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廿二章 叁妙行--身、口、意柔軟

  第二二章  叁妙行--身、口、意柔軟

  

  一    雜  五六七(五六八)

  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謂行者,雲何名行?」

  伽摩比丘言:「行者,謂叁行--身行、口行、意行。」

  複問:「雲何身行?雲何口行?雲何意行?」

  答言:「長者!出息、入息名爲身行;有覺、有觀名爲口行;想、思名爲意行。」

  複問:「何故出息、入息名爲身行?有覺、有觀名爲口行?想、思名爲意行?」

  答:「長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于身、屬于身、依身轉,是故出息、入息名爲身行。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于心、屬于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法義分享】

  ◎「修行」就是修身行、口行、意行。「身行」是指我們身體的動作,包括出入息;「口行」是指言談說話;「意行」是思想、念頭。

  ◎凡夫的身、口、意都是不斷的沖動,很難停得下來。或是在禅修的時後能緩慢下來,但一出禅修區,又是不斷的沖動。

  ◎能在曆緣對境中,把講話的沖動速度慢下來嗎?能聽到自己講話的音調高低與聲浪起伏嗎?能覺察到想講話的沖動與沖動背後的我是、我能、我慢嗎?有看到手腳、身體動作的急躁與輕浮嗎?能緩和下來嗎?有看到思想、意念的沖動嗎?當我是、我能的慢心、貪心、瞋心升起之際,能覺察到嗎?能停得下來嗎?

  ◎打坐、禅修、四念處以及種種修行法門,除了靜下心來去深觀法義外,目的是要用在日常生活、曆緣對境中來現觀種種沖動與我慢,檢驗是否真的「知行合一」。

  ◎若是真的在修行(不是光用嘴巴講),行者的身、口、意沖動,一定會透過現觀而緩和下來。不是刻意很慢很慢,而是明覺正知、柔和安詳,沒有沖動急躁。當身口意漸漸柔軟下來,「我慢」也會因爲透過現觀、反觀、淨化而漸淡薄。

  二   雜  一一一六(一二二九)

  爾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如是念:雲何自護?雲何不自護?複作是念……

  佛告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爲不自護,而彼自謂能自防護。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以自防護,雖謂自護,實非自護。所以者何?雖護于外,不護于內。是故,大王!名不自護。大王!若複有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爲自護。彼雖不以象、馬、車、步四軍自防,而實自護。所以者何?護其內者,名善自護,非謂防外。」爾時,世尊複說偈言:

  善護于身口、及意一切業;

  慚愧而自防,是名善守護。

  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叁    中  五一

  是爲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叁妙行;具叁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四    雜  叁四五(叁四六)

  所以者何?以無慚、無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習惡知識,習惡知識故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難教、戾語、嬾墮,嬾墮故掉、不律儀、不學戒,不學戒故失念、不正知、亂心……

  所以者何?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爲善知識,爲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

  【法義分享】

  ◎整個解脫道次第都是環環相扣,都有前因後果。只要能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的依法次法向而行,要見法、斷結、證果、解脫,那是不待時節,隨時都有可能。

  ◎最大的問題是:「我慢」梗阻作祟,要歸○而虛心學習,談何容易。

  五    雜  二八○(二八一)

  佛告萦發目健連:「汝爲何等福力故,從彼衆多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出家所聽其說法?」

  萦發目健連言:「我試聽其競勝論義福利,聽其相違反論議福利故。」

  佛告目健連:「長夜久遠,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出家競勝論議,相違反論議福利,疊相破壞。」……

  萦發目健連白佛言:「雲何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叁妙行滿足?」

  佛告目健連:「若眼見適意、可愛念、能長養欲樂、令人緣著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不贊歎、不緣、不著、不住;若眼見不適意、不可愛念、順于苦覺之色,諸比丘見已,不畏、不惡、不嫌、不恚。于彼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不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內心安住不動,善修解脫,心不懈倦。耳、鼻、舌、身、意識法亦複如是。如是于六觸入修習多修習,滿足叁妙行。

  雲何修叁妙行,滿足四念處?……」

  【法義分享】

  ◎衆生喜歡聽那些己高人低、己是人非、己大人小、己優人劣……的高談闊論。滿足彼此內心的欲求。

  ◎「長夜久遠,種種異道沙門……競勝論議,相違反論議福利,疊相破壞。」這是世間很普遍的現象,佛門也是不例外。

  ◎若能守護六根,因有向內反觀,所以身、口、意沖動會漸減少,而且會漸柔軟。

  ◎「六根觸滅」,並不是六根不可去觸,而是遇到可意境--不攀緣、不黏著、不起貪愛;遇到不可意境--不畏、不惡、不拒、不瞋。也就是能平等心、舍心去面對一切可意(順境)、不可意境(逆境),所以內心能安住不動、解脫自在。(但不是像木頭人--麻木不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