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趙州禅茶頌》淺釋(宗舜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到喝茶,唯方丈請喝茶是必不能免的,你要是不去,會出現嚴重的後果。有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呢?在曆史上還真發生過不去赴方丈茶湯要被趕出院的事情。

  我們從一則故事來看看宗門下的規矩。

  大慧普覺禅師《宗門武庫》裏記載:“撫州明水遜禅師,在法雲侍者寮時,道林琳禅師挂搭。”道林琳禅師也是新到,那麼方丈和尚就“特爲新到茶”,專門爲新到准備茶湯,極爲隆重的禮節。“遜躬至寮請之。”

  遜禅師是侍者,親自到雲水寮去請新到。結果道林琳禅師不在,一位同行的同參道友跟琳禅師“聯案”,就是並排、同座,說:“汝去,俟渠來,我爲汝請。”你先去,等他來了我替你轉達邀請,于是遜禅師一聲“拜托啦”就走了。

  結果這位同行的師父就忘了告訴。好,“齋後鳴鼓會茶”,吃完早齋以後,鳴茶鼓,方丈會茶了,結果琳禅師沒到。圓通是方丈,就問:“新到在否。”新來的挂單那人在哪裏呀?“趣請之。”趣,急忙。給我趕緊把他找來,居然沒有報到還了得。方丈顯然在當時已經非常生氣,你說這個方丈修養不好,不關修養的事,因爲你失禮在前,所以他這個問話語氣很重,“趣請之”,表示後果很嚴重。

  “琳到,圓通令退坐榻立。”不許他坐,站在那裏。當著大家的面,責備他說:“山門特爲茶”,我們這個廟特爲你們新到請茶湯,“以表叢林禮數”,以表示我們大衆常住對你們新到師父的禮敬,“因何怠慢不時至。”你爲什麼敢怠慢?你看問得很直接吧?沒有拐彎抹角講客氣話。琳說“適聞鼓聲,忽內逼,趨赴不前”,我一聽到打鼓啊,我肚子忽然疼啊,想上廁所了,實在是想來來不了啊。琳禅師聽茶鼓知道,壞事了壞事了,明明方丈請茶,沒有人通知我,現在打了鼓到不了,怎麼辦呢?趕緊說,我是肚痛。結果圓通方丈就罵他說,“我鼓又不是巴豆,擊著爾便屎出”,我一打鼓你就像吃了瀉藥一樣想大便嗎?這話說得非常粗俗,可見當時圓通長老極爲震怒。你不赴茶湯是怠慢大衆,是瞧不起整個叢林,這是極其嚴重的過失。

  “遜前白雲”,侍者連忙上前說,哎呀,是我忘記了,我忘掉請他了。“某當出院”,我作爲侍者沒盡到責任,自己認罰出院,收拾走人。這個時候沒有把話帶到的那位同行師父連忙也出來說,“不幹侍者與新到事,是某不合承受”,我實在是不應該接受這個委托的,“爲渠請偶忘記”,答應爲請琳禅師,我自己忘記了,“某當代二人出院”,我應該自己離開。

  事情解釋清楚以後,圓通知道這中間有些誤會,並不是有意怠慢,所以“高其風義”,認爲這叁個人品行都很好:第一位,明明沒有收到通知,完全可以說,沒有人通知我啊,你怎麼能夠責備我呢?但是他說內急,導致圓通長老一頓呵罵。侍者不是說我話帶到了你沒來,而說我沒見到人,事沒辦好,勇于承擔責任,說我出院。第叁位受請沒有完成,也出來承擔責任,有擔當。這是真禅人,真漢子,大丈夫。所以圓通長老認爲這樣的人風義很高,“並宥之”,全部寬恕了。

