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 吳立民

  

  今天我們大家參加的這個夏令營叫做生活禅夏令營,生活禅意思就是——禅就是生活,生活在禅中;生活就是禅,禅在生活中。

  體會生活禅是要下一番工夫的。我們生活的內容很廣泛、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等,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境界裏,你就會在個什麼樣的境界的禅中。可以這樣說吧,現在一般的人往往都苦惱很多,佛教講八苦,生老病死固然是苦,還有偏偏是相親人卻要分離,偏偏是冤家對頭卻要聚首,這些都是苦;所以煩惱多,心得不到解脫。而我們佛教徒不一樣,學律宗的人,他就在律宗裏生活;學淨土的人,他就在淨土裏生活;學華嚴的人,他在華嚴裏生活;學法相的人,他就在法相裏生活;學密宗的人,他就在密宗裏生活……只有這樣才能修行。因爲整個佛法都是教人怎樣生活的,出家人要了生死在生活中,在家人要在生活中了生死。禅是一個大法門,用禅來了生死,就是生活在禅中,體驗禅在生活中。我們的生活,禅宗講挑水擔柴無非是道,吃飯穿衣皆是佛事,這就是“在生活中實現禅悅,在禅悅中落實生活”。

  一

  那麼什麼是禅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爲它不是我們的思維邏輯和思想意識能夠想象的事情,而是要親身去體驗的事情,但是爲了方便,我們用語言這個工具來說一說。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世界上萬事萬物究竟是從哪裏來的?這是個大問題,古今中外的哲學家、科學家都要研究這個問題,我們綜合古今中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外乎有兩種學說。一種是認爲萬事萬物由一種最基本、最簡單的物質組成,比如古代哲學家認爲萬事萬物來源于水、來深于氣、來源于火;現代科學家講來源于分子、原子,原子裏有核,核又來源于基本粒子。現在已分析到了第四層誇克,這些就是認爲萬事萬物來源于一種基本物質。另一種認爲萬事萬物來源于一種超自然的精神力量,由這種精神力量轉化而來的,比如天主教、基督教講上帝創造了一切,伊斯蘭教講是真主安排的。甚至哲學家講這是理性法則的規定等等。

  這兩種觀點佛教都不同意,因爲佛教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沒有第一因。你說萬事萬物來源于一種基本物質,比如科學家講的誇克,那麼誇克是從哪裏來的呢?科學家可以繼續研究,分析出更基本的物質來,這也不能解決問題,那個比誇克更基本的物質又是從哪裏來的呢?如果無窮盡問,你無法回答,所以說萬事萬物來源于物質,有第一因。佛教認爲是不究竟的。你說萬事萬物來源于超自然的精神力量,比如上帝,那麼上帝又是從哪裏來的?你說出上帝的根深,那麼那個超上帝的根源又是從哪裏來的?如是無窮盡何,也是不可回答的,所以沒有第一因。因爲沒有第一因,所以佛教認爲世界沒有始也沒有終,正因爲沒有第一因,時間才可以無始無終,空間才可能無邊無際,這正是萬事萬物的本相,所以佛教不承認有第一因。

  那麼對于萬事萬物從哪裏來的這個問題,佛教是怎麼回答的呢?佛教認爲萬事萬物是在一定條件下産生的,是互相聯系的,象華嚴的世界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誰也離不開誰,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是互爲條件的。這個條件,佛教稱爲“緣起”,所以佛教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因緣而生。緣生則生,條件具備了,事物就可能産生,緣滅則滅,條件沒有了,事物就不可能産生,比如這個茶杯,它的産生是要有條件的。首先要有原材料、還要有工廠、工藝方法、生産茶杯的工人等等條件,離開了這些條件,茶杯就不可能産生。茶杯是如此,萬事萬物都是如此,都是因緣而生。所以佛經上說:“諸法因緣生,緣滅法亦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四句話就是有名的緣生偈,尊稱爲法身舍利,過去造像建塔都是要寫這偈子的,所以這個偈子代表了佛教的基本教義。

  萬事萬物都是緣生的,緣生的東西必然具備叁個特點。因爲緣是條件,並且是互爲條件,那麼緣生的東西就是條件的組合,那就不可能有脫離條件而獨立存在的事物,這就說明事物沒有獨立自主性,佛教稱爲無自性,也叫無我,這是第一個特點。比如茶杯,離不開原材料、工藝、工廠、工人,原材料不同,茶杯的品種就不同,工藝不同,茶杯的形式就不同,所以茶杯本身沒有獨立自主性。緣生的東西第二個特點是無常,意思是它是變化的,而且是刹那刹那不停地變化的,萬事萬物沒有不變化、不運動的,所以是無住的,沒有永恒性。緣生的東西第叁個特點就是它必然按自己的規律歸宿到它應歸宿的地方去,萬事萬物因緣而生,就會因緣而滅。會因緣而起就會因緣而滅,這就是萬事萬物的寂滅性,這叁個特點,佛教把它概括爲叁句話,就是:一切無我——萬事萬物無自性;諸法無常——萬事萬物無永恒性;涅磐寂靜——萬事萬物都按照自身規律歸宿到它該歸宿的地方去。

