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照見五蘊皆空▪P2

  ..續本文上一頁面有、無二見上發展起來的,“也是茶杯也不是茶杯,是“有有、有無”,是第一層二見的有的重疊,“非是茶杯非不是茶杯”是“非有非無”,是第一層二見的非的重疊。這樣便成了四見。

  禅宗把這四見概括叫“四句”,“是茶杯”是肯定,叫做有句;“不是茶杯”是否定,叫做無句;“也是茶杯也不是茶杯”叫做亦句;“非是茶杯非不是茶杯”叫做非句。如果你的語言文字、思維邏輯能離開這四句話,你就比較能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接近般若。我們大家試試看,我們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是不是能夠在這四句之外找到一種形式,既不肯定,又不否定,既不矛盾,也不不定,能不能找到這樣一種方式?我們回答半天,也跳不出這四個圈子,脫離四句之外,你找不到,那就證明你的語言文字有局限性,思維邏輯有局限性。所以語言文字都是見,有句是肯定見,無句是否定見,亦句是違見,非句是不定見。肯定是常見,否定是斷見,常見說空是頑空,斷見說空是斷滅空,這都不是佛教講的空,那就證悟不到般若上去,用禅的話說,就是挨不到禅的邊。比如我們說茶杯是空的,意思是茶杯裏沒有水,有水就不空,這就是頑空,很多人就象這樣,把佛教的空理解爲頑空。事物刹那刹那不停變化的本身才是空性,禅是活潑潑的,不是我們用知見來體認的。所以我們要真正參禅的話,一定要把我們的知見進行一番改造。

  人的心理是很複雜的,有過去的因素,有現在的因素,還有未來的因素,而我們生活的環境都是在色、受、想、行、識五蘊當中“色”就是物質界,“受”就是感受,“想”是領納、了知,“行”是各種活動,識是各種了別作用。人生活的世界就是五蘊的世界——那麼我們的心所想所緣就在色、受、想、行、識五蘊當中,而色、受、想、行、識又有過去的,又有現在的,又有未來的,這個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當中又有已經生起的和尚未生起的,你看這是多麼複雜啊。

  前面我們講了四見,包括有句、無句、亦句、非句四見,它是最基本的,又叫根本四見。這根本四見如果把它翻二番就變成了八見,用有和無分別與四見交叉成了有有、有無、亦有亦無有、亦無亦無無、無有、無無、非有非無有、非無非無無這八見,而每一句又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在語法裏效去時又可分過去、現在、未來,現在時和未來時也可分過去、現在、未來。所以我們破見既要破粗見也要破細見。四句重複一下就成了八句,叫“複四句”,其中有有、有無是有句,無有、無無是無句,亦有亦無有、亦無亦無無是亦句;非有非無有、非無非無無是非句,所以四句是根本句。我們再把根本四句的每一句和四句交叉,那就變成了“具足四句”,有句和四句交叉,就是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這是有句的具足四句,無句和四句交叉,就是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這是無句的具足句;亦句和四句交叉就是亦有、亦無、亦亦有亦無、亦非有非無。這是亦句的具足四句。非句和四句交叉,就是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這就是非句的具足四句。你要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你不但要離四句,還要離複四句,具足四句,這些夠不夠呢?還不夠。離四句,是離四見,離複四句,是離八見,離具足四句,就是十六見,我們還要離六十二見。

  哪六十二見呢?我們先離有句,有句有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過去時和五蘊結合起來有五見,現在時、未來時也各有五見,合起來有十五見,四句各有十五見,加起來就是六十見,再加上有、無根本二見,就成爲六十二見。離開了五蘊的過去、現在、未來四句,就是“照見五蘊皆空”。這樣夠不夠呢?還不夠。還要離開一百見,才能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接近般若,注意我只是講“接近”。

  哪一百見呢?有句的具足四句又可分爲已起和未起兩大類,而每一類中又有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樣有句的具足四句就變成了二十四句,四句的具足四句就合爲九十六句,再加上根本四句就是一百句。爲什麼講得這麼繁瑣呢?我們的心理狀態,包括過去的因素、現在的因素、未來的因素,以及它與五蘊的關系,能表達的形式有一百見,而這一百見都是我們常用的,正是由于這些見的繁瑣複雜使我們越來越認識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所以佛家講參禅要“離四句,絕百非”,就是要離四見,離這一百見。才可能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接近般若。

  剛才我們講的是般若空的一面,但是般若還有不空的一面。正因爲般若還有不空的一面,所以不要以爲禅宗反對使用語言文字,那是對初學的人來講,因爲他習慣于用語言文字,思維邏輯,等到他悟了之後,就不但不反對用語言文字,而且要充分利用語言文字。所以光說“離四句,絕百非”就是般若,那是不對的,禅宗還有一句話,要“即四句”才是般若。禅在哪裏?禅不在有句、不在無句、不在亦句、不在非句,那是要你離四句,但是禅又要你即四句,禅就在有句、就在無句、就在亦句、就在非句裏。好,你以爲是先離四句後即四句,又錯了早它是不離不即,亦離亦即,非離非即,這樣一來你又糊塗了,究竟說的是什麼呢?禅宗有句名言:“說似一物即不中”,說出一個東西來就不是那個東西了。大家會說你這個人說了半天,糊裏糊塗的,這樣你可能還明白了一點,我就怕你不糊塗。

