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照见五蕴皆空▪P2

  ..续本文上一页面有、无二见上发展起来的,“也是茶杯也不是茶杯,是“有有、有无”,是第一层二见的有的重叠,“非是茶杯非不是茶杯”是“非有非无”,是第一层二见的非的重叠。这样便成了四见。

  禅宗把这四见概括叫“四句”,“是茶杯”是肯定,叫做有句;“不是茶杯”是否定,叫做无句;“也是茶杯也不是茶杯”叫做亦句;“非是茶杯非不是茶杯”叫做非句。如果你的语言文字、思维逻辑能离开这四句话,你就比较能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接近般若。我们大家试试看,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在这四句之外找到一种形式,既不肯定,又不否定,既不矛盾,也不不定,能不能找到这样一种方式?我们回答半天,也跳不出这四个圈子,脱离四句之外,你找不到,那就证明你的语言文字有局限性,思维逻辑有局限性。所以语言文字都是见,有句是肯定见,无句是否定见,亦句是违见,非句是不定见。肯定是常见,否定是断见,常见说空是顽空,断见说空是断灭空,这都不是佛教讲的空,那就证悟不到般若上去,用禅的话说,就是挨不到禅的边。比如我们说茶杯是空的,意思是茶杯里没有水,有水就不空,这就是顽空,很多人就象这样,把佛教的空理解为顽空。事物刹那刹那不停变化的本身才是空性,禅是活泼泼的,不是我们用知见来体认的。所以我们要真正参禅的话,一定要把我们的知见进行一番改造。

  人的心理是很复杂的,有过去的因素,有现在的因素,还有未来的因素,而我们生活的环境都是在色、受、想、行、识五蕴当中“色”就是物质界,“受”就是感受,“想”是领纳、了知,“行”是各种活动,识是各种了别作用。人生活的世界就是五蕴的世界——那么我们的心所想所缘就在色、受、想、行、识五蕴当中,而色、受、想、行、识又有过去的,又有现在的,又有未来的,这个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当中又有已经生起的和尚未生起的,你看这是多么复杂啊。

  前面我们讲了四见,包括有句、无句、亦句、非句四见,它是最基本的,又叫根本四见。这根本四见如果把它翻二番就变成了八见,用有和无分别与四见交叉成了有有、有无、亦有亦无有、亦无亦无无、无有、无无、非有非无有、非无非无无这八见,而每一句又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在语法里效去时又可分过去、现在、未来,现在时和未来时也可分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我们破见既要破粗见也要破细见。四句重复一下就成了八句,叫“复四句”,其中有有、有无是有句,无有、无无是无句,亦有亦无有、亦无亦无无是亦句;非有非无有、非无非无无是非句,所以四句是根本句。我们再把根本四句的每一句和四句交叉,那就变成了“具足四句”,有句和四句交叉,就是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这是有句的具足四句,无句和四句交叉,就是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这是无句的具足句;亦句和四句交叉就是亦有、亦无、亦亦有亦无、亦非有非无。这是亦句的具足四句。非句和四句交叉,就是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这就是非句的具足四句。你要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你不但要离四句,还要离复四句,具足四句,这些够不够呢?还不够。离四句,是离四见,离复四句,是离八见,离具足四句,就是十六见,我们还要离六十二见。

  哪六十二见呢?我们先离有句,有句有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时和五蕴结合起来有五见,现在时、未来时也各有五见,合起来有十五见,四句各有十五见,加起来就是六十见,再加上有、无根本二见,就成为六十二见。离开了五蕴的过去、现在、未来四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这样够不够呢?还不够。还要离开一百见,才能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接近般若,注意我只是讲“接近”。

  哪一百见呢?有句的具足四句又可分为已起和未起两大类,而每一类中又有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样有句的具足四句就变成了二十四句,四句的具足四句就合为九十六句,再加上根本四句就是一百句。为什么讲得这么繁琐呢?我们的心理状态,包括过去的因素、现在的因素、未来的因素,以及它与五蕴的关系,能表达的形式有一百见,而这一百见都是我们常用的,正是由于这些见的繁琐复杂使我们越来越认识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佛家讲参禅要“离四句,绝百非”,就是要离四见,离这一百见。才可能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接近般若。

  刚才我们讲的是般若空的一面,但是般若还有不空的一面。正因为般若还有不空的一面,所以不要以为禅宗反对使用语言文字,那是对初学的人来讲,因为他习惯于用语言文字,思维逻辑,等到他悟了之后,就不但不反对用语言文字,而且要充分利用语言文字。所以光说“离四句,绝百非”就是般若,那是不对的,禅宗还有一句话,要“即四句”才是般若。禅在哪里?禅不在有句、不在无句、不在亦句、不在非句,那是要你离四句,但是禅又要你即四句,禅就在有句、就在无句、就在亦句、就在非句里。好,你以为是先离四句后即四句,又错了早它是不离不即,亦离亦即,非离非即,这样一来你又糊涂了,究竟说的是什么呢?禅宗有句名言:“说似一物即不中”,说出一个东西来就不是那个东西了。大家会说你这个人说了半天,糊里糊涂的,这样你可能还明白了一点,我就怕你不糊涂。

