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之路
廣超法師
第一講
一、定慧基礎知識
舍摩他與毗婆舍那
佛教依用心的情況,把禅修方法分爲兩種,即所謂的舍摩他和毗婆舍那。舍摩他是修止,毗婆舍那是修觀。
止和觀是論裏面用的名詞,在經裏面用的是定(舍摩他)和慧(毗婆舍那)。止是修定,觀是修慧。因爲衆生根器的不同,有些人必須先修定,後修慧;有些人則可以直接修慧,然後産生定;有些人定和慧一起修。止和觀都可以産生心一境性,心一境性也稱叁昧,即叁摩地。叁昧就是心和境合一。
在修舍摩他時,佛教講四禅八定。佛教強調修禅定時要能夠進入深淺不同的定,即入初禅、二禅、叁禅和四禅。
其實,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的專利,外道也能夠修四禅八定。釋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曾經跟外道修定,一直修到第八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在這裏,我只教大家修到四禅。爲什麼呢?因爲在四禅八定裏,後面的四個定是屬于無色界的定。由于無色界的定力太深,只能修定,很難修觀;前面的四個定是初禅到四禅,屬于色界的定,色界的定能夠修定,也能修觀。
在四個禅定裏面,初禅最淺,四禅最深。
初禅:稱爲離生喜樂地。---——離五蓋(昏沈、掉悔、貪欲、嗔恚、疑)
二禅:稱爲定生喜樂地。離覺觀(覺指粗的覺察,觀指細的覺察)
叁禅:稱爲離喜妙樂地。——離喜
四禅:稱爲舍念清淨地。——離樂(出入息斷)
舍念清淨地的意思是,如果你的心念能夠達到四禅,當時,你就會生起幾種修行人最珍貴的心念:
1.舍的心念——就是平等心,沒有造作的心,在四禅裏面會升起來。
2.舍受——在四禅裏面沒有樂受,只有不苦不樂的舍受。在初禅、二禅和叁禅裏面,都有樂受,四禅的心比叁禅的少了樂受貪著。
3.念清淨——在四禅裏面,正念最強的時候,心中完全沒有雜念。所以,四禅也稱爲念清淨。
如果一個人修到四禅,生起舍念清淨的心,修觀就很容易成就。有四禅的清淨心,所觀察的佛法就會很容易現前,即不必經過思考,當下就能被你觀察到。因此,在我們打坐修行時,就應該盡量掌握和認識四禅,並且要修到四禅。假如一個人正在打坐,如何衡量他的心有多穩定(即他的定力)呢?佛教就是以初禅、二禅、叁禅和四禅來判定。初禅的心念比較粗。如果靜坐達到四禅,心念就會很清淨。
心念的清淨程度會影響修行用功的效率。如果你能明了初禅到四禅的心念差別,你就明白以微細的心去觀察佛法的重要性。假如今天你的定力只能到初禅,就直接去修觀、參話頭,不論你多拼命修觀、或參話頭,初禅的心力只是會在修觀時打妄想而已。如果你今天定力達到四禅,無論你參話頭或者修觀,你都能用很微細的心去修。四禅的功效和初禅是絕對不一樣的。因此,認識初禅到四禅對修觀是非常重要的。
修止和修觀的差別
所謂的修止,是你的心念專注在某一個境界裏不要動。當你專注于這個境界,任何的外境來,你都不理它,依然專注在同一個境界裏面,這就是修止。
什麼是修觀呢?就是一個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心念隨著所在境界以所修的觀法去觀察,但心中要明明了了,不被它迷惑,而且要看清它的真相,這就是修觀。
所以,當你在修行任何法門時,如果碰到各種境界來,你都不理它,一直保持靜靜不動,這種修法就屬于修定。如果任何境界來時,你都很專心地用佛法去觀察它究竟是怎麼回事,從中去覺悟,這種修法是屬于修慧。因此,當你們在修觀的時候,我會向你們強調:不允許入定!因爲多數人入定後心就沒法去觀。只有定力和智慧都很強的人,他可以定慧同時修,但是這種人很少。一般人要先修定,後修慧。即先修止,後修觀。
重複一下,當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一直保持不動,這種修法就是修止。如果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心念隨著它去,並且看清它的真相,但不被它迷惑,這就是修觀。因此,修止的人,要避開動亂的境界;修觀的人,他不怕任何境界;這就是修止和修觀的差別。不管靜坐或經行,都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觀,看你怎麼用心了。每次靜坐時,都要明白自己是在修止或是修觀。同樣地,每次經行時,一定要分清楚你是在修止還是修觀。在這裏,我會指導你們從初禅修起,修到四禅之後,才教導你們繼續修觀。
二、修定的基本方法
修止方法很多,今天,先介紹"出入息觀"。
佛講的出入息觀並不是數息或隨息