  般若本身是無所得,要注意佛教講空,一是指徹底空、畢竟空、究竟空,它雖然反對斷滅空、頑空,但它講一空到底,所以禅宗形容它一貧如洗、一絲不挂、一無所有,一寒徹骨。《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智亦無得”,一路無到底,後面是“以無所得故“……”。但是這“一無所得”也是無得,“一無所有得”也是無有,如果你以爲真的有“一無所得”、“一無所有”也錯了;禅宗講空性是畢竟空,如果你以爲有個空那就又錯了。空亦複空,那是畢竟空。一無所得反過來就是無所不得,一無所有反過來就是無所不有,所以《心經》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前面講無所得,後面講得,所以般若是很活潑的。真理是有層次性的。如果講“有”,那麼相對的就是“空”,這是第一重:“二谛”,“有”是俗谛,“空”是真谛,在這一重還有“有”和“空”的分別;到了第二重,就是非有非空,但它把空有的“二”與非有非空的“不二”對立起來了,要看到空有的“二”與非有非空的“不二”是不二的,就進入了第叁重,但這還不是真理;還要進入第四重,就是沒有什麼“二”與“不二,這就表示真谛既不是絕對的,也不是相對的,不二法門就是空又不空的般若義。

  講了這麼多,你一定會覺得要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竟是這麼難,確實是比較難,比較高,但是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麼去做呢?

  我們人的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是感性認識,意識是理性認識,但是意識有意根,好比我們想一樣東西,但有另外一個東西知道你在想,那就是意識的根,現在心理學講的下意識、潛意識都是講的意根。意根佛教講是第七識末那識,還有一個更根本的是種子識,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第八識提供前六識的原材料、原動力,它通過第七識傳播出來傳遞給前六識,而前六識所聽到的、所看見的、所接觸的、所思考的這些信息又通過第七識反饋到第八識收藏起來。所以第八識又叫種子識,人一生下來,意根裏就有一個種子,就是“我”,什麼都是“我的”,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我的家庭,我的玩具,我的名譽,我的權力——我的,我的,這個“我”的行是一生下來就有,叫“俱生我執”,它給我們的認識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把事物的本來面目給障住了。

  參禅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意識上打破這一關,把俱生我執從心的本體上打掉,這是不容易的。你能在這方面突破了,就是我們常說的“無分別心”,沒有我的,就沒有你的,就沒有他的,就沒有你我他,這個“沒有你我他”談何容易!你說不起分別心,但我們有好多事情不起分別就看不清東西,既要有分別又要不分別,怎麼辦呢?佛教是要我們先做到“無分別”,然後再有分別,先得“根本智”,再得“後得智”,禅宗就是要你從根本上先證“根本智”,先無分別,然後你那個分別就不是分別見了,就是“妙觀察智”了。所以我常講,開悟如何驗證?你能夠無我了,沒有“我的,我的”了,你就開悟了。你老是有個“我的、我的”.你一輩子都悟不了,再好的東西前面加個“我的”都變成錯誤。所以學佛參禅就是要在意根上來破我執,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來鍛煉少一點“我的,我的”。

  “我的,我的”少了,分別心少了,心的本體就慢慢顯露出來了,一旦意根的開關轉了,你就悟了,然後再看到你的種子識,那就是你的自性認識、本性認識。禅本不可言說,勉強從世法上來說,就是古人所說的“因指見月”。我說了大半天,也都是浮光掠影,但我們希望大家能從我講的裏頭得到一點啓發,能夠少一點“我的”,在般若空性上能夠有所體驗,這樣可能會對禅有一個入處。到我們趙州祖庭來攀什麼去證去悟呢?趙州祖師有一句話:平常心是道,這就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以平常心去做本分事。

  還有一個公案,有個和尚對般若空性比較理解,他就問趙州和尚:一切皆空了怎麼辦?趙州和尚回答說:那你就放下來吧。那個和尚又問:我已經都空了,還放下什麼呢?趙州和尚說:那你就挑起來吧!這個和尚言下開悟了。

  我們講一個人覺悟是不徹底的,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樣的大願力不是偶然的。我們學佛講一個大悲心,一個般若義,大悲修福德,般若修智慧要有大悲心,就是說我們的感情生活起碼要有大悲心,平常所說的愛心、同情心只是大悲心的微細表現,還不是其正的大悲心,般若義就是理智的生活,理智和感情有時會矛盾,這就需要協調,所謂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理智要能夠支配情感,情感要能夠協調理智,我們在沒有解脫之前七情六欲是難免的,我們要用智慧來照見五蘊皆空,使我們的修行如理如法。

  

  

《照見五蘊皆空》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東密與藏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