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二屆夏令營 叁皈五戒開示

  叁皈五戒開示

  淨慧老和尚

  (2004年7月24日)

  

  各位營員:

  今天這個活動是一個結緣皈依。所謂結緣皈依,原則上,也不登記,也不填寫皈依證,大家通過這個儀式,與叁寶結上一個善緣,結上法緣,結上佛緣。按照佛教培養信仰的過程,皈依可以有多次,甚至每天都可以皈依。比如說,我們這次在這裏參加夏令營,有一個結緣皈依,以後參加別的活動,也可能還有結緣皈依,我們還可以參加。在南傳佛教的國家,每一個大型的活動,開始都是叁皈五戒,每個人都要多次地參與。

  我講這個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希望各位不要誤解,我這一次皈依了,下一次就不用皈依了,或者說,這一次皈依了,就是以某某爲師,以後有別的法師,在那裏講皈依,我就不一定認那個法師是師父。從叁皈依的意義來說,我們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具體來講,就是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擴大言之,也可以皈依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果從每個人的自心是佛來講,也是皈依我們的自心佛、自性佛。皈依法,嚴格的說就是皈依真理,具體的說,就是皈依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代言教,也就是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是法的載體。法本身是無形無相的,法的究竟義也是我們的自心,所以要皈依我們每個人的自性法寶。皈依僧,僧者衆也,所謂衆就是指僧團。所說的僧團有廣義的和狹義的,狹義的就是四人以上的五比丘,十比丘,乃至我們柏林寺的所有出家人。廣義的來說,我們全中國的所有比丘、比丘尼,全世界的所有比丘、比丘尼都是僧團的組成部分,我們皈依的對象就是這整個的僧團。整個的僧團裏面有賢聖僧,也有凡夫僧,我們在皈依的時候,不要去選擇,我只皈依賢聖僧,不皈依凡夫僧。因爲我們每個人,還是肉眼凡胎,不認識哪個是聖賢僧,哪個是凡夫僧,所以我們在皈依的時候,要觀想佛教的整個僧團,就是指現在住持佛法的這個僧團。其中聖賢僧還包括菩薩、聲聞、緣覺、曆代祖師,都是我們皈依的對象。所以千萬不要局限于我是皈依淨慧的,我是淨慧的徒弟,不要這麼說,這麼說我們的加持力就不夠。我是皈依所有的聖賢僧和所有持戒清淨的凡夫僧,心量能夠這樣的廣闊,那我們得到的加持就不同,是一個整體的加持。作爲出家人也要有一種廣闊的心量,不能說張叁是我的徒弟,李四不是我的徒弟。所有的在家信佛的人,都是叁寶弟子,都是這個教團的一份子。我們佛教教團,包括四衆弟子,就是出家二衆、在家二衆。出家二衆,因爲他的責任重大,所以稱爲僧團。將在家二衆包括進來,就叫做教團。我們今天皈依了佛教,也成爲這個教團的組成之一了。

  時時刻刻應該有這麼一個觀念——我也是這個教團的一份子,這樣就會覺得肩上有責任,身上有使命。這樣就能夠把皈依的意義擴大,把思想境界擴大。我們只有面對整個佛法僧叁寶,信心才會不斷地得到鞏固,得到增長,在修行的道路上才會得到全體僧團的攝受或加持。這是我講叁寶和皈依比較原則的理念。

  那麼什麼叫做皈依呢?這個“皈”字,往往大家不認得,也有人認成“反”字,也有人認成“板”字。這個“皈”字是很有意義的,這邊是個白字,那邊是個反字。白反者,就是反白。一個沒有學佛的人是處在迷失的狀態,相當于是黑的。當我們慢慢地覺悟起來,就慢慢地從黑回歸到白。所以,佛法爲白淨法。白的、幹淨的叫白淨法。從這個字面上來看,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皈”的意義是什麼。“皈”是回歸,從迷向悟,從黑向白。也可以說就是回歸到自性叁寶,因爲我們每個人自已也具足叁寶。如果自性不具足叁寶,只皈依外在的叁寶,那不是佛法的意思。佛法的意思是自心是佛,自心是法,自心是僧。自心具足叁寶,皈依才有意義。所以,“皈”又是回歸自性叁寶。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講,皈依就是回歸我們每個人的精神家園。

  “依”就是依靠,依托,依從。我們皈依叁寶以後,就把這個生命以叁寶爲依托,以叁寶爲依靠,就要依從叁寶的教導,不斷地來破除煩惱、破除執著,開發自已的智慧和光明。這是皈依的意思。

  今天大家借著夏令營這樣一個因緣,來與叁寶結緣,這是我們人生道路上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一個活動。希望大家不管是懷著一種什麼樣的心願,什麼樣的心態,但是起碼要珍惜這個善緣,珍惜這個法緣,也要珍惜這個佛緣。可能這一點善緣、法緣、佛緣,就是我們人生的一個轉折,就是人生一個新的起點,就是我們未來要開悟,要成佛做祖,要轉大*輪的一個起點。所以希望大家要十分珍惜。此次的皈依活動,我看到我們的教團又增添了一份新鮮的血液,有這麼多年輕的善男子、善女人加入進來,這是佛教興旺發達的一種象征,所以我本人也十分珍惜今天這個活動。相互地珍惜,相互地尊重,這就是我們佛法的希望,就是我們佛教這個教團的希望。擴而言之,如果每個人都能夠珍惜這個皈依的儀式,並且對叁皈、五戒和十善都能逐步地來實踐,依教奉行,我們就能成爲淨化人生、祥和社會的一股積極力量,這也是我們對時代、對國家、對社會的一種貢獻。所以這件事不管從哪一個方面來講,意義都是十分重大的,希望我們能彼此珍惜。下面就來進入這個皈依的儀式。

