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物质无所谓我,很接近唯物观点。说五蕴无我,也就是说除物质和精神之外没有我。而五蕴中精神活动的产生,仍离不开物质的根(眼耳鼻舌身等器官)和境(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佛教基本的认识论还是唯物的。人是由四大(或五蕴)等构成,故缘生非实有(非如凡夫所执而言)。四大、五蕴,皆由缘生,亦非实有。于非实有,计为实有,更于其上起断常、苦乐、净不净等计执,皆是颠倒。如是颠倒不离,必不能出生死。故中观宗认为小乘亦须通达法无我,其不同于大乘者,只是缺乏“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而已。大乘佛教的道德观,是以菩提心为首导,以无我慧为方便(如果没有无我慧,便不能不畏生死,不住涅槃),悲智无尽,利生无尽,方为称佛本怀。
大乘人发菩提心有二种方便。第一是弥勒菩萨传的修法,有七重次第:1.观一切众生平等;2.观一切众生皆是前身父母,未来诸佛;3.作有恩想;4.作报恩想;5.作愿一切众生得乐想;6.作愿一切众生离苦想;7.为令众生究竟离苦得乐,自己必须成佛。
第二是文殊菩萨传的自他相换的修法,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别人,自己固然要成佛,更要紧的是使别人成佛。
自己成佛必须三无数大劫修难行苦行。菩萨也不怖畏,因为菩萨有通达性空的法空慧,不见有能怖畏的我和所怖畏的事,所以不畏生死,不住涅槃。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无住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最高的道德观。
菩萨的理想虽然很远,菩萨的境界虽然甚深,但菩萨的修行,却是从现在起步。菩萨修人天十善,是为了成佛度众生;修出离生死的解脱道,也是为了成佛度众生;修菩萨的六度四摄,更是为了成佛度众生。发了菩提心的人,名为菩萨。菩萨所修一切善法,皆为菩萨道。欲修菩萨道,应受菩萨戒。菩萨戒的内容,便是大乘道德观的体现。
汉地流传的菩萨戒,出于《瑜伽师地论·菩萨戒品》及《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称为瑜伽戒及梵网戒。菩萨戒内容分为三大类:1.摄律仪戒,2.摄善法戒,3.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即七众各人所受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是菩萨戒的基础,受菩萨戒者必须先受别解脱戒。因为已经另有别解脱戒的戒本,且七众别解脱戒各各不同,故瑜伽菩萨戒戒本中,就不再另出别解脱戒条文。同时瑜伽戒中又有可以开性罪的条文,因此导致一部份人误认为学大乘的人,就可以放弃别解脱戒,这是绝大的误解。
瑜伽戒中开性罪是为大事因缘,权衡轻重不得已而为之。如经中说杀一恶人而救五百将证阿罗汉的人的事例,这就是以少数与多数、正义与非正义而判断行为。同时说这种行为对恶人也是慈悲,因为如果恶人杀了五百将证阿罗汉的圣人,他将堕无间地狱。不让恶人犯极恶大罪,对恶人也是慈悲。尽管如此,如果比丘等出家众,依菩萨戒开了性罪,从比丘戒角度说,仍然是犯了比丘戒的根本戒,不能算比丘。如西藏佛教史上刺杀恶王朗达玛的比丘,仍然自认失去了比丘身份。以前有法师给出家人讲戒,刚提到不杀戒,就有人问:“敌人杀不杀?死囚杀不杀?”法师遂罢讲。实则敌人当杀,执行杀敌任务的是国防军队;死囚当杀,执行处决死囚任务的是刑警。他们为保卫国家实施法治而执行杀人的任务,动机不是他个人对敌人或死囚的嗔等烦恼,所以不算犯罪。比丘既未负担上述任务,杀人不是分内之事。万不得已而开性罪,也应如杀朗达玛的比丘一样,承认自己失去比丘戒。其他如掌三宝物而开银钱戒及蓄其他资具戒,为护世间讥嫌而开掘地纺织等戒,皆可准菩萨戒而行,故瑜伽菩萨戒本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梵网戒是汉传佛教比丘、比丘尼必受的三坛大戒之一,非受不可。在家菩萨求受的也多。梵网戒四根本戒列为重罪,更无开缘。在家菩萨受者,亦须修净梵行。不许食肉,亦有专条。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在家出家均无不食肉戒。他们有人误解汉传佛教:比丘不食肉,讥为提婆达多弟子。汉传佛教信徒亦对他们有时误解。多数汉族信徒认为比丘就一定不食肉,食肉就不像比丘。同时又认为密宗就必须食肉,食肉才是密宗。其实《梵网经》就是密宗。密宗修观音法的人也不食肉。近来有些藏族大德也不食肉。但在多数汉族信徒心目中,仍然以不结婚不食肉为出家人起码道德。实际上在比丘戒中,只不许无病乞鱼肉食。但在梵网戒中律有明文,同时在《涅槃》、《楞严》等大乘经中,佛曾大加批判。对于菩萨来说,食肉与“一切众生皆是前生父母未来诸佛”的观点,是不能调和的。把不结婚不食肉视为出家人的起码道德,是汉族佛教徒群众的佛教道德观。菩萨戒的第二部份摄善法戒,即是常说的六度。六度是菩萨自己修行,成就自身善法。以布施度悭吝,持戒度犯戒,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此皆旨在菩萨为自身摄集善法,提高自身品德,非直接利他。
第三部份饶益有情戒,称为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受众生令修善行,须先以资财饶益其身,令心欢喜,次由爱语宣说正法,除其无知,使其无倒受持法义。若彼依教起行,力有未及,应为设方便,利济其行。在修善行中,自己更应以身作则,同事同行,为导为伴。此四摄法,是菩萨在因位中度生事业,非必待成佛以后方度众生。
菩萨如是依戒修行,集积福慧资粮圆满,最后入金刚喻定,断尽极微细的金刚习气,然后入于无住涅槃,成大菩提果。
佛教道德观,彻始彻终,着重在内心思想上加功。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各人自己转化自己内心世界的阴暗面,使成光明藏,转烦恼成菩提。故五明之中,特重内明,称为内学,亦称心学。此是佛学专业,舍此便无佛教特点可言。世间罪恶渊薮,皆由我法二执,佛教断惑证真之道,实为擒贼擒王。为了社会稳定,国家昌盛,人民幸福,世界和平,佛教徒应学修如来圣慧所证的道德观。
由于比丘、比丘尼戒条文众多,为便于应用,丛林根据戒律精神,定有共住规约,与戒律同有约束性,称为“僧制大如佛制”。十方丛林财产,属于十方僧。盗用十方常住,对十方僧来说,任何人犯一盗戒,都极难忏悔。此是佛教尊重集体的精神,在管理寺庙工作中,是尤其需要重视的一条道德标准。
总之,佛教的道德观是多方面的。例如:要求每天只能以六分之一的时间休息,是佛教的劳动观。在哪一国就要遵守哪一国的法律,是佛教的守法观。反对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和自身的烦恼习气,是佛教的革命观。三衣一钵不蓄私财,是佛教的廉洁观。勤修定慧彻法源底,是佛教的求实观。等视众生如母如子,是佛教的平等观。佛教的道德观,既深且广,难于尽述。本文谫陋,希望抛砖引玉,有更多的人来探讨发明佛教的道德观,对精神文明的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
《佛教道德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