  從這則故事可以知道,古代叢林裏茶湯的規矩很深。前面我們講請新到喝茶向趙州“吃茶去”公案的轉換,就是說,作爲院主,他明明知道宗門下的規矩,對新到是要講客氣,你來沒來過,他總是新到,總是要請他去吃茶,你爲什麼要來故意問老和尚“你爲什麼都讓他們去吃茶”呀?所以一個原本不是公案的平常事,變成千古佳話,是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因緣在。

  由于趙州茶實在是名動天下,後來也就出現被異化的狀況。當時好多外道邪說,譬如《蓮宗寶鑒》記載說,“今愚人不明祖師大意,妄自造作將口內津唾,灌漱叁十六次咽之,謂之吃趙州茶。”把唾液反複灌漱叁十六下再吞咽,道家有這樣的養生功夫,但和趙州茶沒有關系。還有的教人家說,你把朱砂和茶末點一碗,給臨終的人吃下去,叫“會趙州機關”,死後肯定不墮地獄,這更是瞎說了。“更可憐憫者,有等魔子以小便作趙州茶,何愚惑哉?”小便當然不是趙州茶,中醫裏叫做“回龍湯”,固體叫“人中白”。“非妖怪而何耶?真正修心者,但依本分念佛,期生淨邦,切不可妄將祖師公案杜撰穿鑿,是謗大般若之罪人也。”

  居然出現這麼多古裏古怪的趙州茶,講這些是要大家增廣見聞,從傳播的角度說,任何東西傳到一定的程度是會走樣的,會被人利用。我們欣聞祖師之本心,還是老老實實依據原典進行解讀,大概能模擬祖師之萬一;如果我們連這個也做不到,基本上就會離祖師千裏之外。這點希望大家注意。

  前面講了半天茶和禅,還沒有涉及《趙州禅茶頌》這首詩本身。因爲這首詩的立足點就在一個茶字上,或者說就在“趙州茶”這叁個字上,所以我們弄明白這些,後面的內容就勢如破竹,基本上好理解了。

  我們來看,老和尚這首詩並不是一首茶詩,它其實是一首禅詩。在邢臺玉泉寺我見老和尚的時候,曾經了解過這次夏令營要講什麼主題。我就在飯桌上和老和尚說,“我講您的《趙州禅茶頌》好不好?”老和尚一聽很高興,說:“好啊。”當時他還說:“我這個詩啊,是以茶寫禅。”這句話就奠定了這個基調。

  古往今來寫茶的人、詩,太多太多了。但是,如何在詩中間,把茶和禅糅合得巧妙,而且借茶來傳達出自己的佛教信仰、禅宗理念,這才是獨到之處。這是這首詩存在的價值。我拜讀老和尚這首詩,感覺裏面表達了他老人家對禅、對茶,乃至對怎麼修行的體悟。什麼叫禅茶,我也嘗試做各種各樣的解讀,但是想來想去,覺得老和尚在詩裏所傳達的觀點,就是對禅茶的一個非常好的诠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趙州一碗茶,今古味無差。”

  這碗茶在此處是特指趙州的茶,這一碗,才是“今古味無差”。沒有其他的任何茶,能像趙州茶這樣橫越古今、溝通今古,打通我們的心靈,讓我們今天都還能跟趙州祖師一同呼吸。這是其他的茶所不具有的品質,因爲只有趙州茶裏面有禅意。趙州茶指出了一條修證解脫的道路,所以趙州的這碗茶,是一碗特別的茶;是今天喝來卻不覺古今有味道差別的茶;是一碗平等的茶、一味的茶;可以說,是“法爾如是”、亘古如是的一碗茶。這是老和尚開篇就確立的一個基調。

  趙州的這碗茶穿越時空,味道不會走樣,也就是說,當我們今天再品飲趙州的這碗茶時,獲得的受用,跟當年趙州親自叫我們吃茶去的時候,是完全不會有差別、不會兩樣的。

  “瞿昙曾記莂,鴻漸複添蛇。”

