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之中的正語

  生活之中的正語

  正語的定義:

  諸比丘!雲何爲正語耶

  諸比丘!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諸比丘!此名之爲正語。

  ——《相應部*大篇*道相應*無明品*分別》

  

  正語的五個關鍵點:

  比丘們,具有五個要素的言語爲善說,而非不善; 爲無疵,不爲智者所責備。是哪五個呢?“適時、真實、柔和、有益、慈愛而語”。——《增支部V.198》

  

  撒謊的危險性

  “我可以告訴你,如果一個人敢犯有一件事,那麼就沒有什麼壞事他不敢做。這是一件什麼事呢?就是故意撒謊。” ——《小部 Iti 25》

  

  善巧選擇講話方法,以自我淨化語行

  何謂語行淨化的四法?

  有這種情況:某個人離于謊言、戒絕了謊言。當他被市鎮會議、某個組織會議、親戚的聚會、行會、或者皇族叫去作證並對他說:“來告訴我們你所知道的,善人。” 如果他不知道,他就說“我不知道。” 如果他知道,他就說“我知道。” 如果他不曾看見,他就說“我不曾看見。” 如果他曾經看見,他就說“我曾經看見。” 這樣,他不會爲了自己或他人、爲了得到報酬而故意撒謊。他抛棄了謊言、戒絕了謊言。他說真實語,堅持真實語,堅定,可靠,不欺世人。

  離于離間語,戒絕了離間語。他不會傳這裏聽到的話到哪裏去造成人們彼此間的不和。他也不會傳哪裏聽到的話到這裏去造成人們彼此間的不和。這樣他讓不和的人們互相和好,讓團結的人們更加團結,他愛和諧,他爲和諧而高興,爲和諧而欣喜,他講使人們和諧的事情。

  離于粗惡語,戒絕了粗惡語。他講話讓很多人聽起來舒暢、有真情實感、直入心扉,有禮貌、有感召力、令人愉悅。

  離于閑雜語,戒絕了閑雜語。他講話適時,所講的話有實質的東西,和[修行]最終的目標一致,與法和戒律一致。他講的話值得珍視,適宜,合理,圍繞[修行的]主題而不偏離。

  這就是如何以四法淨化語行。

  ——《增支部 X.176》

  

  正語和其它道支的關系:

  然,諸比丘!正見是先行者,諸比丘!如何正見爲先行者

  邪語了知是邪語,正語了知是正語也。彼有其正見。諸比丘!如何爲邪語

  虛诳語、離間語、粗語、雜穢語,諸比丘!此等爲邪語…。  …彼爲斷邪語,爲獲得正語而精進。彼有其正精進。彼有念而斷邪語,有念成就正語而住。彼有其正念,如是彼有此等之叁法,隨從、隨轉于正語,謂:正見、正精進、正念。

  ——《中部 第一一七 大四十經》

  

  什麼話當說、什麼話不當說得判據:

  [1]如來知其語爲非實、非真、不具利益者,其因爲他人所不愛、所不好者,如來即不語此語。

  [2]又如來知其語雖爲如實、真谛、然不具利益者,其因他人所不愛、所不好者,如來亦不語此語。

  [3]然如來知其語爲實、真谛、具利益者,其因他人所不愛、所不好者,對此如來記說其語是知時者也。

  [4]又如來知其語爲非實、非真、不具利益者、雖然彼語是他人所愛、所好者,如來即不語此語。

  [5]又如來知其語爲如實、真谛、不具利益者,其因他人所愛、所好者,此語如來不語此語。

  [6]如來知其語爲如實、真谛、具利益者,且彼語是他人所愛、所好者,對此,如來即言彼說其語是知時者也。何以故

  王子!如來于諸有情、有憐憨心也

  ——《中部 第五十八 無畏王子經》

  

  只說如此語:不折磨自己亦不危害他人,此爲真實之善語。

  只說如此語:令人喜愛受人歡迎。不惱他人之語令人歡喜。

  —— 《小部 Sn III.3〉

  

  在說話前、說話中、說話後反觀你的對話:

