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卅叁章 成道、成佛、解脫自在

  第叁叁章  成道、成佛、解脫自在

  一   雜  一一八六(一二○二)

  到屍羅比丘尼前而說偈言:  「汝謂有衆生,此則惡魔見;

  「衆生雲何生?誰爲其作者?  唯有空陰聚,無是衆生者,

  衆生何處起?去複至何所?」  如和合衆材,世名之爲車;

  諸陰因緣合,假名爲衆生。」

  二   雜  一一八七(一二○叁)

  至毘羅比丘尼所而說偈言:  「此形不自造,亦非他所作;

  「雲何作此形?誰爲其作者?  因緣會而生,緣散即磨滅。

  此形何處起?形去至何所?」  如世諸種子,因大地而生,

  因地水火風,陰、界、入亦然,

  因緣和合生,緣離則磨滅。

  舍一切愛苦,離一切闇冥,

  已證于寂滅,安住諸漏盡。」

  【法義分享】

  ◎深觀緣起、緣生、緣滅,深觀身心內外現象界的實相,有助于破除身見、我見、我所的幻相。

  ◎「五陰、六界、六入處」就是從不同角度去解析身心、內外、萬事、萬物、現象界的一切,都是由各種因緣不斷錯綜複雜、演變而成。此中,沒有任何超級人格化的大力神在操控,也沒有一個我在推動。因爲本來就無我,只有因緣聚散而生滅。因緣未聚合之前,「我」是不存在的。

  ◎了知實相、了知無我,就不會被一些宗教師牽著鼻子走。揭開生死之謎,就能無爲的溶入空,安住于涅槃寂靜,解脫自在。

  叁   雜  一叁○四(一叁○七)

  時,彼赤馬天子白佛言:「世尊!頗有能行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不?」

  佛告赤馬:「無有能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者。」

  赤馬天子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義。如世尊說言:『無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者。』所以者何?世尊!我自憶宿命,名曰赤馬,作外道仙人,得神通,離諸愛欲。我時,作是念:我有如是捷疾神足如健士夫,以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之頃,能登一須彌,至一須彌;足蹑東海,超至西海。我時,作是念:我今成就如是捷疾神力,今日甯可求世界邊。作是念已,即便發行,唯除食息便利,減節睡眠,常行百歲,于彼命終,竟不能得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之處。」

  佛告赤馬:「我今但以一尋之身,說于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迹。赤馬天子!何等爲世間?謂五受陰。何等爲五?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是名世間。何等爲色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間集。雲何爲世間滅?若彼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無余斷、舍、離、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世間滅。何等爲世間滅道迹?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世間滅道迹。

  赤馬!了知世間苦,斷世間苦;了知世間集,斷世間集;了知世間滅,證世間滅;了知世間滅道迹,修彼滅道迹。赤馬!若比丘于世間苦若知、若斷,世間集若知、若斷,世間滅若知、若證,世間滅道迹若知、若修。赤馬!是名得世界邊,度世間愛。」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未曾遠遊行,而得世界邊;  善解世界邊,諸梵行已立。

  無得世界邊,終不盡苦邊。  于彼世界邊,平等覺知者,

  以是故牟尼,能知世界邊;  是名賢聖行,度世間彼岸。

  【法義分享】

  ◎本經中的「赤馬天子」就是「孫悟空」。赤馬天子搭乘光速火箭(一秒鍾跑叁十萬公裏),要出離這個他覺得不可意的世間,而追尋他心目中理想且不生不死的世界。跑一百光年,還是找不到世界邊、還是沒找到理想的世界。就算再跑一百萬光年,也還是找不到世界邊。因爲宇宙是無邊無際。

  ◎若你認爲這個客觀的世界是苦海,是五濁惡世而千方百計想移民、想出離,再跑一百萬世,也還是在苦海裏。因爲那都是衆生自己在顛倒夢想。那個「苦海」就是「自我」所構築所造作出來的。