  這叁句話小乘佛教稱之爲“叁法印”,法印是佛教檢驗真理的標准。合乎叁法印的就是佛法,不合乎叁法印的就不是佛法。後來小乘發展到大乘,大乘講一法印,也就是“一實相印”。什麼叫實相?前面講了一切無我、諸法無常、涅磐寂靜叁法印,它們體現的一個東西就是“空”,大乘把它概括爲一實相印,就是講般若空。般若是古印度語,因爲含義很多,所以譯經大師只翻其音,不翻其意。般若有體有相有用,我們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這個實相就是般若,萬事萬物的本體也是般若,萬事萬物的微妙大用也是般若。實際上般若的含義包括空和不空兩個方面,不空而空,空而不空,這就叫般若。

  什麼是空,什麼是不空呢?前面講了無常無我,這是般若空的一面,事物的無常無我,沒有自性,沒有永恒性,刹那生滅,刹那生的時候就刹那滅,中間沒有停留,生滅是同時的,所以生就是不生,滅就是不滅。讓我們腦筋轉個彎,思維一下,事物刹那生滅,生滅同時,生即不生,不生故不滅,這就是看到了事物的空性,看到了事物刹那生滅的空性,又比講無常無我更進了一步,講到了無自性、無永恒性的根源上去了,所以龍樹菩薩才講“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沒有空性萬法不能成。

  我們生活在一個萬事萬物無自性、無永恒性的世界裏,就要體會萬事萬物的無自性、無水恒性;無自性、無永恒性我們把它概括叫空性、般若,生活中你能體會到它,跟它很好地協調,你就不至于是無明的狀態,你就能做生活的主人來支配生活,而不是糊裏湖塗、不清不白被生活所支配,禅宗就是用這種方法教人去悟的。我們娑婆世界的人生活在一個很低的層次,也就是粗身粗心的層次裏,身體是粗的,對應的心也是粗的。二粗是什麼意思呢?粗就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我們的眼睛能看,但看的範圍有限,在一定的光波範圍內能看見,超出一定的範圍就看不見了,耳朵也一樣,眼耳鼻舌身意都有局限性。對于我們這個粗身粗心,古來大德就用禅的方法來教育後人怎樣突破,突破的方法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從心的本體上來突破,所以讓學人來參禅,直接在生活的體驗中去體會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包括你自己的本來面目究竟是什麼。

  二

  前面我們提出一個問題:萬事萬物究竟是從哪裏來的?現在我們問第二問題: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究竟是什麼?包括我們自已的本來面目究竟是什麼?

  用語言文字、思維邏輯來認識事物是我們的常識,如果從常識上來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那就太困難了。禅宗不主張用語言文字,不僅不主張,而且要求你在學禅的時候首先在心的本體上把你所有的知見打掉,所以參禅既不許你從無上取,也不許你從有上取,不許你從有相上去考慮,也不許你從無相上去考慮,所從禅宗就是要你直下承當,即事而真、當下是道。但是我們習慣了用腦筋去思維,用語言文字去表達,因此事物的本來面目明明白白在我們面前,我們往往都看不清、弄不明,失之交臂,所以參禅的人去除知見很重要。

  我常常舉這個例子來講。你想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想證悟般若,你首先要離一些錯誤的知見。第一層要離二見,有見和無見。什麼是有見、無見呢?如果我問你這是什麼,你會回答這是茶杯,嘩的祖師就會打你一棒子。錯了!這是茶杯嗎?你從常識的角度講,這不是茶杯是什麼?好,你中國人把它叫做茶杯,美國人叫它什麼?法國人又叫它什麼?同樣的一個東西,卻各有各的名稱,茶杯是我們給起的名字,茶杯本身並沒有名字,這就給事物本身加了東西上去了,佛教認爲這是“增益謗”,是有見的錯誤。我再問這是什麼,你回答說這不是茶杯。你又錯了。中國幾億人多少年來都叫它茶杯,它也是一法,你不能把大家約定俗成的法破了,所以你認爲它不是茶杯,就是在大家已賦予它茶杯一名中你減損了,于是你犯了“損減謗”的錯誤。問這是什麼,你答這是茶杯,肯定它,是有;你答這不是茶杯,否定它,是無,這就是二見:有見和無見。你要說話,要思維,你不著有見肯定它,也不著無見否定它,才可能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接近般若,所以實證般若的第一層要離有、無二見。

  第二層還要離四見。這是什麼?這是茶杯,錯了。這不是茶杯,也錯了;那麼我回答:也是茶杯,也不是茶杯,這是第叁種回答,又錯了!“也是茶杯”是部分肯定,“也不是茶杯”是部分否定,部分肯定部分否定是矛盾的,要麼是茶杯,要麼不是茶杯,怎麼會又是茶杯又不是茶杯呢?既肯定又否定,部分肯定部分否定,還不是同時肯定同時否定,象《金剛經》所說的“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是同時肯定同時否定,而“也是茶杯也不是茶杯”,是部分肯定部分否定,所以又錯了,犯了“相違謗”的過失。再參,這個老問題我們可以有第四種回答:非是茶杯,非不是茶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你來個不定的回答,這象開玩笑、叫“戲論謗”,也是錯誤的。這二見是從前…

《照見五蘊皆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東密與藏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