  般若本身是无所得,要注意佛教讲空,一是指彻底空、毕竟空、究竟空,它虽然反对断灭空、顽空,但它讲一空到底,所以禅宗形容它一贫如洗、一丝不挂、一无所有,一寒彻骨。《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智亦无得”,一路无到底,后面是“以无所得故“……”。但是这“一无所得”也是无得,“一无所有得”也是无有,如果你以为真的有“一无所得”、“一无所有”也错了;禅宗讲空性是毕竟空,如果你以为有个空那就又错了。空亦复空,那是毕竟空。一无所得反过来就是无所不得,一无所有反过来就是无所不有,所以《心经》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讲无所得,后面讲得,所以般若是很活泼的。真理是有层次性的。如果讲“有”,那么相对的就是“空”,这是第一重:“二谛”,“有”是俗谛,“空”是真谛,在这一重还有“有”和“空”的分别;到了第二重,就是非有非空,但它把空有的“二”与非有非空的“不二”对立起来了,要看到空有的“二”与非有非空的“不二”是不二的,就进入了第三重,但这还不是真理;还要进入第四重,就是没有什么“二”与“不二,这就表示真谛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相对的,不二法门就是空又不空的般若义。

  讲了这么多,你一定会觉得要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竟是这么难,确实是比较难,比较高,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去做呢?

  我们人的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是感性认识,意识是理性认识,但是意识有意根,好比我们想一样东西,但有另外一个东西知道你在想,那就是意识的根,现在心理学讲的下意识、潜意识都是讲的意根。意根佛教讲是第七识末那识,还有一个更根本的是种子识,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第八识提供前六识的原材料、原动力,它通过第七识传播出来传递给前六识,而前六识所听到的、所看见的、所接触的、所思考的这些信息又通过第七识反馈到第八识收藏起来。所以第八识又叫种子识,人一生下来,意根里就有一个种子,就是“我”,什么都是“我的”,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家庭,我的玩具,我的名誉,我的权力——我的,我的,这个“我”的行是一生下来就有,叫“俱生我执”,它给我们的认识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把事物的本来面目给障住了。

  参禅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意识上打破这一关,把俱生我执从心的本体上打掉,这是不容易的。你能在这方面突破了,就是我们常说的“无分别心”,没有我的,就没有你的,就没有他的,就没有你我他,这个“没有你我他”谈何容易!你说不起分别心,但我们有好多事情不起分别就看不清东西,既要有分别又要不分别,怎么办呢?佛教是要我们先做到“无分别”,然后再有分别,先得“根本智”,再得“后得智”,禅宗就是要你从根本上先证“根本智”,先无分别,然后你那个分别就不是分别见了,就是“妙观察智”了。所以我常讲,开悟如何验证?你能够无我了,没有“我的,我的”了,你就开悟了。你老是有个“我的、我的”.你一辈子都悟不了,再好的东西前面加个“我的”都变成错误。所以学佛参禅就是要在意根上来破我执,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来锻炼少一点“我的,我的”。

  “我的,我的”少了,分别心少了,心的本体就慢慢显露出来了,一旦意根的开关转了,你就悟了,然后再看到你的种子识,那就是你的自性认识、本性认识。禅本不可言说,勉强从世法上来说,就是古人所说的“因指见月”。我说了大半天,也都是浮光掠影,但我们希望大家能从我讲的里头得到一点启发,能够少一点“我的”,在般若空性上能够有所体验,这样可能会对禅有一个入处。到我们赵州祖庭来攀什么去证去悟呢?赵州祖师有一句话:平常心是道,这就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以平常心去做本分事。

  还有一个公案,有个和尚对般若空性比较理解,他就问赵州和尚:一切皆空了怎么办?赵州和尚回答说:那你就放下来吧。那个和尚又问:我已经都空了,还放下什么呢?赵州和尚说:那你就挑起来吧!这个和尚言下开悟了。

  我们讲一个人觉悟是不彻底的,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样的大愿力不是偶然的。我们学佛讲一个大悲心,一个般若义,大悲修福德,般若修智慧要有大悲心,就是说我们的感情生活起码要有大悲心,平常所说的爱心、同情心只是大悲心的微细表现,还不是其正的大悲心,般若义就是理智的生活,理智和感情有时会矛盾,这就需要协调,所谓悲智双运,福慧双修,理智要能够支配情感,情感要能够协调理智,我们在没有解脱之前七情六欲是难免的,我们要用智慧来照见五蕴皆空,使我们的修行如理如法。

  

  

《照见五蕴皆空》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东密与藏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