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層是水大 內層是甘露
密層是紅白菩提 密密層是大悲淚水
又茶有四重隱顯:
外:待客之茶 內:談心之茶
密:結盟之茶 密密:禅密之茶
日本臺密六祖智證大師圓珍《行曆抄》記其初至長安面見法全(唐密祖師惠果和尚之法孫),引至“青龍寺西南角淨土院上房,與茶飯吃。”後叁日,圓珍“到青龍寺禮拜和尚,入道場,隨喜禮後,便于院中吃茶飯”,由此可見茶與密寺及密宗行人之關系。法門寺地宮八重寶函中有藥師曼荼羅,其藥師像與東密《覺禅鈔》心覺的左手持缽右手持錫杖的唐本藥師像完全一樣,說明地宮也已用茶供養藥師。藥師法爲中國早期密法,唐代弘揚最盛。盡管顯密詳略略微不同,但傳承迄今不絕。藥師法是了生脫死,以藥物爲體、以性空爲性來認識人生而改造人生現前腳下立地起修之大法。藥師法的本質就是修藥師定。修藥師定,就是教人明于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頂天立地之人。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藥師定者,秘密禅之禅定也。它融秘密禅修色之要,會如來禅修息之奧,通祖師禅修心之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決食色問題;以安般法(循環生理)修息,解決呼吸問題;以入寤法(大腦生理)修心,解決睡眠精神問題,實爲現前做人做事之生活禅也。用藥師法茶供、茶施、茶會,則是秘密禅茶供之善巧方便之運用。因爲茶禅一味,禅密一體。茶作供品,作空性觀,既易悟緣起性空之理,更顯實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來口、如來味、如來意,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說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由于人身色息心是一個完全的整體,因此如來禅的坐禅、秘密禅的密禅與祖師禅的參禅是相互聯系,從叁個不同的層面而逐漸開顯的。所以在坐禅飲茶、密禅供茶、參禅茶味叁者既有彼此相聯的共同點,又有先後不同的差別層。修祖師禅的“茶禅”(即茶禅一味)的茶道是到宋朝禅宗發展過程中最後形成的。也就是說,茶由禅興,茶由坐禅飲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進宗門法規,乃至以茶作爲密教供品,用以供佛齋僧。法門寺的茶供養、圓珍的“吃茶飯”,甚至趙州叁呼的“吃茶去”,以茶作爲妙傳心印的載體,茶修禅修一體,茶味禅味一味,茶密禅密一體,這就完成了中國佛教叁個層面,色息心叁法相即、空假中叁谛圓融的中國茶道。也就是坐禅飲茶的茶道、修密供茶的茶道和用茶印心茶禅一味的茶道。飲茶的茶道,主要是飲茶調息,攝心入定,心息相依,安般守意,進而止住自心流注,臻于住息息住,心一境性。供茶的茶道,主要供茶作觀,作空性觀,周遍明了,入本不生際,乃至離邊大中觀,常樂我淨。印心的茶道,主要是味茶淨心,自心現量,遠離四句,甚至念住無念,見本來面目。
“茶禅一味”是由宋朝臨濟宗大師圓悟克勤提出的,他在湖南夾山寺編著的《碧岩集》在禅門影響甚大,被韓國稱爲“天下第一奇書”。他手書“茶禅一味”四字真訣,由日本留學生輾轉傳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純手中,成爲日本代代相傳的國寶。日本臨濟宗榮西禅師遣宋留學回國後,將茶種植于禅寺,並著《吃茶養生記》。之後大應國師又將中國寺院飲茶方式傳至日本。大應之後繼有幾位禅僧至中國習茶道並成爲茶師。後大德寺一休和尚將茶道之法傳弟子珠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創出富有東瀛風味的日本茶道,成爲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後千利休改良而普行于民間,稱爲千家流,倡導“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日本現在的裏千家茶道。現在日本茶道已有數流矣。山上宗二之茶書《山上宗二記》謂“茶道是從禅宗而來的,同時以禅宗爲歸依。”澤庵宗彭《茶禅同一味》說:“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無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珠光禅師說:“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這也是禅道的中心。”“一味清淨(清心),法喜禅悅,趙州知此,陸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卻人我之相,內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間,謹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國)太平。”傳說珠光禅師捧茶擬飲,老師一休舉鐵如意一聲斷喝,將其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問禅意若何,珠光答謂“柳綠花紅”,一休印可。珠光專以茶道保任所得,並最終提出“佛法存于茶湯”的見地。千利休也在《南方錄》中寫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燒水、點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爲習佛修行之行爲”,而“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諸具、法則、規矩的,無一物之念的,無事安心的一片白露地。”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經明顯表露出來的境界,也還只是淺層次的般若境界,還未臻于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還只是“緣起性空”的中觀見,還不是離邊的大中觀見。提高來說,這一片白露地,就是大圓滿的如來藏,就是原始覺性、內在光明、本來面目,就是“如來藏中有如來”的“本始基”,就是法爾清淨的“本不生際”,也就是脫離任何邊執的“常樂我淨”。這就不是世俗谛中“茶即禅,禅即茶”的“茶禅一味”,而是勝義谛中無修無證、非茶非禅、非不茶不禅、不可言诠、不可思議的本際明相的“茶禅”了。入難入之楞伽,住無住之本際,達摩的二入四行,曹溪的一花五葉;祖師西來意,將心與汝安,欲了此中味,請你“吃茶去”。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藝)。道無器不現,器無道不明,所以茶道也不完全離開茶藝。中國茶禅文化的影響除傳承至日本的茶道外,余波所及,現在流行于歐美的所謂基督禅、午後茶,韓國的茶禮,臺灣的茶館茶藝,以及大陸的工夫茶、蓋碗茶,形形色色的茶道表演,都只能說是茶藝,而不是茶道。其根本區別,就在于茶藝,只是在茶的“色、香、味”上做工夫,引發刺激人們的視覺、嗅覺、味覺等各種感官去享受、品嘗、韻味,總使人們跟著感覺走。高一層的頂多也只是提高到理性意識上去分別、體會、執著某種感覺提供的思維境界或審美境界而已,並不能使人們真正在心靈上升華到一種體認事物本來性空的境界。(這裏指的是“茶藝”有局限性,而不是說飲茶人的修養,茶人的修養是不受此限的。此乃另一問題,應行別論。)茶道則是在心靈上用功,通過茶的物質性功能去作空性觀,體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其外境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因緣和合,是虛幻不實,沒有獨立自主性的實體可得,沒有永恒不變的實物存在,一切享受都只是自我意識的執著和陶醉,根本不認識自己的心識和外境都是汙染了的。茶道就是要你通過茶的實際生活,在心路的曆程中,淨治明相,觀察自心現量,清除你自己心靈所受的汙染,善自心現,遠離塵垢,消除煩惱,還你自心本來清淨的現實而已。那時,同樣飲茶,同樣“色香味”,搞茶藝的會跟著自己感覺走,而修茶道的,則跟著自己清淨的心靈走。心無挂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那才能真正得到茶飲的法樂和法益。
我們不排除茶藝,因爲它雖是低層次的,但又是可作修茶道的基礎,提高到茶道上去。願一切有志“吃茶”之士以及從事茶文化工作的人們,都能來求索中國的茶道,都能從“茶藝”轉升到“茶道”。我相信,中國的佛教茶道,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交融的發展過程中,在新千禧新世紀人類面臨解決自身建設問題的機緣中,將會對人類精神文明的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選自《佛說當機》
《茶禅文化與佛教的茶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