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覺者(于曉非)▪P5

  ..續本文上一頁我。所以講佛教的唯識學不能落入主觀唯心主義。

  再有,主觀唯心主義把一個能思的我當成真實,用思證明了一個真實的我在,我是世界萬法的真實。但是佛教講,這個能不僅不是真實,而且恰恰是認識真實的障礙。它是虛妄分別,是眼睛生的病,根本不能作真實來理解,是要對治、要轉化的。因此佛教安立了別識,目的是要把它轉掉,要轉識成智。所以佛教講一切法緣起,唯了別識性,與主觀唯心主義根本不同。

  總結起來,佛陀看我們這些衆生,看衆生所生存的世界,其實本來是生了一場眼病,是在這病眼當中變現的種種影像,而我們進一步執著一過種影象爲真實。並且在這個自以爲真實的世界裏,詩情畫意,悲歡離合。佛陀說:不過是生了場眼病而已。所以佛陀的言教,對宇宙人生的認識,跟我們凡夫經驗所積累的,父母所傳授的對世界的認識,截然相反。所以佛陀是個明眼人,是個沒有生眼病的人。佛陀的聖教就是在給我們治這場眼病。讓我們從一個生病的迷惑的衆生,變成一個明眼的、用無分別智來觀察世間萬法的覺悟的衆生。所以佛教就是轉迷惑爲覺悟。

  四、關于真實與因果

  世間的學問和一般的哲學,總是把找真實與找根本的原因當作一回事,認爲最初的原因必定就是最真實的存在。所以在哲學中講的本體,它既是産生宇宙人生的最初的因,同時又是宇宙人生的真實,把真實與原因給二合一了。佛陀的教法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絕然不一樣。佛陀說世間有生死與因果,就是因爲我們不認識真實,虛妄分別。怎麼能在這個恰恰是因爲不認識真實才導致的因果當中去尋找真實呢?這不是場戲論嘛。整個顛倒了呀。找得著真實嗎?找不著。所以佛教把真實與世間的因果當作兩個問題來看,決不能混爲一談。

  我們談因果的時候,總會想果前有因,因前有因,再有因……那最初的因在哪兒呢?所以你看多少哲學都是找最初的因,也叫找第一因,並且認爲找到第一因才是真實。佛教認爲找第一因同樣是戲論。因爲當你作這樣一種分別的時候,是在所上談因果。而世間的因果是虛妄分別,根本沒有這個說。佛教談因果是能上的因果。

  如果用我們剛才的譬喻來說明找第一因所犯的過失,就是根本沒有毛,你卻認爲有毛,還問這毛是從哪裏來的?噢,是樓上鄰居撣羊毛毯子撣下來的。那這羊毛毯子哪兒來的?是鄰居從商場買回來的。那商場的毯子哪兒來的?從羊毛毯廠進的貨。羊毛毯廠的羊毛哪兒來的?從內蒙古的羊身上剪下來的。那羊從哪兒來的?……如此問下去,總想問出第一因是什麼?傷腦筋啊。其實問題出哪兒啊?根本沒那毛兒!打這個比喻大家回去慢慢思考,這樣,佛教就遣除了第一因。佛教講的因果是能上的因果不是所上的因果,是無自性的因果。很多人學了多少年的佛,自認爲真信因果,可是頭腦中的因果還是把那毛兒先承認下來的因果,所以才找第一因。

  在哲學中經常討論關于因果的問題,比如印度的勝論派與數論派就因中有果還是因中無果開過哲學上的大論戰。其實都是在把那毛兒先承認爲有的前提下來講論的。而佛教說那毛兒根本沒有,那麼那些問題就不要討論了。

