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开示
净慧老和尚
(2004年7月24日)
各位营员:
今天这个活动是一个结缘皈依。所谓结缘皈依,原则上,也不登记,也不填写皈依证,大家通过这个仪式,与三宝结上一个善缘,结上法缘,结上佛缘。按照佛教培养信仰的过程,皈依可以有多次,甚至每天都可以皈依。比如说,我们这次在这里参加夏令营,有一个结缘皈依,以后参加别的活动,也可能还有结缘皈依,我们还可以参加。在南传佛教的国家,每一个大型的活动,开始都是三皈五戒,每个人都要多次地参与。
我讲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希望各位不要误解,我这一次皈依了,下一次就不用皈依了,或者说,这一次皈依了,就是以某某为师,以后有别的法师,在那里讲皈依,我就不一定认那个法师是师父。从三皈依的意义来说,我们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具体来讲,就是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扩大言之,也可以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果从每个人的自心是佛来讲,也是皈依我们的自心佛、自性佛。皈依法,严格的说就是皈依真理,具体的说,就是皈依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代言教,也就是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法的载体。法本身是无形无相的,法的究竟义也是我们的自心,所以要皈依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法宝。皈依僧,僧者众也,所谓众就是指僧团。所说的僧团有广义的和狭义的,狭义的就是四人以上的五比丘,十比丘,乃至我们柏林寺的所有出家人。广义的来说,我们全中国的所有比丘、比丘尼,全世界的所有比丘、比丘尼都是僧团的组成部分,我们皈依的对象就是这整个的僧团。整个的僧团里面有贤圣僧,也有凡夫僧,我们在皈依的时候,不要去选择,我只皈依贤圣僧,不皈依凡夫僧。因为我们每个人,还是肉眼凡胎,不认识哪个是圣贤僧,哪个是凡夫僧,所以我们在皈依的时候,要观想佛教的整个僧团,就是指现在住持佛法的这个僧团。其中圣贤僧还包括菩萨、声闻、缘觉、历代祖师,都是我们皈依的对象。所以千万不要局限于我是皈依净慧的,我是净慧的徒弟,不要这么说,这么说我们的加持力就不够。我是皈依所有的圣贤僧和所有持戒清净的凡夫僧,心量能够这样的广阔,那我们得到的加持就不同,是一个整体的加持。作为出家人也要有一种广阔的心量,不能说张三是我的徒弟,李四不是我的徒弟。所有的在家信佛的人,都是三宝弟子,都是这个教团的一份子。我们佛教教团,包括四众弟子,就是出家二众、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因为他的责任重大,所以称为僧团。将在家二众包括进来,就叫做教团。我们今天皈依了佛教,也成为这个教团的组成之一了。
时时刻刻应该有这么一个观念——我也是这个教团的一份子,这样就会觉得肩上有责任,身上有使命。这样就能够把皈依的意义扩大,把思想境界扩大。我们只有面对整个佛法僧三宝,信心才会不断地得到巩固,得到增长,在修行的道路上才会得到全体僧团的摄受或加持。这是我讲三宝和皈依比较原则的理念。
那么什么叫做皈依呢?这个“皈”字,往往大家不认得,也有人认成“反”字,也有人认成“板”字。这个“皈”字是很有意义的,这边是个白字,那边是个反字。白反者,就是反白。一个没有学佛的人是处在迷失的状态,相当于是黑的。当我们慢慢地觉悟起来,就慢慢地从黑回归到白。所以,佛法为白净法。白的、干净的叫白净法。从这个字面上来看,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皈”的意义是什么。“皈”是回归,从迷向悟,从黑向白。也可以说就是回归到自性三宝,因为我们每个人自已也具足三宝。如果自性不具足三宝,只皈依外在的三宝,那不是佛法的意思。佛法的意思是自心是佛,自心是法,自心是僧。自心具足三宝,皈依才有意义。所以,“皈”又是回归自性三宝。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讲,皈依就是回归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依”就是依靠,依托,依从。我们皈依三宝以后,就把这个生命以三宝为依托,以三宝为依靠,就要依从三宝的教导,不断地来破除烦恼、破除执著,开发自已的智慧和光明。这是皈依的意思。
今天大家借着夏令营这样一个因缘,来与三宝结缘,这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个活动。希望大家不管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愿,什么样的心态,但是起码要珍惜这个善缘,珍惜这个法缘,也要珍惜这个佛缘。可能这一点善缘、法缘、佛缘,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转折,就是人生一个新的起点,就是我们未来要开悟,要成佛做祖,要转大*轮的一个起点。所以希望大家要十分珍惜。此次的皈依活动,我看到我们的教团又增添了一份新鲜的血液,有这么多年轻的善男子、善女人加入进来,这是佛教兴旺发达的一种象征,所以我本人也十分珍惜今天这个活动。相互地珍惜,相互地尊重,这就是我们佛法的希望,就是我们佛教这个教团的希望。扩而言之,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珍惜这个皈依的仪式,并且对三皈、五戒和十善都能逐步地来实践,依教奉行,我们就能成为净化人生、祥和社会的一股积极力量,这也是我们对时代、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贡献。所以这件事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讲,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希望我们能彼此珍惜。下面就来进入这个皈依的仪式。
