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氏疑年錄》續拾(一)

  《釋氏疑年錄》續拾(一)

  宗舜法師 

  內容提要:《釋氏疑年錄》是陳援庵(垣)先生編纂的一部查檢曆史上僧人生卒年代的工具書,全書始於康僧會,終於清初,按生年(或卒年)編錄,共二千八百人,分十二卷。此書收錄廣泛,過目宏富,考訂精審,影響深遠,至今仍是重要的參考書。但是由于種種條件的限製,書中存在一些瑕疵,根據相關文獻還可以作不少訂補工作。筆者此文乃續“《釋氏疑年錄》拾遺”而作,主要根據《中國佛寺志叢刊續編》中所收佛寺志十一種,補充了可考訂生卒年的四十八人,爲進一步修訂《釋氏疑年錄》、編撰相關辭典等工具書提供了參考資料。

  關鍵詞:釋氏疑年錄 中國佛寺志 陳垣 

  --------------------------------------------------------------------------------

  《釋氏疑年錄》是陳援庵(垣)先生編纂的一部查檢曆史上僧人生卒年代的工具書。據其《小引》稱:“始於康僧會,會以前至者無確年可紀也;終於清初,以生於明者爲限也。按生年編錄,無生年或年過一百叁十年未可遽信者,則略以卒年爲次,生卒年俱阙者,雖有歲數弗錄也。凡得二千八百人,分十二卷,顔曰《釋氏疑年錄》。”此書所征引資料,除了曆代燈錄、僧傳等各類佛教文獻外,還廣泛采錄各種文集、方志和金石的載記,共計達七百馀種。其收錄之廣泛,過目之宏富,考訂之精審,影響之深遠,至今仍無出其右者。

  但是,智者千慮,難免一失。由于曆史浩渺,文獻紛繁,兼之主、客觀的多種限製,《釋氏疑年錄》中也存有某些疏漏、不足之處,實有校正和補輯的必要。《佛教文化》1989年創刊號載有蘇晉仁先生的《釋氏疑年錄補》(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第14頁),即從事了補輯的工作。蘇先生說:“數十年來,偶有所見,則筆之書眉,比加裒聚,共得一百六十馀則。”蘇先生補的一百六十馀人,爲數近半取材于《比丘尼傳》和《續比丘尼傳》,另外有些是來自日本僧人的資料。1999年,筆者撰“《釋氏疑年錄》拾遺”,主要根據《古今圖書集成》等文獻,補充了可考訂生卒年的七十四人,合蘇晉仁先生過去所補,已近原書人數的十分之一,發表在2001年第四期《世界宗教研究》上。此文刊出後,承學界師友不棄,多所策勵。尤其是楊曾文先生,不僅以重編相期,更親自複印過去筆者尚未見到的,汪宗衍先生所撰“《釋氏疑年錄》校補”(載《紀年陳垣誕辰百周年史學論文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給筆者參考,雲情高誼,令人感佩。

  汪宗衍先生乃陳垣先生之故交,“《釋氏疑年錄》校補”文前小序稱:“不佞遂有《天然和尚年譜》之纂,以稽覽宗門紀述所及,間出《釋錄》比勘異同,遇缺略者,識諸書眉,聊備遺忘,非敢妄事補苴罅漏也。”其述撰文之因緣雲:“今年十一月十二日,爲援老百齡誕辰,北京師範大學將印行紀年文集,征文于衍,謹將曆年讀《釋氏疑年錄》所識丹黃,略加整理,錄成校補一帙致意,用志景仰微忱,並就正于大雅君子雲爾。”汪先生之文作於1980年4月,則較蘇晉仁先生《釋氏疑年錄補》猶早。汪先生的文章有補有校,共五十一人,其中14條是校訂《釋氏疑年錄》的,補輯的有叁十七人。不過,此文中略有疏漏之處,如第5人“大智希覺”、第6人“宣州昭亭山廣教寺守讷”、第7人“和州褒山佛眼清遠”全同《釋氏疑年錄》,見第235頁、第236頁、第245頁。既非校亦非補,當系偶然失檢。剔除此叁條,則所補爲叁十四人。其中一人與筆者所補相同,即“報國寺茂林力果性祗”,因彼此所據資料不同,故生卒年有兩年的出入。

  海內文獻浩繁,能知生卒年之僧尼,除《釋氏疑年錄》、汪先生、蘇先生及筆者所補者外,爲數尚多。近日,筆者因讀《中國佛寺志叢刊》,發現其中資料可供開拓利用者極多。尤其是《續編》,所收佛寺志多爲舊鈔本,此前均收藏于各大圖書館、博物館,外人難睹。今秘藏重光,令人不勝歡喜踴躍。故先就其《續編》所收佛寺志,補輯生卒年可考者四十八人,以期于《釋氏疑年錄》之訂補工作有所推動。稱“續拾”者,續其未備,拾其所遺。文章體例,較《釋氏疑年錄》略有一些不同,需要作說明如下:

  一、按《釋氏疑年錄》原書體例,“終于清初,以生于明者爲限”,故清代僧人生卒年全然未備。當時陳先生基于何種理由作此處理,缺少資料證明,不敢妄測。但隨著時代推移,近代佛教研究已經成爲學術界關注的重點之一,實有將下限放寬到生于清而卒于民國之必要。加之資料卷帙繁多,翻檢不易,今日不錄,將來仍將反工,浪費精力,實在無益。故從“續拾”之一開始,遇有此類人物生卒年,一概收錄,以備查考。