  退一步講,如果讓你去找第一因。一旦找到第一因,你就是無因論者。因爲既然是第一因,它前面肯定沒有因,否則就不是第一因。那你就墮入無因論了,還真信因果?只有根本不信因果的人才這樣呢。佛經中經常出現“無始以來”。有人認爲這就是看不到頭,其實又是錯解佛意。佛教講無始只是爲了對治無因論,有始那就必然是無因論。佛教中根本沒有诠表這樣的義,說望不見盡頭叫無始。所以首先不承認有第一因,根本不找第一因,當然也就不在因果裏邊找真實。這是佛教區別于科學,區別于其它哲學的很不一樣的地方。

  順便說一句,在因果裏找真實的理論就是發展的理論。科學的理論就發展的理論,後人永遠要超過前人。在我一開始講佛教是不可發展的時候,肯定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心裏在打鼓:這世間哪兒有不發展的呢?進化論的思想,發展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因果裏找真實的理論必定是發展的理論,而把因果與真實脫離開來的理論才不墮在這種發展的理論的模式。

  那麼真實與世間的因果是什麼關系呢?真實是二無我所顯。但這並不是說世間因果就是有我、有自性的。有我、有自性,有獨立存在、常一不變的東西就不能建立起因果。佛教講的因果,不管是世間的因果還是出世間的因果,都是無自性、無我的。無我才能建立因果。如果世間因果真的有我、有自性,那我們就不能解脫。其實讓我們生死流轉的世間因果依然是無我的,不過它是由于本來無我而我們非要認爲有我的我見造成的。佛教講,不論是世間痛苦的生死流轉還是出世間都沒有離開真實。這時你再反過來看彌勒菩薩的四句偈:“于彼亦有此。”雖然是虛妄分別,但也沒有離開真實。這是說衆生都有諸法的真實性,叫佛性。對于有性衆生來講,即使是在我們糊塗的時候,無明的時候,痛苦的時候,生死的時候,我們依然沒有離開真實。所以找真實實際上就是對治我們的錯誤認識,轉變我們的錯誤認識,從世間走向出世間。

  出世間這個詞很容易造成誤會。出哪兒去呀?坐飛機去美國?注意!佛教講的出世間沒有一個所诠的地方。出世間就是覺悟。有人認爲隱居到山裏修行是出世間,其實那還是在世間。當然我不是說在山裏打坐修行不好,那種頭陀行是很了不起的。我們只是說不能以那種形式爲出世。那麼是不是乘航天器去火星或者借助什麼力量轉生他方世界是出世間?沒有!根本沒有!正確地認識宇宙人生的實相,出離煩惱與痛苦叫出世間。在哪兒出呢?就在這兒出!就在當下出!就在現實生活中出!

  大家由此可以越來越體會到爲什麼要強調人間佛教,人生佛教。今天上午淨慧法師在開營式上談到當前我們中國佛教的弊端,切中要害。我們不是獨出心裁地把佛陀的理論給發展了,創造出一個佛陀都沒說過的人間佛教。這是我們回歸佛教的本懷,回歸原本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就是人間的佛教,是立足于當下現實生活的佛教。

  那麼怎樣轉我們世間的因果爲出世間的因果呢?那就要牢牢地抓住真實與因果這兩個問題,從真實與因果這兩個方面來理解學佛。從真實這一方面講,要認識到我們這些凡夫之所以生活在痛苦之中,生死流轉,是因爲顛倒,是因爲錯誤的認識。所以我們要生起一個覺悟的願望、認識真實的願望和尋求解脫的願心。我想各位大熱天地跑到柏林寺來,想必是有這樣的心願。有這樣的心願,那我們就應好好地依止已經圓滿徹底地親證了宇宙人生真實的佛陀的教法,如理地去聽聞佛陀的正法,即正聞熏習。這就是上求佛道,讓佛陀教法的光芒普照人間,也就是“覺悟人生”。從因果的方面講,我們不認識真實,不認識無我,始終執著于一個我,必然就與貪嗔癡叁種相應。所以無始劫來我們造業,隨業受報,感受無邊的痛苦。今天我們既知無我的佛陀的聖教,雖然不能立地就證得無我的境界(因爲從開始學佛到成佛是叁大阿僧祇劫,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資糧位與加行位的修行,才能真正證得無我,才是登地的菩薩),只是資糧位與加行位的菩薩而不是聖位的菩薩,知道無我的理,但是還不能真正做到無我。即使是這樣,我們也應該在現實的生活當中,漸漸地淡泊我執,多行善事,多做布施,多幫助別人。雖然我們的善行還不能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可能還有點兒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但是要從這有相的善行,有漏的善行,世間的善行,從當下的現實生活做起。長此以往,這種利他的事業做得越來越多,我執就會漸漸地稀薄,直到有一天我們能夠親證無我。親證了無我就是聖位的菩薩,我們就可以以我們菩薩的大悲,用自己最大的痛苦去負擔一切衆生的痛苦,來行菩薩道。這就是下化衆生,也就是“奉獻人生”。