首先是进行忏悔,我在上面说一句,各位在下面就跟着说一句。大家都合掌。
(忏悔偈)
下面是正式皈依三宝。在皈依三宝的时候,能不能真正得到受用,就靠我们能不能做到在意念上的观想。所谓观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定要进入到这个境界,进入到我们现在这样的一个场面。观想有三个方面,第一讲眼,叫眼观坛仪。目前的坛仪就是观佛像,大家要把这个佛像看得清清楚楚的,然后把皈依师的形象看清楚,把在场的各位引礼师看清楚,这些都是坛仪的一部分。第二是讲耳,耳听法言。我在这里宣读的三皈依文,就叫做法言。耳朵要听得清清楚楚的。第三讲我们这颗心,要心存观想,观想什么呢?想到我们今天来接受皈依,这个皈依的对象是指佛、法、僧,佛法僧三宝具足无边的功德,遍满虚空,遍满十方法界,无处不在。我们怎么观想呢?想这些功德是如实存在的。我们今天观想的目的是什么呢?要观想这些功德都能够发动起来。我在第一次说三皈依文的时候,你就作如是观想。说第二次三皈依文的时候,你就观想已经发动起来的三宝功德,从十方的时空,聚集到我们的头顶上来,如云如盖。就好象天上出现的彩云,像个宝盖盖在头顶。第二遍如是观想。当我说第三遍的时候,观想十方三宝的功德如云如盖,从我头顶贯注全身。观想如果能够成就,我们就可以得到三皈依的戒体。三皈依本身也是戒,所谓戒体又是什么呢?有能量没有形象,是我们未来成佛的金刚种子。大家能够听明白吗?首先观想十方三宝的功德充满虚空,遍满法界。然后观想这些功德发动起来,如云如盖,汇集到我们头顶上来。第三步,这些功德从我们头顶贯注全身,自已就真正得到了这种能量。这种能量就是我们止恶行善的一种动力,就是我们成佛做祖的一颗金刚种子。要成就这种观想,一定是要排除所有的妄想杂念,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现场,才会有几分相应。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今天的皈依仪式,大家如果没有法名就称自已的名字,我在上面说,“称自已名”,你在底下就说“弟子某某”,因为有的人不一定要去登记,我们这是结缘皈依。
(皈依仪式)
上面是三皈依,下面说五戒。受三皈依的人都可以随喜五戒。五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这五条戒是佛教一切戒的基础,是社会伦理道德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世界法律最基本的依据。一切的法律离不开这五条,所以说这五戒非常重要,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成佛做祖的根本。
五戒可以多次受,可以次第受。什么叫次第受呢?比如说我们今天在场的有两三百人,有的人能够守一条戒,有的人能够守两条戒,有的人能守三条戒,乃至有的人能够把五条戒都守住。能守一条戒的人呢,你就受一条戒,在五戒中杀、盗、淫、妄、酒,不管守哪条戒,都可以。能守两条戒的,那你就受两条戒。也可能有的人发心大,环境比较好,学佛的时间比较长,五条戒都能守,那么你就五条戒都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意义呢?在说了第一条戒的内容之后,问你能持否时,你自已就考量一下,不杀生这条戒你能不能守,能守,你就答,能持;如果你不能守,你就不要回答,那就是说你没有接受这条戒的约束。你可以随缘去做,但不要故意去违犯。其他的四条都是如此,这样叫做次第受。
这次我受了一条戒,或者说受了两条戒,第二次还有机会,接受三皈五戒,我再来受一次,再受三条戒,再受四条戒。万一我五条戒都受了,可是犯了一条戒、两条戒,怎么办呢?也不要着急,你可以第二次再受,忏悔以后再受,只要你真诚地悔改,真诚地忏悔,再受戒还是有效的。特别是在家居士,佛陀慈心广大,给了我们特别的机会,所以希望各位不要畏惧戒律,能持戒才有自由,能持戒才有幸福,能持戒才是一个潇洒的人。不要看持戒很受拘束,不一定,持戒是很快乐的事情。下面我们就来说五戒。每个人要自已考量实际情况,选择回答能持或者不回答。
(受戒仪式)
各位非常好,大多数都受持了五戒。受持了五戒,我想就是我们信仰的落实,信仰的保证,就是我们人生健康发展的保证,所以大家一定要非常重视今天在这里所做的表态。那么怎么样来珍惜呢?时时刻刻忆念三宝,时时刻刻忆念所受的戒法。比如说我是一个三宝弟子,时时刻刻忆念佛、法、僧。今天我接受了一条戒或者说接受了两条戒、三条戒,某年某月某时在柏林寺受了不杀生戒,我就要好好地持守。
在这个地方我也跟各位做一点说明,这个说明在我们其他的法师,他是不敢说的,为什么…
《第十二届夏令营 三皈五戒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