  瞿昙(Gotama)是印度的刹利種姓的一個家族姓。宋代以姓趙爲榮,唐代以姓李爲榮,時空轉易,都會發生變化。而在講究種姓的印度,如今依然等級森嚴,下等種姓要和上等種姓的人通婚,是一件難于登天之事,所有人都要反對。大家讀《法華經

  信解品》,窮子被雇去除糞,幹這個最低等的事,他還覺得很相應,你要讓他幹更高級的事他做不來;同樣,高級的人你讓他做低級的事他也做不來,這是種姓的烙印。瞿昙表示釋迦牟尼佛的種姓,他是瞿昙仙人之苗裔,也譯作喬達摩、瞿達摩等等,這些就不去細說,瞿昙在這裏代指釋迦牟尼佛。

  說釋迦牟尼佛曾經親自授記——“記莂”,也有寫作“記別”,也叫“授記”。佛爲弟子們預言他們將來要成佛的事情:滿多少劫,要成一個什麼佛叫什麼名號,國土叫什麼名字,壽命多長,教化多少人,就叫授記。最著名的有釋迦牟尼佛在然燈佛處受記,大家讀《金剛經》就可以看到;《阿含經》裏還有彌勒受釋迦牟尼記,將來成佛;還有一些,《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受記成阿彌陀佛,等等。最最高妙的,就是在《法華經》中,首先爲他的聲聞弟子有學無學人授記,之後爲惡人——提婆達多授記,還爲女人授記,大愛道(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她們都被授記。讓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希望,這種預言叫做授記。

  讀了老和尚這首詩,曾經有一位茶人很疑惑地跟我討論說,宗舜法師,老和尚這個詩句寫得很奇怪,好像佛教裏面、印度的佛經裏邊沒有談到喝茶的事情啊,怎麼叫做“瞿昙曾記莂”呢?覺得不好理解。我說,“瞿昙曾記莂”並不是記載茶這件事,是記載的“趙州古佛”傳佛心印這件事。所以“趙州一碗茶,今古味無差”是說燈燈相傳、心心相印,永遠無盡,這才無差呢。當年佛在靈山會上拈花遍示四大衆,迦葉尊者受法(爲後世禅宗初祖),祖祖相傳,這是“瞿昙曾記莂”。

  茶是中國的特産,茶的原産地在中國,這是確定無疑的。世界上和我們同緯度的地區,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茶樹,它不過是一棵樹,我們叫它茶樹。它有品飲的功用,其實我們撿任何一片樹葉來沖沖,都可以當作茶來喝,只不過味道不那麼好而已。在印度或在其他適合茶樹生長的地方,都會有一些野生的茶樹,但是他們都沒有以茶作飲品的習俗。

  在印度,從來都是把茶當作藥。印度開始嘗試培植茶是在1834年,到現在才175年的曆史,而真正的印度茶開始在市場上銷售,到今天正好70年。1939年東印度公司在倫敦銷售的茶,說得好聽是從中國移植過去的,說得不好聽,就來自當年從福建偷盜過去的幾百棵母株。所以印度的經典裏邊沒有記載茶,實在是很正常的事情。印度人、英國人喝茶,乃至歐洲人、美國人喝茶,都是受中國人的影響:最早是漢武帝時代傳到東南亞,後來中東一帶慢慢喝茶,又傳到歐洲去。美國人飲茶就非常晚了,那是受英國人習俗的影響。

  英國人之所以愛喝茶,特別是愛喝紅茶,有些當地的特殊原因。因爲英國水質偏硬,口感極差,而紅茶特殊的香氣和味道能掩蓋水的異味,且恰好稍硬(偏堿)的水跟紅茶的結合,能夠産生一些特殊口味,再加上奶和糖,就形成英國的飲茶風俗。英國人喜歡喝下午茶,因爲英國人午餐與晚餐間隔的時間太長,晚餐到八點鍾才吃;再加上倫敦天氣很糟糕,經常雨霧,動不動就變天,大家下班以後很少在外面參加社會活動,怎麼辦呢?就把社…

《《趙州禅茶頌》淺釋(宗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