  ◎「自我」會有很多的「要」與「不要」,而這個客觀的實相世界,有很多很多是自我所不想要、不想看到的,因而自我就否定這個實相世界,而另外構築他所要的理想世界。

  ◎記住:這個實相世界是中性、是離苦樂兩邊。

  ◎佛陀知道一切問題的根本在于「自我」,因而設計出一條安穩的解脫道,協助衆生逐漸認清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回來反觀我慢諸結,再深入看到最深層裏面原來是貪生怕死的「自我」在作祟。

  ◎只要善于顛倒夢想的「自我」破滅,那個苦海無邊的世界就會消失(此即世間滅)。出離自我的夢幻世界就是得世界邊、出叁界、出離苦海、到達彼岸。從此不再顛倒夢想,而能很純樸、很知足的活在實相世界裏,解脫自在。

  四    雜  九六八(九七六)

  「瞿昙!雲何爲學?所謂學者,雲何學?」

  佛告屍婆:「學其所學,故名爲學。」

  屍婆白佛:「何所學?」

  佛告屍婆:「隨時學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

  屍婆白佛:「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舍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善解脫,當于爾時,複何所學?」

  佛告屍婆:「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乃至正智善解脫,當于爾時,覺知貪欲永盡無余;覺知瞋恚、愚癡永盡無余,故不複更造諸惡,常行諸善。屍婆!是名爲學其所學。」

  【法義分享】

  ◎已上到彼岸的解脫者,必是「不複更造諸惡,常行諸善」。但這裏的善惡,不是凡夫眼光中的善惡標准。凡夫只能看到外表、外相。

  ◎解脫者的內心世界,是充滿感恩與慈悲。

  五    雜  九二六(九叁四)

  爾時,世尊默然而住,如是摩诃男第二第叁問,佛亦再叁默然住。

  爾時,尊者阿難住于佛後,執扇扇佛。尊者阿難作是念:釋氏摩诃男以此深義而問世尊,世尊病差未久,我今當說余事,以引于彼語。「摩诃男!學人亦有戒……」

  摩诃男問尊者阿難:「雲何爲學人戒?雲何爲無學人戒?雲何學人叁昧?雲何無學人叁昧?雲何學人慧?雲何無學人慧?雲何學人解脫?雲何無學人解脫?」

  尊者阿難語摩诃男:「此聖弟子住于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受持學戒;受持學戒具足已,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如是叁昧具足已,此苦聖谛如實知,此苦集如實知,此苦滅如實知,此苦滅道迹如實知;如是知、如是見已,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此五下分結斷,于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複還生此世。彼當爾時,成就學戒、學叁昧、學慧、學解脫,複于余時盡諸有漏,無漏解脫、慧解脫,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當爾時成就無學戒、無學叁昧、無學慧、無學解脫。如是,摩诃男!是名世尊所說學戒、學叁昧、學慧、學解脫,無學戒、無學叁昧、無學慧、無學解脫。」

  【法義分享】

  ◎叁果以下,包括向阿羅漢果,都是仍在「有學」位的階段。到達彼岸的究竟解脫者方稱「無學」。

  ◎就算證到叁果的阿那含,也還體會不到「無學、無修、無爲」的深義。一般都只是從語言文字相上,用頭腦去理解、去推論、去想象。

  ◎瞎子要看到陽光,不是飽學經論就能知道陽光;不是努力修行,陽光就會跑出來;不是努力想象、造作,陽光就會被創造出來。陽光是否存在與瞎子本身的努力學習、努力修行、想象、造作,都沒有關聯。因爲陽光本來就存在。真正要看到陽光,只有把眼疾醫好。請從中慢慢去體悟「無學、無修、無爲」的深義。

  ◎所有的修行就是爲了讓心澄靜下來--看到我慢諸結縛而一一斷除,再深入看到一切的苦、一切的問題都是「自我」的翳膜在梗阻、在作祟,因此決心大死一番,進行開刀手術,把那自我的翳膜去除掉。只要「自我」臣服了,只要「自我」的翳膜消失了--「涅槃、彼岸、空」就顯現出來。而彼岸就在此岸。

  ◎「涅槃、彼岸、空」都是本來就存在,不是努力修行、深入禅定、努力想象造作後才誕生出來。只要把「我慢、自我」的翳膜去除掉,就能看到。修行若是錯用功,只會枉作風塵客。覓即知君尚未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