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二章 叁妙行--身、口、意柔軟

  第廿二章 叁妙行--身、口、意柔軟

  

  所謂「叁妙行」就是身、口、意,最重要是身、口、意柔軟。「行者,謂叁行--身行、口行、意行」「出息、入息名爲身行」「出入息」是屬于「身念住」方面,身體方面的「有覺、有觀名爲口行」有覺、有觀,這裏的覺、觀,就是有尋、有伺的意思,這是屬于口行。事實上,在講話之前,我們在頭腦裏面,都已經有那些言語了,所謂的覺、觀,它是比較微細的,雖然外面的聲音還沒有講出來,但是事實上你的頭腦裏面、內心裏面是已經有在講話了。所以,這裏有講口行、有覺有觀,是講說內心、頭腦裏面的言語嘀嘀咕咕那些。

  「想、思名爲意行」所謂「想、思」,又是更微細的念頭、起心動念。更微細的念頭、叫「想、思」,它是屬于「意行」。「何故出息、入息名爲身行?」「出息、入息是身法,依于身、屬于身、依身轉,是故出息、入息名爲身行」如果你的身體很浮躁,你的身體很粗魯,或是說你現在剛運動、跑完五千公尺下來,出入息一定會很急促、很快,所以出入息是隨著我們身體而轉、而變的。「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有覺、有觀,就是內心裏面、腦中的言語、嘀嘀咕咕那些。「想、思是意行,依于心、屬于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一般講說修行,不是說越修越行,很多的修行都是越修越厲害,越修我越行、越厲害,因爲我有時候也會遇到這樣的人,要來比較、要來比劍的。如果修行不是讓你回來反觀,照見到身、口、意是不是柔軟,不能夠在曆緣對境裏面,看到自己有沒有貪瞋癡,這樣的修行有需要重新檢討。但是他怎幺講呢?「啊!那是不重要的,那是方便法而已啦!我們講最高境界那些,不需要這樣啦!」我就跟他講「看你個人怎幺樣認爲嘛!你如果認爲這樣好,那你就繼續嘛!」我是覺得說修行是要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事實上真正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爲,因爲我們平常都很沖動,所謂的修行就是要修哪些行呢?因爲我們平常這個心,都是一直在沖動,我們本來的身、口、意都一直在沖動,修行就是要修我們的身行、口行、意行,我們平常的身、口、意都一直在沖動,抓、繃緊都是,今天修行就是要回來看到我們的沖動,然後讓我們的沖動能夠緩和下來,讓我們的行爲跟講話都能夠緩和下來,我們的身、心會展現出一種安詳、柔和。

  記得!修行就是修這些身行、口行、意行,讓我們這些身、口、意,能夠緩和、安詳、柔和,身行、口行、意行這叁種,它的粗細跟關聯度是怎幺樣呢?身行、口行、意行,哪一種在先?意行,再來是口行。實際上,這叁者的展現,是身行在先,然後再來口行,再來才是身行,現在我們微細的念頭、起心動念,已經是明顯的念頭,內心裏面的語言嘀咕、抱怨,已經是付諸實際行動。舉個實際的例子,現在假設朋友侮辱你、罵你、責備你,這時候你內心裏面起了一些不愉快的念頭,已經開始起一些不可意境的念頭出來,所以你已經開始在醞釀了,然後再慢慢嘴巴裏面就開始准備,內心裏面就開始嘀嘀咕咕,再來你就會用嘴巴罵,如果這還不行、還不能解決,就會用手打。如果以犯罪來講,這叁種的嚴重性,到這裏都已經算滿嚴重了,爲什幺你會到這幺嚴重的情況?因爲在前面這裏不能解決。

  修行事實上是在這裏、從這裏就消化了,但是一般沒辦法,然後內心裏面接觸到境之後,馬上就沖到口行、意行,開始用罵的、用爭吵的,爭吵之後不能解決,就開始動作、打架。所以,事實上是這樣,意行、口行、身行,我們修行就是第一個要先能夠看到身體的動作是不是粗糙?因爲這算是很粗的,這是細的,這是更微細的,你粗糙的沖動、我慢,能不能看到?這裏你要能夠看到,才能夠看到細的這些我慢沖動;這些你能看到,才能夠看到更微細的念頭、起心動念。內心裏面微細的波浪起伏,你就能夠看到。禅修就是要讓大家有機會能夠甯靜下來去看到,尤其是要從「意行」裏面就要能夠看到,因爲這算是滿微細的,透過幾天的禅修,大家能夠進入到更微細的心靈質量,然後去看到我們微細的「心行」,當他展現出來這些,你就更清楚地可以看得到。

  【法義分享】「修行」就是修身行、口行、意行。「身行」是指我們身體的動作,包括出入息;「口行」是指言談、說話,「意行」是思想、念頭。凡夫的身、口、意都是不斷的沖動,很難停得下來。或是在禅修的時候能緩慢下來,但是一出禅修區,又是不斷的沖動,或是有些世間法的修行是越修越厲害,修行是越修越行,都是背道而馳。你能不能在曆緣對境之中,把講話的速度慢下來?我們實際都可以去檢驗,也可以實際去應用,在修行方面也很實用,希望大家能夠好好落實在平常曆緣對境展現。