  二、佛寺志中所載塔銘雖然有年代,但無法分辨是塔主卒年還是後人建塔紀年,故一概不錄。

  叁、引用資料注明詳細出處,以便複核。

  所據《中國佛寺志叢刊續編》,白化文、劉永明、張智主編,收佛寺志二十六種(按:其前言稱二十四種,不解何故。)。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一版一次印刷本。下文引用的佛寺志情況如下:

  續編第一冊

  《廣濟寺新志》(又名《敕建弘慈廣濟律院新志》)叁卷附首卷(北京)

  清·別室天孚和尚輯,清康熙四十叁年(1704)大悲壇刊本。

  按:此本原署“湛祐遺稿、然叢編輯”。

  《賢首山志》一卷(河南信陽)

  清·佚名輯,上海圖書館藏清紅格鈔本。

  續編第四冊

  《黃梅老祖山志》叁卷(湖北黃梅)

  清·釋超法輯,清宣統元年(1909)紫雲堂木活字本。

  按:此書原名《黃梅老寺中山志》,書口題“老祖中山志”,《續編》改爲《黃梅老祖山志》,殊爲不當。

  續編第五冊

  《寶嚴寺志》二卷(浙江鄞縣)

  清·曾魯(質人)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

  《柳亭庵志》叁卷、補遺一卷(浙江鄞縣)

  明·李桐輯,明弘光元年(1645)刻本。

  按:此書書口所刻書名極爲混亂,有“柳亭志”、“柳亭庵志”、“柳亭庵志略”數種,卷次也時作“上卷”、時作“卷上”。

  續編第六冊

  《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志》六卷,首一卷(浙江杭州)

  清·釋常仁(安忍)重纂,上海圖書館藏清鈔本。

  續編第七冊

  《湖隱禅院記事》十卷(浙江杭州)

  民國·釋安仁輯,1921年刻本。

  《長水塔院紀》二卷(浙江嘉興)

  明·俞汝爲(毅夫)輯,上海圖書館藏鈔本。

  《保慶寺志》五卷(浙江鄞縣)

  清·聞性道(天廼)輯,清康熙刻本。

  按:此書原名《保慶寺志略》,《續編》本將“志略”改作“寺志”,殊爲不當。而且,編者聞性道並非出家人,原署“聞性道天廼述、釋德介于石參考”,“德介”前有“釋”,而“聞性道”前沒有。再者,聞性道之序開篇即雲:“余方外久交,曰……”如果他是出家人,怎麼會特意強調“方外久交”?可見《續編》本作者之“釋”字,乃誤加。

  續編第八冊

  《金峨寺志》六卷(浙江鄞縣)

  民國·吳振藩輯,1934年鄞縣木活字本。

  續編第九冊

  《幽溪別志》十六卷(浙江天臺)

  明·釋傳燈撰,釋受教增補,明崇祯刊本。

  如有疏漏之處,懇望方家指正是幸!

  2002年6月13日于蘇州

  戒幢佛學研究所無盡燈樓

  

  1、浙江鄞縣保慶寺道昌  常山李氏

  後唐天成叁年(928)卒,世壽等不詳。

  據《保慶寺志略》第叁冊,《續編》第七冊第51頁。

  2、杭州淨慈寺少林妙崧  建甯徐氏

  宋嘉定十四年(1221)卒,世壽等不詳。

  據《湖隱禅院記事》卷二之四,《續編》第七冊第24頁。

  3、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實山昙回  四川峨嵋人

  元至大元年冬(1308)卒,世壽等不詳。

  據“元重開山實山禅師行略”,《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志》卷二,《續編》第六冊73頁。

  4、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幻居淨戒  吳興王氏

  元至正八年生,明永樂十六年卒,世壽七十一(1348-1418)。

  據“幻居和尚戒公塔銘”,《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志》卷二,《續編》第六冊93頁。

  5、天甯寺仲猷祖閘  慈水陳氏

  明洪武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1387)卒,世壽等不詳。

  據李橒“明天甯寺住持仲猷閘法師塔銘”,《柳亭庵志》上卷,《續編》第五冊第125頁。 

  6、廣濟寺普慧喜雲  山西潞州人

  明成化六年(1470)卒,世壽等不詳。

  據余賓碩撰《喜雲慧大師傳》,《廣濟寺新志》卷中,第89頁。

  7、黃梅老寺香林圓果  舒城卞氏

  明正德元年九月九日生,世壽六十七(1506-1572)

  據行澤撰“香林和尚”,《黃梅老寺中山志》卷中,第53頁。

  8、浙江天臺意山正樂  叁衢龍丘葉氏

  明萬曆叁十九年二月卒,世壽七十六(1536-1611)

  據《幽溪別志》卷八,《續編》第九冊第286頁。

  9、浙江天臺無脫傳衣  浙江臨海婁氏

  明萬曆叁十叁年四月四日卒,世壽六十(1546-1605)

  據《幽溪別志》卷八,《續編》第九冊第282頁。

  按:此書底本爲明崇祯間刻本,然字迹多有模糊不清者。“脫”上之字原不可辨,不知底本使然,景印使然?今據卷十二之“幽溪道場塔墓考”中“無脫師弟並弟子午亭同□塔(在祖塔之左”條補。見第437頁。

  10、浙江天臺本妙正迹  江蘇姑蘇人

  明崇祯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卒,世壽八十六(1556-1641)

  據《幽溪別志》卷八,《續編》第九冊第290頁。

  11、浙江鄞縣柳亭庵大超…

《《釋氏疑年錄》續拾(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