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吴立民

  

  今天我们大家参加的这个夏令营叫做生活禅夏令营,生活禅意思就是——禅就是生活,生活在禅中;生活就是禅,禅在生活中。

  体会生活禅是要下一番工夫的。我们生活的内容很广泛、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等,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境界里,你就会在个什么样的境界的禅中。可以这样说吧,现在一般的人往往都苦恼很多,佛教讲八苦,生老病死固然是苦,还有偏偏是相亲人却要分离,偏偏是冤家对头却要聚首,这些都是苦;所以烦恼多,心得不到解脱。而我们佛教徒不一样,学律宗的人,他就在律宗里生活;学净土的人,他就在净土里生活;学华严的人,他在华严里生活;学法相的人,他就在法相里生活;学密宗的人,他就在密宗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修行。因为整个佛法都是教人怎样生活的,出家人要了生死在生活中,在家人要在生活中了生死。禅是一个大法门,用禅来了生死,就是生活在禅中,体验禅在生活中。我们的生活,禅宗讲挑水担柴无非是道,吃饭穿衣皆是佛事,这就是“在生活中实现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

  一

  那么什么是禅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它不是我们的思维逻辑和思想意识能够想象的事情,而是要亲身去体验的事情,但是为了方便,我们用语言这个工具来说一说。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世界上万事万物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个大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科学家都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综合古今中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外乎有两种学说。一种是认为万事万物由一种最基本、最简单的物质组成,比如古代哲学家认为万事万物来源于水、来深于气、来源于火;现代科学家讲来源于分子、原子,原子里有核,核又来源于基本粒子。现在已分析到了第四层夸克,这些就是认为万事万物来源于一种基本物质。另一种认为万事万物来源于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由这种精神力量转化而来的,比如天主教、基督教讲上帝创造了一切,伊斯兰教讲是真主安排的。甚至哲学家讲这是理性法则的规定等等。

  这两种观点佛教都不同意,因为佛教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没有第一因。你说万事万物来源于一种基本物质,比如科学家讲的夸克,那么夸克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可以继续研究,分析出更基本的物质来,这也不能解决问题,那个比夸克更基本的物质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无穷尽问,你无法回答,所以说万事万物来源于物质,有第一因。佛教认为是不究竟的。你说万事万物来源于超自然的精神力量,比如上帝,那么上帝又是从哪里来的?你说出上帝的根深,那么那个超上帝的根源又是从哪里来的?如是无穷尽何,也是不可回答的,所以没有第一因。因为没有第一因,所以佛教认为世界没有始也没有终,正因为没有第一因,时间才可以无始无终,空间才可能无边无际,这正是万事万物的本相,所以佛教不承认有第一因。

  那么对于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佛教是怎么回答的呢?佛教认为万事万物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是互相联系的,象华严的世界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谁也离不开谁,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互为条件的。这个条件,佛教称为“缘起”,所以佛教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因缘而生。缘生则生,条件具备了,事物就可能产生,缘灭则灭,条件没有了,事物就不可能产生,比如这个茶杯,它的产生是要有条件的。首先要有原材料、还要有工厂、工艺方法、生产茶杯的工人等等条件,离开了这些条件,茶杯就不可能产生。茶杯是如此,万事万物都是如此,都是因缘而生。所以佛经上说:“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四句话就是有名的缘生偈,尊称为法身舍利,过去造像建塔都是要写这偈子的,所以这个偈子代表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万事万物都是缘生的,缘生的东西必然具备三个特点。因为缘是条件,并且是互为条件,那么缘生的东西就是条件的组合,那就不可能有脱离条件而独立存在的事物,这就说明事物没有独立自主性,佛教称为无自性,也叫无我,这是第一个特点。比如茶杯,离不开原材料、工艺、工厂、工人,原材料不同,茶杯的品种就不同,工艺不同,茶杯的形式就不同,所以茶杯本身没有独立自主性。缘生的东西第二个特点是无常,意思是它是变化的,而且是刹那刹那不停地变化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化、不运动的,所以是无住的,没有永恒性。缘生的东西第三个特点就是它必然按自己的规律归宿到它应归宿的地方去,万事万物因缘而生,就会因缘而灭。会因缘而起就会因缘而灭,这就是万事万物的寂灭性,这三个特点,佛教把它概括为三句话,就是:一切无我——万事万物无自性;诸法无常——万事万物无永恒性;涅磐寂静——万事万物都按照自身规律归宿到它该归宿的地方去。