觀呼吸的方法,在佛教裏面稱觀出入息。發展到後來就叫“數息觀”,更進一步發展成“六妙法門”。很多人把出入息觀錯誤地以爲是數息觀,數息觀是粗的方法,比較容易修。佛經裏講到的修法是觀呼吸,不是數呼吸,只是妄想雜念很多的人需要數息。這裏,我以觀出入息的方法來指導大家。
根據經典的記載,觀出入息的方法,就是觀鼻端前面的呼吸。所以佛教裏有這樣一句話:“眼觀鼻,鼻觀心”,有人把它叫做“觀鼻尖白”。就是從鼻尖前來觀呼吸,進一步從中觀心,鼻尖白是因爲觀到後來在鼻尖見到光明。
1.調身方法
有些人打坐修定不久,會出現一些現象及障礙。比如姿勢障礙、呼吸障礙、身體疼痛等,這些大都是因爲身體沒有調好所造成的。
靜坐的姿勢是很重要的,修禅定最好的姿勢是雙盤。但是入定不一定要盤腿,重要的是全身放松。優波離尊者第一次入定時是站立的,當時他在爲佛剃頭發呢。但是,一般上靜坐要姿勢正確。坐時首先不必設法擺正頭,只要眼睛向前看,頭就自然正。然後眼皮垂下來,
眼皮垂下時別忘了眼睛也下視,眼睛不可向前看,下視後不要理會眼睛,太理會眼睛會産生幻境。
每次上坐時,一定要檢查一下全身是否放松。我說過,不一定要雙盤或單盤,重點是全身肌肉放松。因爲如果你靜坐一小時,身上某處肌肉拉緊一小時,一小時後拉緊的部位就要疲勞。有些人坐久了,他的頭就會低下來一點點。低一點點不要緊,不可以頭低到打瞌睡的樣子,除非你進入一種定的時候,頭就會自然低下來,那是另一回事。
2.調息方法
呼吸方法
呼吸方法有胸部呼吸和腹部呼吸,胸部呼吸會胸悶氣短,所以必須用腹部呼吸。若要坐久或入定久,一定要用腹部呼吸。吸氣時,肚皮要自然漲,呼時自然凹進去,不可用意念控製呼吸。最好的腹部呼吸是吸氣吸到換氣之前,小腹會有一種吃飽飯似的感覺。爲了做到這一點,一定要放松褲帶,如果你穿的褲子是松緊帶的,必須把褲帶拉到肚臍下四指寬。胸部呼吸無法達到很微細,從二禅開始會造成氣喘、胸口悶、痛,乃致無法修到叁禅。
觀呼吸粗細
即修行用功之處,出入息的業處就是呼吸的動作。從鼻孔到你的丹田、肚臍都有呼吸的動作,觀不同部位的呼吸,對于心念的影響也不一樣。道家觀下丹田,就是觀肚皮上下的動作,是個很粗的呼吸動作。佛家用的方法是觀鼻端前的呼吸,是微細的動作。觀丹田的境界不但很粗,而且心集中丹田會産生內氣的運轉,會帶來很強的氣。佛教說修定所專注的境界有大有小,觀肚皮的境界是比較大,比較粗的。雖然道家修任督脈也能入定,但境界粗,要修很久才能定下來。佛家觀鼻前的呼吸,它的優點在于鼻端前的呼吸是很微細的,很快就能入定,如果你的心念不夠微細的話,你就觀察不到鼻端前的細境界。
業處:感覺人中處出入息的相
業處就是修行的用心處,出入息觀的業處是六塵中的觸塵,即觀鼻腔對外面呼吸的觸覺,不可在鼻孔內感覺呼吸,而是在鼻腔外來感覺,就是人中這個位置。當你呼吸的時候,有風在人中這個位置吹過。因此,觀出入息時不要弄錯,不要觀鼻腔裏面,而是在鼻腔外面。因爲鼻腔外面的呼吸比較細,心念粗的人沒有辦法感覺到。如果你叫一個人觀鼻端前的呼吸,很容易發現他平時的心念粗或者細;當他輕易地在人中觀察到有風吹過,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很容易進入微細的心。相反地,心粗的人找來找去都沒有感覺。有些人爲了找鼻前的呼吸感覺,找了叁天都找不到;因爲他的心念太散亂,太粗了所以找不到。一下子就觀察到的人,他修禅定就會很快入定。
你們現在要注意鼻端前的呼吸,一定要設法知道,呼吸給你的感覺是什麼呢?就是八種觸覺:
呼吸的相:出入息的長短粗細冷熱滑澀
就是要觀察呼吸的長短的觸覺;粗細的觸覺;冷熱的觸覺;還有滑澀的觸覺。所謂觀出入息,就是觀呼吸的這八種變化。
長短以什麼來比較呢?是以前後的呼吸來比較的。不是你和我之間的比較。即呼吸的時候,看下一次呼吸比上一次呼吸長了還是短了,是呼氣長還是吸氣比較長呢?如果呼吸調得很好,就會越來越長。
冷熱則是觀察呼氣熱還是吸氣比較熱。但是,當呼吸微細時則冷熱不明顯,此時就不必觀察冷熱了。
滑和澀是什麼呢?指的是你呼吸的易難。有時候吸氣比較難,好象有阻塞,這就叫澀。如果容易吸氣叫滑。呼出來也是一樣,也就是說我們呼氣的時候,是容易還是難,這就叫滑跟澀。
粗細是你呼吸的風的強度,是粗還是弱。如果你呼吸的風聲很大,那就是粗。如果風聲很弱就是細。一個人如果要入定,他呼吸的風要求細。請記住:要入定不是要求呼吸長,是要求呼吸細。以下是觀出入息的要點:
⒈開始時要注意的是呼吸的冷熱感,心不數息也不隨息。
⒉呼吸越細,冷熱不明顯。
⒊當呼吸微細時,就要專注在呼吸的粗細。
⒋呼吸越細,心念就越細;心念越細,入定就越深。
⒌觀呼吸粗細時,不要留在同樣的粗細,要越觀呼吸越細。
⒍呼吸越長,就能入定越久。
錯誤的業處:人中、氣感
你觀呼吸時,不可觀想將心抓住,安放在人中這個位置,這種行爲叫做作意太甚。觀呼吸時必須靠觸覺,心專注呼吸在人中摩擦的感覺。千萬不要沒有摩擦的感覺,硬把心集中在人中,那就錯了。換句話說,不允…
《定慧之路 第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