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茶一日(遊祥州)▪P7

  ..續本文上一頁二個層次就是說我透過喝茶這件事情,透過茶事的進行,來攝心,把心收斂起來,讓它能夠進入一種很甯靜的氛圍,這兩個層次都還是在禅茶的前行,就是說我們要進入禅茶的境界,我覺得這個就是一個准備的階段而已。

  我們真正要講禅茶的時候,師父的一句話就很經典了,“有好心情就有好茶”。我們有一個韓國的禅師,這個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師父,這個師父會畫,會寫字,但是我覺得最好的是他講話,對話之間有機鋒。他曾經送我四個字,叫做“至水無味”,就是最好的水沒有任何味道,那這個無味你不要從字面上去理解,無味——至水無味。他的書法作品在韓國也是大家都非常喜歡的。

  這個是殊眼禅師的字,它很好玩,它很簡單的,因爲它是文殊的殊,所以他就畫一個眼睛,下面寫一個文殊的“殊”,所以殊眼禅師他有自己的一個很特別的落款。他就是這樣一個茶杯、一個茶碗,然後兩筆,一句話“一碗茶,無量佛”啊!其實我們也可以從某一個角度來說:“一碗茶,無量義”呀!就是你深入的話,這裏面有無量的禅機,有無量的加持在裏面。所以這是我回答同學這個的問題,謝謝剛才這個同學他問得非常好,所以老和尚給了一個很經典的回答。

  這裏又有一個同學來問,他說:“作爲一名學生,我們很少有機緣能接觸到好茶、好水、好意境,資曆還有見識也不夠,這種情況之下,要怎麼樣來參這個禅茶?”請問是這個意思嗎?哪一位同學問的?我覺得禅宗說直心就是道場,這種對茶的接近,對茶的體驗,對禅的體驗,我覺得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你有這個機緣,你很虛心、直心,有時候這個就是像我們今天,我想諸位也沒想到說我們喝到“江山美人”吧?然後我們這個“江山美人”還是昨天大老遠從廈門,從茶山有機的茶園裏面做好,然後專程送過來跟大家分享,這個就是機緣。

  所以我是想,今天早上跟大家講的因緣關系,因果的關系,我們這一次的夏令營的主題叫做“生活在結緣的世界裏”,我覺得廣結善緣,就是將來收獲善果的一個最大的保證,所以我們要常常歡喜跟人家結緣,你越是歡喜跟人家結緣,你的福報就越大,我想這一方面我希望大家慢慢地一起來體驗。請問是哪一位同學問這個問題?可以站起來我們認識一下。

  我看你會有很多好的因緣,你今天到柏林寺,所以以後你的因緣就會來得快,好嗎?廣結善緣哦。

  好,這位同學問第二個問題:“太拘于茶的好壞、茶具的好壞、水的好壞,是不是也是一種癡呢,不利于修行?”同學們你看是不是這樣?你們大膽地回答。

  營員們:是。

  遊祥州教授:所以你的問題就是答案,這個絕對沒有錯的。我現在告訴大家,日本的茶道非常發達,從唐朝開始,茶道傳到日本,日本的茶道很發達,可是到了18、19世紀的時候,日本的這些高僧們,就禁止寺院裏面喝茶,爲什麼呢?就是這個喝茶到了後來,講究器具,講究茶的好壞,講究我這個茶多少錢,什麼人供養的,這下就不對了。這個茶、這個禅本來是什麼?是要發明心性,要明心見性,結果爲了講究這個喝茶——茶本來是要提神,茶本來是要攝心,茶本來是要作爲一個所謂明相應觸的一個自我訓練,結果卻變成舍本逐末了。所以這些有修行的人他就覺得這是不對的,這樣整個茶不但是沒有禅,而且是變成禅的障礙,所以我們這個同學大概也是一個高僧來轉世的,這個話講得非常的好,我們在臺灣講道地,你們叫地道是不是?非常的地道。很好,我覺得我們這個班的同學非常的優秀,這個看法很正確。

  我想我們就隨機作答好了,因爲同學的問題這裏已經積的不少,但是我想還是繼續把我們預先要講的主題跟大家講一講。我想我們先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這個其實沒有什麼好爭論的,就是說日本的這個禅茶,它講的茶道,事實上是比較接近天臺山的傳承,更接近如來禅的傳承。可是很有趣,你看這個一休和尚,他可是一個道道地地的禅師,他有禅師的智慧與機鋒。但是你看後來發展出來的日本茶道少了這個,就是說我們不要低估日本茶道的內涵,因爲這是整個日本文化最重要的一個演練的重核心的一個文化整體的表現。

  但是我是覺得禅茶還是在中國發展得最好,所以我覺得今天我們就非常難得,老和尚這麼慈悲,回到了趙州古佛的祖庭,把這個禅茶恢複起來,不管是時節因緣,或者是這個內涵,我覺得真的都是千載難逢的一個機緣。所以同學們來到這裏,你想想看,一百年、兩百年、叁百年,再來回顧我們今天,我們很幸運,我們非常的幸運,你看老和尚才到北京開會,剛好這個時間又可以趕得過來跟我們相聚,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就已經是很經典了,大放光明。