  这三句话小乘佛教称之为“三法印”,法印是佛教检验真理的标准。合乎三法印的就是佛法,不合乎三法印的就不是佛法。后来小乘发展到大乘,大乘讲一法印,也就是“一实相印”。什么叫实相?前面讲了一切无我、诸法无常、涅磐寂静三法印,它们体现的一个东西就是“空”,大乘把它概括为一实相印,就是讲般若空。般若是古印度语,因为含义很多,所以译经大师只翻其音,不翻其意。般若有体有相有用,我们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这个实相就是般若,万事万物的本体也是般若,万事万物的微妙大用也是般若。实际上般若的含义包括空和不空两个方面,不空而空,空而不空,这就叫般若。

  什么是空,什么是不空呢?前面讲了无常无我,这是般若空的一面,事物的无常无我,没有自性,没有永恒性,刹那生灭,刹那生的时候就刹那灭,中间没有停留,生灭是同时的,所以生就是不生,灭就是不灭。让我们脑筋转个弯,思维一下,事物刹那生灭,生灭同时,生即不生,不生故不灭,这就是看到了事物的空性,看到了事物刹那生灭的空性,又比讲无常无我更进了一步,讲到了无自性、无永恒性的根源上去了,所以龙树菩萨才讲“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没有空性万法不能成。

  我们生活在一个万事万物无自性、无永恒性的世界里,就要体会万事万物的无自性、无水恒性;无自性、无永恒性我们把它概括叫空性、般若,生活中你能体会到它,跟它很好地协调,你就不至于是无明的状态,你就能做生活的主人来支配生活,而不是糊里湖涂、不清不白被生活所支配,禅宗就是用这种方法教人去悟的。我们娑婆世界的人生活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也就是粗身粗心的层次里,身体是粗的,对应的心也是粗的。二粗是什么意思呢?粗就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我们的眼睛能看,但看的范围有限,在一定的光波范围内能看见,超出一定的范围就看不见了,耳朵也一样,眼耳鼻舌身意都有局限性。对于我们这个粗身粗心,古来大德就用禅的方法来教育后人怎样突破,突破的方法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从心的本体上来突破,所以让学人来参禅,直接在生活的体验中去体会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包括你自己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

  二

  前面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万事万物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现在我们问第二问题: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包括我们自已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

  用语言文字、思维逻辑来认识事物是我们的常识,如果从常识上来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那就太困难了。禅宗不主张用语言文字,不仅不主张,而且要求你在学禅的时候首先在心的本体上把你所有的知见打掉,所以参禅既不许你从无上取,也不许你从有上取,不许你从有相上去考虑,也不许你从无相上去考虑,所从禅宗就是要你直下承当,即事而真、当下是道。但是我们习惯了用脑筋去思维,用语言文字去表达,因此事物的本来面目明明白白在我们面前,我们往往都看不清、弄不明,失之交臂,所以参禅的人去除知见很重要。

  我常常举这个例子来讲。你想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证悟般若,你首先要离一些错误的知见。第一层要离二见,有见和无见。什么是有见、无见呢?如果我问你这是什么,你会回答这是茶杯,哗的祖师就会打你一棒子。错了!这是茶杯吗?你从常识的角度讲,这不是茶杯是什么?好,你中国人把它叫做茶杯,美国人叫它什么?法国人又叫它什么?同样的一个东西,却各有各的名称,茶杯是我们给起的名字,茶杯本身并没有名字,这就给事物本身加了东西上去了,佛教认为这是“增益谤”,是有见的错误。我再问这是什么,你回答说这不是茶杯。你又错了。中国几亿人多少年来都叫它茶杯,它也是一法,你不能把大家约定俗成的法破了,所以你认为它不是茶杯,就是在大家已赋予它茶杯一名中你减损了,于是你犯了“损减谤”的错误。问这是什么,你答这是茶杯,肯定它,是有;你答这不是茶杯,否定它,是无,这就是二见:有见和无见。你要说话,要思维,你不著有见肯定它,也不著无见否定它,才可能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接近般若,所以实证般若的第一层要离有、无二见。

  第二层还要离四见。这是什么?这是茶杯,错了。这不是茶杯,也错了;那么我回答:也是茶杯,也不是茶杯,这是第三种回答,又错了!“也是茶杯”是部分肯定,“也不是茶杯”是部分否定,部分肯定部分否定是矛盾的,要么是茶杯,要么不是茶杯,怎么会又是茶杯又不是茶杯呢?既肯定又否定,部分肯定部分否定,还不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象《金刚经》所说的“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而“也是茶杯也不是茶杯”,是部分肯定部分否定,所以又错了,犯了“相违谤”的过失。再参,这个老问题我们可以有第四种回答:非是茶杯,非不是茶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你来个不定的回答,这象开玩笑、叫“戏论谤”,也是错误的。这二见是从前…

《照见五蕴皆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东密与藏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