  [佛陀對他的兒子羅侯羅說:] 羅喉羅!當你欲以口作業時,則應省察你之口業:“我將作之口業,會危害自己嗎?會危害他人嗎?會自、他倆害嗎?爲不善、成苦果、苦報嗎?”羅喉羅,如果省察時你知道:我將作之口業,會危害自己,會危害他人,會自、他倆害,爲不善、成苦果、苦報,那麼你絕對不應該作如此之口業。但是如果省察時你知道: 我將作之口業,不危害自己,不危害他人,不自、他倆害,爲善、成樂果、樂報,那麼你應作如此之口業。

  當你正以口作業時,則應省察你之口業:“我正作之口業,危害自己嗎?危害他人嗎?自、他倆害嗎?爲不善、成苦果、苦報嗎?”羅喉羅,如果省察時你知道:我正作之口業,危害自己,危害他人,自、他倆害,爲不善、成苦果、苦報,那麼你應該立即放棄如此之口業。但是如果省察時你知道: 我正作之口業,不危害自己,不危害他人,不自、他倆害,爲善、成樂果、樂報,那麼你可以繼續如此之口業。

  當你以口作口業已,則應省察你之口業:“我已作之口業,危害自己嗎?危害他人嗎?自、他倆害嗎?爲不善、成苦果、苦報嗎?”羅喉羅,如果省察時你知道:我已作之口業,危害自己,危害他人,自、他倆害,爲不善、成苦果、苦報。羅喉羅!你之如是口業,當對于師長、智者、同梵行者忏悔之、應發露之、應顯發之;忏悔已、發露已、顯發已、應成就將來之防護。但是如果你省察時你知道:我已作之口業,不危害自己,不危害他人,不自、他倆害,爲善、成樂果、樂報,那麼你當晝夜,隨學善法,住喜悅中。

  ——《中部 第六十一 庵婆檗林教誡羅喉羅經》

  

  修行人應避免的對話:

  有某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于無益徒勞之論。例如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兵論、恐怖論、戰爭論、食物論、飲料論、衣服論、臥具論、華鬘論、香料論、親族論、乘具論、村裏論、鄉鎮論、都市論、國土論、婦女論、英雄論、路邊論、井邊風傳論、祖先論、種性論,世界起源論、海洋起源論、如是有無之論爭。遠離如是等無益徒勞之論。此亦爲比丘戒之一份。

  又有某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于诤論。例如“汝不知此法、律、我如此法、律,汝如何如此法、律耶

  ”“汝是耶行者,我是正行者,”“我言[前後]相應,汝言不相應。”“汝應言于前者而言于後,應言于後者而言于前。”“汝無細慮而[自]言返複。”“汝之立論,墮于負處。”“爲解汝負說而尋思,若能者即自解!”遠離如是等任何诤論。此亦爲比丘戒之一份。

  ——《長部 二 沙門果經(二)》

  

  十種善的話題:

  有十種[恰當]的話題。哪十種呢?談論少欲、知足、遠離、離縛、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就是十種[恰當]的話題。如果你常常參與這十種對話,你甚至會比巨大而俱大力之日月更光耀,更不用說別的宗教的修行人。 ——《增支部 X.69》

  

  如何才能善巧地教誡他人:

  比丘們呀,一個比丘欲教誡他人,必須先從五個方面審查自己,同時還需要俱足五個條件。先從哪五個方面審查自己呢?

  [1]我的身行是否純淨、無疵、無染…?

  [2]我的語行是否純淨、無疵、無染…?

  [3]我的內心是否充滿對同梵行者的慈愛而沒有惡意…?

  [4]我 是否多聞、善記所聞、善聚所聞?初善終善後亦善之聖教,在意義上和用詞上完美地宣說絕對清靜的梵行——我是否已于此聖教多聞、記憶、講解、深思並以內觀智慧實證…

  

  [5]我 是否已能通篇背誦比丘律、透徹分析其意義、一經一經地分別並能知曉微小的細節…

  

  這是必須自己審查的五個方面。

  

  還必須俱足哪 五個條件呢?

  [1]我說話適時與否?

  [2]我說話真實與否?

  [3]我說話柔和還是粗俗?

  [4]我說話有益與否?

  [5]我說話具有慈愛還是有內在的惡意?

  比丘們呀,想要教誡他人的比丘,應該先從這五個方面審查自己合格,同時還要俱足後面的 五個條件。

  ——《增支部 V》

  

✿ 继续阅读 ▪ 禅修的七種利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