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諸佛教
佛陀教導我們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隸。
爲什麼他會如此說呢?
因爲我們很容易受到自己的情緒和心念影響,只要它們一動,我們就會立刻反應,不是掉進自己的情緒中,就是掉進心念之中;高興時就拼命做,不高興時就亂亂做。因此,我們一定要從靜坐中去發現那個能超越自己心念和情緒的“不動的心”,不讓自己受到它們的擺布。更進一步的,要做到有辦法操縱自己的叁業,也唯有如此才算是真正的主人。
唐末文人白居易曾問鳥巢禅師,佛教的真正意義是什麼?禅師對他說:“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問道:“這連叁歲的小孩也懂。”禅師又道:“叁歲的小孩子也懂,但八十歲的老翁卻做不到。”
爲什麼白居易會說叁歲的小孩子也懂呢?主要是因爲他是從人天善法的角度來诠釋,認爲人都應該做的事。爲什麼鳥巢禅師又會說八十歲的老翁做不到呢?禅師的要求是:壞的心念起來你不去完成,好的心念你才發動叁業去完成,這就是諸惡莫做,衆善奉行。接著是好的念不去執著,壞的念更不可執著,因爲念只是念,也是無常、因緣、空的,這就是自淨其意,是諸佛的教誨。
當有一天,你能達到這樣的要求時,你就是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