  首先是進行忏悔,我在上面說一句,各位在下面就跟著說一句。大家都合掌。

  (忏悔偈)

  下面是正式皈依叁寶。在皈依叁寶的時候,能不能真正得到受用,就靠我們能不能做到在意念上的觀想。所謂觀想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定要進入到這個境界,進入到我們現在這樣的一個場面。觀想有叁個方面,第一講眼,叫眼觀壇儀。目前的壇儀就是觀佛像,大家要把這個佛像看得清清楚楚的,然後把皈依師的形象看清楚,把在場的各位引禮師看清楚,這些都是壇儀的一部分。第二是講耳,耳聽法言。我在這裏宣讀的叁皈依文,就叫做法言。耳朵要聽得清清楚楚的。第叁講我們這顆心,要心存觀想,觀想什麼呢?想到我們今天來接受皈依,這個皈依的對象是指佛、法、僧,佛法僧叁寶具足無邊的功德,遍滿虛空,遍滿十方法界,無處不在。我們怎麼觀想呢?想這些功德是如實存在的。我們今天觀想的目的是什麼呢?要觀想這些功德都能夠發動起來。我在第一次說叁皈依文的時候,你就作如是觀想。說第二次叁皈依文的時候,你就觀想已經發動起來的叁寶功德,從十方的時空,聚集到我們的頭頂上來,如雲如蓋。就好象天上出現的彩雲,像個寶蓋蓋在頭頂。第二遍如是觀想。當我說第叁遍的時候,觀想十方叁寶的功德如雲如蓋,從我頭頂貫注全身。觀想如果能夠成就,我們就可以得到叁皈依的戒體。叁皈依本身也是戒,所謂戒體又是什麼呢?有能量沒有形象,是我們未來成佛的金剛種子。大家能夠聽明白嗎?首先觀想十方叁寶的功德充滿虛空,遍滿法界。然後觀想這些功德發動起來,如雲如蓋,彙集到我們頭頂上來。第叁步,這些功德從我們頭頂貫注全身,自已就真正得到了這種能量。這種能量就是我們止惡行善的一種動力,就是我們成佛做祖的一顆金剛種子。要成就這種觀想,一定是要排除所有的妄想雜念,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現場,才會有幾分相應。現在我們就來進行今天的皈依儀式,大家如果沒有法名就稱自已的名字,我在上面說,“稱自已名”,你在底下就說“弟子某某”,因爲有的人不一定要去登記,我們這是結緣皈依。

  (皈依儀式)

  上面是叁皈依,下面說五戒。受叁皈依的人都可以隨喜五戒。五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叁,不邪淫;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這五條戒是佛教一切戒的基礎,是社會倫理道德最基本的原則,也是世界法律最基本的依據。一切的法律離不開這五條,所以說這五戒非常重要,是我們做人的根本,也是我們成佛做祖的根本。

  五戒可以多次受,可以次第受。什麼叫次第受呢?比如說我們今天在場的有兩叁百人,有的人能夠守一條戒,有的人能夠守兩條戒,有的人能守叁條戒,乃至有的人能夠把五條戒都守住。能守一條戒的人呢,你就受一條戒,在五戒中殺、盜、淫、妄、酒,不管守哪條戒,都可以。能守兩條戒的,那你就受兩條戒。也可能有的人發心大,環境比較好,學佛的時間比較長,五條戒都能守,那麼你就五條戒都受。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意義呢?在說了第一條戒的內容之後,問你能持否時,你自已就考量一下,不殺生這條戒你能不能守,能守,你就答,能持;如果你不能守,你就不要回答,那就是說你沒有接受這條戒的約束。你可以隨緣去做,但不要故意去違犯。其他的四條都是如此,這樣叫做次第受。

  這次我受了一條戒,或者說受了兩條戒,第二次還有機會,接受叁皈五戒,我再來受一次,再受叁條戒,再受四條戒。萬一我五條戒都受了,可是犯了一條戒、兩條戒,怎麼辦呢?也不要著急,你可以第二次再受,忏悔以後再受,只要你真誠地悔改,真誠地忏悔,再受戒還是有效的。特別是在家居士,佛陀慈心廣大,給了我們特別的機會,所以希望各位不要畏懼戒律,能持戒才有自由,能持戒才有幸福,能持戒才是一個潇灑的人。不要看持戒很受拘束,不一定,持戒是很快樂的事情。下面我們就來說五戒。每個人要自已考量實際情況,選擇回答能持或者不回答。

  (受戒儀式)

  各位非常好,大多數都受持了五戒。受持了五戒,我想就是我們信仰的落實,信仰的保證,就是我們人生健康發展的保證,所以大家一定要非常重視今天在這裏所做的表態。那麼怎麼樣來珍惜呢?時時刻刻憶念叁寶,時時刻刻憶念所受的戒法。比如說我是一個叁寶弟子,時時刻刻憶念佛、法、僧。今天我接受了一條戒或者說接受了兩條戒、叁條戒,某年某月某時在柏林寺受了不殺生戒,我就要好好地持守。

  在這個地方我也跟各位做一點說明,這個說明在我們其他的法師,他是不敢說的,爲什麼…

《第十二屆夏令營 叁皈五戒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