  所以淨慧法師提出來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是非常如理契機的。我們就是要在佛陀的真實的聖教當中,上求佛道,破除無明,覺悟人生;要在當下的現實的有情的因果相續的生活當中,下化衆生,積功累德,奉獻人生。覺悟人生是我們的見地,我們的指路明燈;奉獻人生是我們的行持。

  佛法要立足于現實,講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對此又有人有疑問:佛教不是渡六道衆生嗎?怎麼老談人間、人生?佛教講平等與差別的統一。六道衆生法性上是平等的,法相上是差別的。佛教特別重視人生,因爲在惡道,從生只有受報,在天道往往只有享福,而我們善業與惡業的造作大多都集中在人間。所以佛陀的教法雖然是普渡六道衆生的,但更偏重于人生,這是毫無疑問的。所以佛陀說“人身難得”。而且我們是現實的人,是在人間講佛法,是講給人聽,當然要立足于當下的人間。所以近代的一些大德提倡人間佛教、人生佛教,強調的就是佛教要立足于當下的現實。佛陀不是造物主,沒有給我們創造一個天國、一個世界讓我們去。佛教講轉依,不是歸本,沒有本可歸,沒有天國可去。真實跟我們的虛妄分別根本就沒有離開過,何談去歸?在《攝大乘論》裏有所知依品,阿賴耶識叫所知依。虛妄分別是一種依,無分別智又是一種依。轉依,就是從錯誤的認識轉向正確的認識。這種轉依在哪兒進行?就在當下,就在現實的生活當中。有人講念阿彌陀佛求死後往生極樂世界不是有個去處嗎?注意,往生不即是解脫。往生彌陀淨土當然是我們修行解脫的一種方使,但是往生的資糧要在當下的現實生活當中去積累,也是不離開現實生活的。而且我們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聽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說法,到一定時候,還要乘願再來,回入娑婆世界,渡化衆生,奉獻人生。所以不離開當下的現實,這是佛陀的本懷。

  我們這次夏令營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八個大字爲綱領,重點地討論佛教的社會價值與社會責任。佛法能夠覺悟人生,這就是佛教的價值之所在。我們佛教徒以菩薩行來奉獻人生,這不僅是我們自渡修行的方法,也是佛教徒對社會應盡的責任。其實佛教的社會價值與社會責任還是不離“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今天各位聽後可能有些糊塗,滿腦子都是問題,滿腦子都是疑問。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但是疑什麼?疑的是我們凡夫衆生頭腦中的錯誤認識,多生累劫熏習而成的堅固的看法。喲,識外無境?真的?開始有疑問了,這就走上了學佛的路。昨天晚上淨慧法師講:趙州老和尚八十猶行腳啊!八十歲心裏還疑呢,還腳四處參訪呢。我們才多大?疑是對的。滿腦子有問題是對的!如果沒問題了,你反倒要提醒自己了:怎麼會沒問題了?佛陀沒問題了,你也沒問題了?有問題好!一年叁百六十五天,我們只在這兒住七天,那叁百五十八天做什麼去呀,那就回家想這些問題嘛!對不對,就講到這裏。

  謝謝各位!

  

  

《佛陀——覺者(于曉非)》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