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之路
广超法师
第一讲
一、定慧基础知识
舍摩他与毗婆舍那
佛教依用心的情况,把禅修方法分为两种,即所谓的舍摩他和毗婆舍那。舍摩他是修止,毗婆舍那是修观。
止和观是论里面用的名词,在经里面用的是定(舍摩他)和慧(毗婆舍那)。止是修定,观是修慧。因为众生根器的不同,有些人必须先修定,后修慧;有些人则可以直接修慧,然后产生定;有些人定和慧一起修。止和观都可以产生心一境性,心一境性也称三昧,即三摩地。三昧就是心和境合一。
在修舍摩他时,佛教讲四禅八定。佛教强调修禅定时要能够进入深浅不同的定,即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的专利,外道也能够修四禅八定。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曾经跟外道修定,一直修到第八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在这里,我只教大家修到四禅。为什么呢?因为在四禅八定里,后面的四个定是属于无色界的定。由于无色界的定力太深,只能修定,很难修观;前面的四个定是初禅到四禅,属于色界的定,色界的定能够修定,也能修观。
在四个禅定里面,初禅最浅,四禅最深。
初禅:称为离生喜乐地。---——离五盖(昏沉、掉悔、贪欲、嗔恚、疑)
二禅:称为定生喜乐地。离觉观(觉指粗的觉察,观指细的觉察)
三禅:称为离喜妙乐地。——离喜
四禅:称为舍念清净地。——离乐(出入息断)
舍念清净地的意思是,如果你的心念能够达到四禅,当时,你就会生起几种修行人最珍贵的心念:
1.舍的心念——就是平等心,没有造作的心,在四禅里面会升起来。
2.舍受——在四禅里面没有乐受,只有不苦不乐的舍受。在初禅、二禅和三禅里面,都有乐受,四禅的心比三禅的少了乐受贪着。
3.念清净——在四禅里面,正念最强的时候,心中完全没有杂念。所以,四禅也称为念清净。
如果一个人修到四禅,生起舍念清净的心,修观就很容易成就。有四禅的清净心,所观察的佛法就会很容易现前,即不必经过思考,当下就能被你观察到。因此,在我们打坐修行时,就应该尽量掌握和认识四禅,并且要修到四禅。假如一个人正在打坐,如何衡量他的心有多稳定(即他的定力)呢?佛教就是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来判定。初禅的心念比较粗。如果静坐达到四禅,心念就会很清净。
心念的清净程度会影响修行用功的效率。如果你能明了初禅到四禅的心念差别,你就明白以微细的心去观察佛法的重要性。假如今天你的定力只能到初禅,就直接去修观、参话头,不论你多拼命修观、或参话头,初禅的心力只是会在修观时打妄想而已。如果你今天定力达到四禅,无论你参话头或者修观,你都能用很微细的心去修。四禅的功效和初禅是绝对不一样的。因此,认识初禅到四禅对修观是非常重要的。
修止和修观的差别
所谓的修止,是你的心念专注在某一个境界里不要动。当你专注于这个境界,任何的外境来,你都不理它,依然专注在同一个境界里面,这就是修止。
什么是修观呢?就是一个境界来的时候,你的心念随着所在境界以所修的观法去观察,但心中要明明了了,不被它迷惑,而且要看清它的真相,这就是修观。
所以,当你在修行任何法门时,如果碰到各种境界来,你都不理它,一直保持静静不动,这种修法就属于修定。如果任何境界来时,你都很专心地用佛法去观察它究竟是怎么回事,从中去觉悟,这种修法是属于修慧。因此,当你们在修观的时候,我会向你们强调:不允许入定!因为多数人入定后心就没法去观。只有定力和智慧都很强的人,他可以定慧同时修,但是这种人很少。一般人要先修定,后修慧。即先修止,后修观。
重复一下,当任何境界来的时候,你一直保持不动,这种修法就是修止。如果任何境界来的时候,你的心念随着它去,并且看清它的真相,但不被它迷惑,这就是修观。因此,修止的人,要避开动乱的境界;修观的人,他不怕任何境界;这就是修止和修观的差别。不管静坐或经行,都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观,看你怎么用心了。每次静坐时,都要明白自己是在修止或是修观。同样地,每次经行时,一定要分清楚你是在修止还是修观。在这里,我会指导你们从初禅修起,修到四禅之后,才教导你们继续修观。
二、修定的基本方法
修止方法很多,今天,先介绍"出入息观"。
佛讲的出入息观并不是数息或随息
观呼吸的方法,在佛教里面称观出入息。发展到后来就叫“数息观”,更进一步发展成“六妙法门”。很多人把出入息观错误地以为是数息观,数息观是粗的方法,比较容易修。佛经里讲到的修法是观呼吸,不是数呼吸,只是妄想杂念很多的人需要数息。这里,我以观出入息的方法来指导大家。
