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緣果報

  因緣果報

  你們算是有了佛法的基礎,現在,我要從實修的角度讓你們了解“因”、“緣”、“果”、“報”。

  所謂的“因”,就是你們內心的念;而身體和外界的種種事物能讓你完成此念便是“緣”,內心的念配合上所完成的事情便是“果”,完成的好、壞層度便是“報”。

  因此,當你友好的“念”,再配上“緣”,那你便會有好的“果報”,同樣的,當你有壞的“念”,再配上“緣”,那你便會有壞的“果報。

  也許你會說,你是動念,但叁業並不去造作,那不是沒有“緣”和“果報“了嗎?但是,你不要忘記,你這次能掌握住不去做,並不是你永遠都能如此。所以,你們應該知道的是,修行不能限于身、口的掌握,而且是連所動的每一個念都應該了如指掌。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一個真正修行人他所畏懼的應該是“因”,對于“果”,他須要給予“接受”,在“接受”的同時,他並不須要去感到害怕,因爲“果”的成熟有一定的“因”與“緣”,而所成的“果”已是事實,他所怪的,就是過去的“因”與“緣”,但是,這已經過去,是已成爲的事實,所以,他要做的,就是學會去“接受”。

  但是,如果說心中具備了造惡的種子,那他便會有很多惡念,而這就是“因”,有了“因”的存在,再加上“緣”的配合,那他便會招到惡果報,所以說,修行人畏懼的是心中的種子,是他所起的每一個惡念,因爲惡念的存在,便會有令自己去造惡的可能,正所謂“如是因,如是果”,當你遇到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時,你要做的就是“接受”是不是說就要“接受”問題就能解決呢?不是的,而是在“接受”了之後,你才會設法卻解決問題,要不然,單靠埋怨,問題還是問題,這就是佛門常說的“隨緣消舊業,莫再種新秧”。

  

✿ 继续阅读 ▪ 放下、出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