  我想這是概念性的,有一些比較深的理論的東西,我想短時間不太容易跟大家細講。這個是我們要跟大家先談的第一個部分,我想先來講一些基礎性的東西。

  在禅茶的理論建構方面,我特別著重在《雜阿含經》的明相應觸的論說。我們知道《雜阿含經》在佛教裏面就相當于孔門的《論語》,它是佛教最早結集的經典,你可以從《雜阿含經》裏面看到佛教當時最原始的佛陀說法的形態,在《雜阿含經》裏面我們看到佛陀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教導,就談到明相應觸這個概念,我把一段《雜阿含經》的文字先引給大家看一下。(演示幻燈片)

  我們看看《雜阿含經》裏面這一段話,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告諸比丘,有如下這一段開示,“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就是世間的凡夫愚癡無明,它就執著有一個我,無明分別,在這個我執我見上面,起種種的無明,然後在這裏面發展了很多思想的東西出來,“如是觀。不離我所。不離我所者。入于諸根。而生于觸。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生苦樂。從是生此等及余。謂六觸身”。

  這個就是說我們有六根,我們的身體有六根,六根就是身體的六個主要器官,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然後身體,還有我們的神經系統,叫做眼、耳、鼻、舌、身、意,大家都記得了嗎?跟我念一遍,眼、耳、鼻、舌、身、意。(營員隨念)

  這叫六根。那眼睛看到是什麼呢?色,就是有形色的,耳朵聽到的呢?是音聲。所以我們這六根對出去的這個叫六塵,就是我們的器官所面對的六個感知的對象,叫做色、聲、香、味、觸、法。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我們在講修行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方,就是要去思考這個六根跟六塵之間的關系。

  佛陀就說了,六根剛剛跟六塵接觸的那個當下,那個是一個非常中性的,還沒有加上任何主觀意識的東西,所以那一個接觸的那個當下,那個“觸”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關鍵。因爲眼對色、耳對聲嘛,所以就叫六觸,就是六根對六塵碰觸的那個當下。這個碰觸就會産生一個結果是什麼呢?六根對六塵接觸之後,接下來馬上會産生感覺。那麼順著這個感覺——感覺會有什麼呢?感覺有苦的,有樂的,也有無所謂,沒有什麼感覺的,叁種,叫做苦、樂、舍,舍就是中性的意思。有了感覺之後呢,快樂的東西——哎呀,我喜歡的!“這個好吃,我喜歡的”,所以從感覺,就是接下來産生情緒上的反應,好惡,有感覺的苦樂,接下來有情緒上的好惡,喜歡不喜歡。然後順著這個喜歡不喜歡,這個好惡的情緒,接下來就有執著了,執著就起來了。有了執著,你的習氣就出現了,有了習氣你的輪回的條件就形成了,這樣明白了嗎?這個過程,佛陀把它簡單的濃縮爲叫做“十二因緣”,這個十二因緣我們用西藏的寺廟常常看到的一張圖來跟大家做一個說明。

  西藏人認爲,這個整個輪回是有一個閻羅王來操作的,閻羅王叫做Yama,羅馬拼音叫“Yama”。這個Yama你看看,就是像一個怪獸的樣子,它有長尾巴的,然後你看它頭上還有骷髅頭,這個Yama就是代表操作輪回的那一個Operator(操作者)。然後這個輪回是有四層,最外面這一層,同學們來看,最外面這一層有十二幅的小圖,這個小圖就是代表《雜阿含經》裏面常常說的十二支緣起法,這個十二支的緣起法,具體地講,大家跟著念,配合這個頓號,要有節奏,大家一起來,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拉長一點,觸—— 因爲這個字最重要,受、愛、取、有、生、老死。(營員隨念)

  我底下用五分鍾,用一個最不精確的、最不正確的講法來讓大家有一個概念,然後你們再慢慢自我修正一下,好不好?不要說我害你哦!我就是爲了讓你了解的快一點,亂講一下,然後你再慢慢地修正。老和尚在這兒,待會請老和尚棒喝!不過大和尚說了:柏林寺不用棒喝,用茶!同學們都有茶喝了嗎?(營員答:有)好,恭喜恭喜,慢慢地品,我們下面要品茶,也要品佛法。

  無明是什麼呢?無明就是無知,可是這個無知不止是對一件事情的無知,而是它根深蒂固的,深深地紮根在我們的生命的主體當中,所以我們某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生命是怎麼樣一回事呢?它有點像陰陽這樣的,陽的部分就是昨天衍空法師在講叁皈依時候,講那個覺的部分,覺性的部分,佛性的部分。可是另外一個力量很強的,就是那個無明,那個習氣,那個業障的部分,所以人生一直是這兩個力量在那邊起伏著。佛教裏面有一種表達是什麼呢?說修行是什麼?就是一個背塵合覺的過程,而不修行,就是一個背覺合塵的過程,覺就是覺性。我們的生活裏面,我們每起一個念頭,都跟我們的覺性越來越相應了,越來越合了,那這個就表示我們修行在進步。如果我們在生活當中,我們起的念頭都是跟我們的覺性相違背的,譬如說說謊話,我要問一個問題,請你們不要回答我好不好?真的不要回答我,回答自己就好了。就是你有沒有說謊的經驗?不要回答我。

  好,我要問的重點還不在這裏,我要問的是你說謊的時候,你自己知道嗎?有沒有人說我說謊的時候我不知道,這不可能吧?那爲什麼說謊你會知道呢?是誰教你…

《禅茶一日(遊祥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