根据经典的记载,观出入息的方法,就是观鼻端前面的呼吸。所以佛教里有这样一句话:“眼观鼻,鼻观心”,有人把它叫做“观鼻尖白”。就是从鼻尖前来观呼吸,进一步从中观心,鼻尖白是因为观到后来在鼻尖见到光明。
1.调身方法
有些人打坐修定不久,会出现一些现象及障碍。比如姿势障碍、呼吸障碍、身体疼痛等,这些大都是因为身体没有调好所造成的。
静坐的姿势是很重要的,修禅定最好的姿势是双盘。但是入定不一定要盘腿,重要的是全身放松。优波离尊者第一次入定时是站立的,当时他在为佛剃头发呢。但是,一般上静坐要姿势正确。坐时首先不必设法摆正头,只要眼睛向前看,头就自然正。然后眼皮垂下来,
眼皮垂下时别忘了眼睛也下视,眼睛不可向前看,下视后不要理会眼睛,太理会眼睛会产生幻境。
每次上坐时,一定要检查一下全身是否放松。我说过,不一定要双盘或单盘,重点是全身肌肉放松。因为如果你静坐一小时,身上某处肌肉拉紧一小时,一小时后拉紧的部位就要疲劳。有些人坐久了,他的头就会低下来一点点。低一点点不要紧,不可以头低到打瞌睡的样子,除非你进入一种定的时候,头就会自然低下来,那是另一回事。
2.调息方法
呼吸方法
呼吸方法有胸部呼吸和腹部呼吸,胸部呼吸会胸闷气短,所以必须用腹部呼吸。若要坐久或入定久,一定要用腹部呼吸。吸气时,肚皮要自然涨,呼时自然凹进去,不可用意念控制呼吸。最好的腹部呼吸是吸气吸到换气之前,小腹会有一种吃饱饭似的感觉。为了做到这一点,一定要放松裤带,如果你穿的裤子是松紧带的,必须把裤带拉到肚脐下四指宽。胸部呼吸无法达到很微细,从二禅开始会造成气喘、胸口闷、痛,乃致无法修到三禅。
观呼吸粗细
即修行用功之处,出入息的业处就是呼吸的动作。从鼻孔到你的丹田、肚脐都有呼吸的动作,观不同部位的呼吸,对于心念的影响也不一样。道家观下丹田,就是观肚皮上下的动作,是个很粗的呼吸动作。佛家用的方法是观鼻端前的呼吸,是微细的动作。观丹田的境界不但很粗,而且心集中丹田会产生内气的运转,会带来很强的气。佛教说修定所专注的境界有大有小,观肚皮的境界是比较大,比较粗的。虽然道家修任督脉也能入定,但境界粗,要修很久才能定下来。佛家观鼻前的呼吸,它的优点在于鼻端前的呼吸是很微细的,很快就能入定,如果你的心念不够微细的话,你就观察不到鼻端前的细境界。
业处:感觉人中处出入息的相
业处就是修行的用心处,出入息观的业处是六尘中的触尘,即观鼻腔对外面呼吸的触觉,不可在鼻孔内感觉呼吸,而是在鼻腔外来感觉,就是人中这个位置。当你呼吸的时候,有风在人中这个位置吹过。因此,观出入息时不要弄错,不要观鼻腔里面,而是在鼻腔外面。因为鼻腔外面的呼吸比较细,心念粗的人没有办法感觉到。如果你叫一个人观鼻端前的呼吸,很容易发现他平时的心念粗或者细;当他轻易地在人中观察到有风吹过,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很容易进入微细的心。相反地,心粗的人找来找去都没有感觉。有些人为了找鼻前的呼吸感觉,找了三天都找不到;因为他的心念太散乱,太粗了所以找不到。一下子就观察到的人,他修禅定就会很快入定。
你们现在要注意鼻端前的呼吸,一定要设法知道,呼吸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八种触觉:
呼吸的相:出入息的长短粗细冷热滑涩
就是要观察呼吸的长短的触觉;粗细的触觉;冷热的触觉;还有滑涩的触觉。所谓观出入息,就是观呼吸的这八种变化。
长短以什么来比较呢?是以前后的呼吸来比较的。不是你和我之间的比较。即呼吸的时候,看下一次呼吸比上一次呼吸长了还是短了,是呼气长还是吸气比较长呢?如果呼吸调得很好,就会越来越长。
冷热则是观察呼气热还是吸气比较热。但是,当呼吸微细时则冷热不明显,此时就不必观察冷热了。
滑和涩是什么呢?指的是你呼吸的易难。有时候吸气比较难,好象有阻塞,这就叫涩。如果容易吸气叫滑。呼出来也是一样,也就是说我们呼气的时候,是容易还是难,这就叫滑跟涩。
粗细是你呼吸的风的强度,是粗还是弱。如果你呼吸的风声很大,那就是粗。如果风声很弱就是细。一个人如果要入定,他呼吸的风要求细。请记住:要入定不是要求呼吸长,是要求呼吸细。以下是观出入息的要点:
⒈开始时要注意的是呼吸的冷热感,心不数息也不随息。
⒉呼吸越细,冷热不明显。
⒊当呼吸微细时,就要专注在呼吸的粗细。
⒋呼吸越细,心念就越细;心念越细,入定就越深。
⒌观呼吸粗细时,不要留在同样的粗细,要越观呼吸越细。
⒍呼吸越长,就能入定越久。
错误的业处:人中、气感
你观呼吸时,不可观想将心抓住,安放在人中这个位置,这种行为叫做作意太甚。观呼吸时必须靠触觉,心专注呼吸在人中摩擦的感觉。千万不要没有摩擦的感觉,硬把心集中在人中,那就错了。换句话说,不允…
《定慧之路 第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