食肉視爲出家人的起碼道德,是漢族佛教徒群衆的佛教道德觀。菩薩戒的第二部份攝善法戒,即是常說的六度。六度是菩薩自己修行,成就自身善法。以布施度悭吝,持戒度犯戒,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癡。此皆旨在菩薩爲自身攝集善法,提高自身品德,非直接利他。
第叁部份饒益有情戒,稱爲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受衆生令修善行,須先以資財饒益其身,令心歡喜,次由愛語宣說正法,除其無知,使其無倒受持法義。若彼依教起行,力有未及,應爲設方便,利濟其行。在修善行中,自己更應以身作則,同事同行,爲導爲伴。此四攝法,是菩薩在因位中度生事業,非必待成佛以後方度衆生。
菩薩如是依戒修行,集積福慧資糧圓滿,最後入金剛喻定,斷盡極微細的金剛習氣,然後入于無住涅槃,成大菩提果。
佛教道德觀,徹始徹終,著重在內心思想上加功。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要各人自己轉化自己內心世界的陰暗面,使成光明藏,轉煩惱成菩提。故五明之中,特重內明,稱爲內學,亦稱心學。此是佛學專業,舍此便無佛教特點可言。世間罪惡淵薮,皆由我法二執,佛教斷惑證真之道,實爲擒賊擒王。爲了社會穩定,國家昌盛,人民幸福,世界和平,佛教徒應學修如來聖慧所證的道德觀。
由于比丘、比丘尼戒條文衆多,爲便于應用,叢林根據戒律精神,定有共住規約,與戒律同有約束性,稱爲“僧製大如佛製”。十方叢林財産,屬于十方僧。盜用十方常住,對十方僧來說,任何人犯一盜戒,都極難忏悔。此是佛教尊重集體的精神,在管理寺廟工作中,是尤其需要重視的一條道德標准。
總之,佛教的道德觀是多方面的。例如:要求每天只能以六分之一的時間休息,是佛教的勞動觀。在哪一國就要遵守哪一國的法律,是佛教的守法觀。反對不平等的種姓製度,和自身的煩惱習氣,是佛教的革命觀。叁衣一缽不蓄私財,是佛教的廉潔觀。勤修定慧徹法源底,是佛教的求實觀。等視衆生如母如子,是佛教的平等觀。佛教的道德觀,既深且廣,難于盡述。本文谫陋,希望抛磚引玉,有更多的人來探討發明佛教的道德觀,對精神文明的建設,是有積極意義的。
《佛教道德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