  能否在曆緣對境中,把講話的沖動速度慢下來嗎?能聽到自己講話的音調高低與聲浪起伏嗎?能覺察到想講話的沖動與沖動背後的我是、我能、我慢嗎?有看到手腳、身體動作的急躁與輕浮嗎?能緩和下來嗎?有看到思想、意念的沖動嗎?當我是、我能的慢心、貪心、瞋心升起之際,能覺察到嗎?能停得下來嗎?這幾個問題都是很重要的。

  修行,如果沒有好好把這些實際去檢驗、實際的應用,跟「出世間法」的解脫道,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們要在曆緣對境,能夠隨時回來看到我們平常走路的時候,都是走得很快、走得很快,一直急著要去辦什幺,急著要去做什幺,就是那種趕集的心。現在能不能把腳步緩和一下、慢一點?再來,我們平常講話的時候也是一樣,都是急著要表現,然後急著哩啪啦的一直講,沖動相續都很快,這也是很重要、隨時都可以去修正的,能不能把講話的沖動頻率減緩一點?能不能在你跟人家講話的當下,清楚聽到自己講話的聲音,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真正修行的功力,這是修行功夫的展現,因爲這就是明覺度,不是說在那裏禅坐、看佛性,看到什幺、看到什幺性,那不是重點。

  重點就是要能夠去明覺到身行、口行、意行,然後讓它緩和下來,過去都已經過去,沒關系!從現在歸零,從現在開始,你在曆緣對境中,跟家人講話、跟朋友講話,跟上司、跟部屬講話,一樣每一個當下,都能夠清楚聽到你講話的內容、聲調,講話有沖動,也知道現在講話在沖動。講話聲調的高低,要能夠聽得到,再來就是要更微細去看到,我在講話的當下有沒有我慢?背後有沒有我慢的心態?這一點要去看到。因爲我們常常在講話的當下,背後有我慢不容易覺察;再來背後有不如實也沒有看到,或是我們在講話裏面,有扭曲、有染汙,有貪、瞋加在裏面,有加油添醋……,如果沒有相當的一種明覺度,我們都不知道、也不以爲然,甚至也會爲自己的染汙,加上一些合理化的解釋,這方面都是修行的功夫,都是要我們如實回來面對自己,所謂「至人只是常」,能夠返璞歸真。

  平常就要去看到我們講話背後有沒有扭曲?有沒有染汙?因爲有這一層的功力,才有可能到達「至人」,才有可能返璞歸真、成爲真人,修行都是要成爲一位真人。當機緣不成熟,可以保持「聖默然」、保持沈默,但是我們不要自欺欺人,不要去扭曲、染汙,不要去加油添醋,或是背後有私人不良的動機、企圖,然後又不承認、不以爲然,這樣就會失去真樸、失去純真,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真人。

  打坐、禅修、四念處,以及種種修行法門,除了靜下心來去深觀法義外,目的是要用在日常生活、曆緣對境中來現觀種種沖動與我慢,檢驗是否真的「知行合一」。我們在曆緣對境的時候,去看到身行、口行、意行的沖動,就是當下見法,保持你的明覺心在當下,當下你有看到,保持明覺心在當下,才能夠看到身行、口行、意行的沖動,有沒有貪瞋癡,才能夠看得到。修行就是在曆緣對境每天都可以去看到,如果有這些,我們就調整、修正,就是真正的修行。所以,若是真的在修行(不是光用嘴巴講),行者的身、口、意沖動,一定會透過現觀而緩和下來,不是刻意的很慢很慢,而是明覺正知、柔和安詳,沒有沖動急躁。當身、口、意漸漸柔軟下來,「我慢」也會因爲透過現觀、反觀,淨化而漸漸淡薄。這方面很多都是我們修行上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修行不是在展現我越來越厲害,能夠實際應用出來,真正步上解脫道的「叁妙行」就會出來。

  所以,「叁妙行」是怎幺樣呢?爲什幺稱做「妙」?爲什幺叫做「叁妙行」,向初果、證初果,就要慢慢展現出「叁妙行」,而「無爲」是阿羅漢。我們本來的身、口、意,都是一直沖動,現在透過修行、透過現觀,我們的身、口、意,展現出一種柔和,展現出一種安詳,然後你的身、口、意,就是形成一種美妙,但不是一般世間美醜的美,而是說他身、口、意的沖動,原來從粗糙身、口、意沖動的那種行,轉變成一種柔和,所謂「美妙」是柔和、安詳的意思,因爲透過現觀,身、口、意就會展現出柔和安詳,跟一般人就會有所不一樣的地方,遇到什幺樣的境界,也比較會老神在在這樣。

  一個真正走在解脫道上的人,他的身、口、意有現觀之後,一定會自然的緩和柔軟下來,展現出一種祥和、一種柔和、一種安詳,就會自然展現出一種自然樸實純樸之風,于是會把這一股氣氛,給有緣人看到這一種安詳,在經典裏面一樣有提到,有些人看到佛陀的弟子,展現出安詳柔和的身行、口行、意行,然後就問說「你的老師是誰?你怎幺能夠展現出這樣一種安詳的氣氛?」有聽過這樣的故事?都是因爲透過有修有證,然後身、口、意自然展現出安詳,如果你的修行沒有體會到法,刻意的身、口、意的緩慢,會形成一種僵化,形成一種造作,那一種妙、那一種柔和,就沒辦法展現出來。所以,一個人有沒有見法,一看就很清楚了。你的內心安不安?一看就知道啊!你的內心有見法,內心的安,一樣…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二章 叁妙行--身、口、意柔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